宋 松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第二實驗幼兒園 山東青島 266045)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很多欣賞環節僅僅停留在看的層面上,并沒有達到欣賞的效果[1],幼兒對于活動主題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容易出現幼兒創作階段無從下手、不會畫、不會做的情況,因此欣賞環節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在實際的美術欣賞環節中容易存在的幾個誤區。
我們都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達成活動目的必須要為幼兒提供如實物、照片、圖片等直觀形象的素材。而欣賞環節的目的恰恰是為了讓幼兒通過直觀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動的主題,但老師們在尋找素材的時候常常沒有考慮到教育活動的主題價值,隨意選擇欣賞素材。造成了欣賞環節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沒有內容。如中班的剪紙活動《春天的花園》,教師在欣賞環節中選擇什么樣的作品,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創作愿望。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讓孩子了解三瓣花、四瓣花等折剪的技能。有的教師在此欣賞環節就隨意地找了一些花,花瓣數量繁多,花紋凌亂,且照片角度能以看出花朵的整體造型。整個欣賞活動結束后幼兒毫無收獲,在創作環節不斷有幼兒舉手詢問老師畫什么花紋等問題。
欣賞如果是磚的話,拋磚的目的一定是引出活動目標這塊玉,而磚和玉之間核心的屬性一定是相同的。如果他們之間毫無聯系隨意拋出一塊棉花、一塊面團,是沒有任何教育價值和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欣賞環節就是這樣流于形式,教師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缺少目標性,提問空洞,甚至毫無意義。如大班集體活動《星空》,活動目標是能通過油水分離特殊肌理效果表現星空。老師在欣賞的過程中圍繞梵高的作品《星月夜》進行大量的提問和講解,將欣賞的重點放到了線條的旋轉和動感方面,反而弱化了活動目標中油水分離的部分,且星空真正的美感也沒有讓幼兒體會到。
美育的核心目標一定是激發幼兒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只有幼兒對活動充滿興趣才會有進一步的創造。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教師急于向幼兒傳授知識,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程度,大段大段的講解或者一上來先表明自己的觀點又或者在幼兒發表觀點后直接或間接予以否定。缺乏信任、理解和寬容,在欣賞過程中缺乏互動或者互動很片面,讓幼兒在整個欣賞活動中看起來更像是觀眾而非參與者。
幼兒由于年齡的關系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停留在粗淺的階段或者對很多東西一無所知,如果在這時我們的老師就帶領幼兒來欣賞,那么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會很難參與進去,導致后面的創作環節無從下手。
很多老師在看到一幅藝術作品時,都不知道該怎么去欣賞,他又如何能引導孩子去欣賞、發現其中的美。比如在欣賞一些現代藝術作品時老師如果僅僅停留在用了什么顏色、畫了什么內容等這樣膚淺的基礎上,而對于畫家的生平、所處的時代特點、作品傳達的內容和情感、構圖和顏色的飽和度這樣基本的藝術理論概念一概不知的話是很難去欣賞到其中的美感的。如果老師都欣賞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怎能帶領孩子去欣賞,當孩子拋出個人觀點后老師也是接不住的。
我們既然了解了藝術欣賞方面的不足,那么在藝術欣賞的素材選擇和欣賞過程互動方面我們要慎之又慎,根據教育活動的目標,選擇有針對性的作品,通過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有目的的欣賞,要注意以下的幾條原則:
1.針對能力和技能目標有目的地選擇欣賞素材
雖然美術活動中技能不再占有主導地位,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在美術活動中不能給孩子滲透相關的美術技能。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將美術技能融入活動中,通過幼兒的探索嘗試,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習得某些技能。而非一味地機械訓練。如在學習剪紙《雙喜》時我們引導幼兒欣賞的作品可以是帶有各種各樣不同圖案的喜字,但一定要保證其中兩個喜字是明顯的,切不可喧賓奪主盲目地混入團花、三瓣花、六瓣花等多種繁雜的剪紙作品。因為我們的欣賞活動是為接下來的探索、學習、制作環節服務的。所以在此環節一定要精簡準確,切忌寬泛籠統。
我們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美術作品的創作技巧和繪畫方法,更應該關注到作品所呈現和表達的情感內核。如在進行繪畫《我們的舞蹈》教育活動中我選取了馬蒂斯的作品《舞蹈》,通過音樂、游戲引導幼兒體驗作品中表達的強烈而歡快的情緒,幼兒在有了直接體驗后,更能感受到作品中濃烈的色彩、夸張的線條所傳遞的熱烈的情感。接下來幼兒創作大幅作品時,表現的更加大膽,用色更加強烈,對作品的情緒理解更加深刻。
