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紅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長橋中心小學 江蘇蘇州 215128)
對于小學生來說,思想意識正在初步萌芽的形成時期,所以,小學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關重要的,紅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身的品質,提高本土紅色資源的知識儲備量,教師要讓學生認識我國紅色革命等等知識,將本土紅色資源來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從小接受熏陶,接受渲染,小學教師應該整合各種教材知識以及本土紅色資源,讓學生從小接受紅色革命的洗禮,對學生展開思想教育。本文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展開探究,探討如何將本土紅色資源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2]
在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教學上,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大多數只是針對于課本知識和教材知識,并沒有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對于紅色資源的知識,小學教師也沒有做太大的文章去對學生進行強調。這樣的行為就造成了學生從小愛國意識薄弱,學生對本地的文化以及我國的文化也沒有深入了解,沒有形成很好的歸屬感,同時,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小學生從小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一個缺失。所以最新教育改革的過程當中,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要更加注重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紅色資源教育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紅色革命意識。[3]
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最主要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形成良好的品質,通過給學生講解名人事例,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從中學習到更多的人生價值。讓本土紅色資源應用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當中,更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教會學生為人處世,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般情況下,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對于我國紅色資源的意識不夠深刻,所以需要老師多多給學生講述紅色資源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老師在講課時,要學會將紅色革命資源的知識應用到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當中,對于學生自身革命意識的提升以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完善都是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革命文化,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培養學生自身的紅色意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形成思想的萌芽時期,愛國主義精神并不是本身自帶的,而是需要后天在教師或是家長引導,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在學校的教育過程當中,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學上,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將紅色本土資源應用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當中,通過教師對教材中紅色本土資源的深度挖掘,給學生講述書本上的關于歷史革命事跡以及紅色革命遺址等等,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視頻圖片的觀看學習這些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的意識,讓學生有逐漸產生民族歸屬感,逐漸培養學生有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一般小學教師經常會根據課本知識來講述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但是在講述的過程當中,有很多教師都忽視了關于本土紅色資源的這一部分內容,只是一筆帶過,但是這樣是不正確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深度挖掘教材當中跟本土紅色資源有關的內容,將跟本土紅色資源有關的知識給學生一一展現出來。通過給學生展現,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紅色革命思想以及革命發展歷史,通過細致的講述給學生滲透紅色資源革命知識,讓教材當中的本土紅色資源知識充分被利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培養自己的紅色革命意識。
例如:在講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的五年級上冊的其中一單元“傳統美德,源遠流長”,這一單元講述的主要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書中舉了“乘長風破萬里浪”“蘇武牧羊”“范師赴約”等等這些例子,給學生講述了“堅持正義”“誠信”和“追求創新”等等的良好品質,這個時候可以給學生舉一些革命時代的例子,比如“董存瑞”和“少年王二小”等等這些人的例子,或者給學生介紹江蘇徐州的淮海戰役紀念館,讓學生瀏覽相關圖片,了解相關紅色歷史,讓學生通過這些來了解我國紅色革命的精神,讓學生理解我國由古到今的文化意義的傳承,讓學生深刻了解我國的文化。通過給學生講述這些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紅色革命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我國的本土紅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生有待學習的空間很高,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課本的內容,給學生盡量全面地擴展知識。在傳統課堂當中,教師給學生講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時,一般都是只在課堂上給學生口頭講述,但是沒有利用實地考察等方式。其實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紅色資源的文化,應該創新教學方式,不能只是靠在課堂上口頭講述,應該讓學生多多參加這類活動。比如在春游時可以向學校提議帶著學生去參觀革命圣地,或者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再或者讓學生歌唱關于本土紅色資源的革命圣歌等等,學生自然而然進入紅色資源的學習環境。這些活動都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我國本土紅色資源形成深刻的認識,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觸動,幫助他們充分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
例如:在講述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書中的其中一課“中華民族一家親”時,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不能給學生一味的講述課本知識。可以通過其他的形式,比如給學生播放歌曲愛國歌曲比如《紅旗飄飄》,讓學生通過歌唱提高學習本節課知識的興趣,然后更多學習關于本土紅色資源的知識。或者是給學生朗誦詩歌《祖國在我心中》,給學生介紹我國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歷史成就,讓學生了解我國資源的變化發展歷程,讓學生了解我國資源的豐富程度。或者可以在春游的時候組織小學生去參觀江蘇省的中公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通過參觀近現代歷史遺跡,給學生介紹我國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優秀事跡等等,通過這些來了解本土資源的文化,讓學生逐漸形成紅色資源革命的意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夠,所以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時,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而且教師還要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課外學習,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紅色資源的知識。在課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假期的時候讓家長帶著自己去革命圣地進行旅游,或者在課下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和父母走訪身邊的紅色旅游景點,聽聽、讀讀背后蘊藏的故事等等,利用這些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也要注重本土紅色資源的學習,將紅色精神刻印到自己的心中,逐漸形成紅色革命意識。
例如:在給學生講述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書中的“驕人祖先,燦爛文化”這一單元時,可以根據書中的內容,在講述的過程當中給學生拓展課外知識,比如李大釗的革命事跡,或者魯迅的優秀成績,又或者孫中山的“不懂就問”的優秀品質等等許多名人事跡和優秀精神。教師在給學生講述的過程當中,通過給學生拓展知識,讓學生通過學習名人事跡來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紅色革命意識。在課后的時候可以根據本單元所學內容給學生搜集關于革命事跡的資料,比如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和寒山寺以及蘇州樂園等等的資料,師生共同整理成紅色文化宣傳冊,通過這樣的方式喚醒學生的深刻覺悟,加深學生對于紅色革命意識的印象。
結束語:綜上所述,分析了當代教育當中造成學生紅色資源部分知識的缺失現象,也深刻地意識到了對學生展開紅色教育的優勢。小學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材,整合紅色信息,創新教學形式,開展紅色教學,以及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紅色文化等等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深入的教學,拓展紅色革命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有民族歸屬感,培養學生的紅色革命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