2.尊重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的主體性
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樣也是整個欣賞活動的主體。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觀感受,通過開放性的提問引導幼兒自主發現藝術作品中的美感。如在進行欣賞活動時,我不會先來介紹作品,會先引導幼兒來說說在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喜不喜歡這幅作品?為什么?幼兒在前,老師作為傾聽者不對幼兒的發言做評價,引導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不同,如果教師一上來先拋出自己的觀點,幼兒就不會再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在欣賞活動過程中幼兒就陷入了被動接受,自然也就沒有想要創作的激情。
3.豐富和提升教師自身藝術修養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首先要有一桶水,最好是有一灣活泉。如何提升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呢?閱讀無疑是最快捷也最經濟的提升方式,我們可以從中外美術史、對名畫的解讀等多種相關類別的圖書中了解各種藝術作品的相關知識,此外基本的美術理論知識也是必須要學習的,有關于色彩的、構圖的、造型藝術的。具備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也要有實踐的支撐,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會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可以選擇一種喜歡的藝術形式,不論是水彩畫、素描、動漫、中國畫、雕塑、編制等各種類別都可以,不給自己設限,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大膽創造。還可以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讓自己擁有一灣藝術的活泉。
僅僅只有選材而沒有有效的方法,同樣不能激發幼兒主動的欣賞行為。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為幼兒創造寬松的欣賞環境和氛圍,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激發幼兒的欣賞興趣,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藝術欣賞能力。
游戲體驗法: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直觀地感受美術作品的創作方法。如在引導幼兒欣賞梵高的《星月夜》時為讓幼兒體驗螺旋排列的短線條營造的動感,活動一開始便在地上撒上了彩色的短皺紋紙,引導幼兒迅速跑過,或用扇子用力扇幾下,觀察紙條的變化,讓流動的空氣看得見。
情景體驗法:教師創設一個作品中的情景,激發幼兒主動參與,體驗美術作品背后蘊藏的情感。如欣賞馬蒂斯的作品《舞蹈》,教師和幼兒一起在熱烈歡快的音樂中跳圓圈舞,感受舞蹈的歡樂,帶給內心的釋放。因為幼兒在有了直接體驗,在創作環節中幼兒能夠將自己的情緒與欣賞作品中的色彩技巧和線條感覺結合,大膽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繪本欣賞法:通過選取適宜的繪本,引導幼兒了解繪畫的方法。如在引導幼兒嘗試一筆畫的方法時,我選取了繪本故事《跟著線走》,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參與興趣,更讓幼兒直觀地了解到一筆畫的具體方法和呈現效果。
解構作品法: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將美術作品分解成不同的圖層,通過分層欣賞的方法,引導幼兒了解作者的繪畫方法。如在欣賞米羅的作品《星空》時,將原作品分解為三個不同的圖層,引導幼兒分別欣賞點的構成、線的變化,以及色彩形狀的組合。通過分層欣賞幼兒對于作品中點、線、面的關系和變化方法有了更直觀和清晰的了解,在繪畫表達過程中幼兒的思維更加活躍,創作熱情更高。
通感欣賞法:運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感知作品,特別適合抽象的作品或點、線構成的作品。如在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時,通過結合音樂節奏的快慢、強弱、旋律的走向等,激發幼兒對于抽象作品背后情緒的感受,為幼兒了解點、線、面的多種組合方式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
多媒體欣賞法:利用視頻手段,引導幼兒欣賞傳統的皮影戲、水墨動畫、黏土動畫等作品,激發幼兒對傳統或民間藝術的熱愛。如在《西游記》繪畫活動中我們就欣賞了經典皮影戲。在看戲的過程中討論、觀察戲中人物的外形特征,激發幼兒對傳統圖案和人物動態的探索和興趣。
美術活動中的欣賞環節雖然短暫,卻對整個活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當我們用對了方法,選對了素材,美術欣賞的意義才能發揮出來,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創作,提升幼兒感受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