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趁
(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 天津 300467)
數學學科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科目,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上展現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新課標理念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給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階段的教學情況而言,數學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師生課堂互動少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優化數學教學路徑,讓學生始終保持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是當前數學教學的關鍵。接下來,我以“打籃球”為例,談談自己在數學教學中采取的方法。[1-2]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盡快得分,越過對手的種種阻撓,離不開扎實的籃球基本功訓練,如左右手換球、運球、腰間繞球和胯下繞球等,缺乏對這些基本功的練習,到了賽場,看著移動的籃球,你只會手足無措,甚至還會鬧出笑話,更不用說合作上籃,拿高分了。毋庸置疑,打好基礎對各學科的學習來說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部分,數學學習是同樣的道理,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正是確立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時期,而且,學生在這一黃金時期的學習中,往往也表現得思想敏銳,能言善辯。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將基礎技能的培養放在了教學工作的首位。語文、英語教學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培養學生會聽的能力,并用自己的話說明題意,能夠讀懂題目,獨立寫出解題步驟。所以,我在課堂上會經常舉行“運算能力PK 賽”、“我是讀題小能手”“解題分析我最強”等訓練學生數學基本功的活動。
NBA 之所以有那么多狂熱的粉絲,不僅是出于對籃球這項運動的熱愛,更在于該領域有很多超越常人的紀錄,這對一些身高不夠的籃球愛好者來說,極具吸引力,如彈跳、扣籃。所以,籃球極高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也是吸引狂熱球迷最主要的因素。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除非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然他們不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又成了數學教學工作的又一主題。使學生從接觸數學開始,就抱有對數學學習強烈的求知欲,以興趣培養而不是多考幾分為出發點,前者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我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意義,而且也將“激趣”作為自己數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像籃球的花式扣籃一樣,嘗試玩一些新花樣,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慢慢集中到課堂上。比如,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結合,構建了現代化的數學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合作精神在籃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籃球的魅力所在。試想,一個人的單打獨斗如何與一個團隊抗衡?合作意識和精神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理念深化的結果,而為了充分迎合該理念,在課堂中,我也十分注意滲透合作意識的培養,舉行過“抱團游戲”“同心網游戲”“超級無敵猜猜猜”等游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表達意見、默契配合,共同完成目標。
籃球場上的“3 分球”總能震懾全場,難度系數之高,讓所有人為之驚嘆,也正因如此,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但仍有很多籃球愛好者熱衷于挑戰“3分球”。數學中也有很多“3分球”,對于一些較難的題目,我會鼓勵學生勇于嘗試,開動自己的腦筋。如果有學生成功拿下了“3 分球”,我會不遺余力地大加贊賞,同時還會和其他學生一起為他們鼓掌,而他們在別人羨慕和贊許的目光下,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對往后拿下“3分球”會更志在必得。慢慢地,學生們就能遙遙領先其他人。
突破上籃的機會對后衛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勢必會遇到對方的重重阻礙,但即使這樣,也要硬著頭皮向前沖!這不僅是永不言敗的籃球精神,更是鼓舞球隊士氣的機會,敢想、敢拼更敢做。在數學中,即是探索精神的體現,我經常鼓勵學生,遇到難題也不要退縮,要“敢于上籃”,正如張海迪所說:“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去嘗試、去探索,也許下一個“上籃”的就是你!
其實籃球與數學學科一樣,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內容。這也讓我想到了,數學教學不一定要遵守那些條條框框,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經驗不足,思維能力還未達到獨立理解數學知識的層面,尤其是在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他們往往存在很多問題。但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現狀,還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以“分類與整理”的教學為例,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入了“走進超市”這一生活化情景,并提出問題“同學們,這個超市這么大,現在要快速找到牙膏,我應該在哪里找?”有的學生說“在日用品區域”;“如果我想買幾袋薯片,又應該在哪里找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零食區”。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他們也能將數學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也能有效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質量。
我們在觀看籃球比賽的時候,會發現,在賽場上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運動員,而他們在比賽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但正是在這樣的不同分工下,每個籃球運動員都各司其職,保證了比賽的最后勝利。反觀數學教學,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在對一些重難點知識的講解中,有的學生可以理解,也能獨立做題,但是有的學生連基礎知識都沒掌握,在相對有難度的知識點的理解上更是寸步難行,這對推進整體的數學教學進度有很大阻礙。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踐行“分層教學理念”的指導思想,對學生、教學內容和課后作業等進行分層,尊重學生差異,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教學工作。而事實證明,差異化教學,符合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提升數學教學質量。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為例,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我就著重培養他們的口算能力;對于一些中等水平的學生,我要求他們的筆算速度;而對于一些基礎稍弱的學生,我主要看他們的正確率,在此基礎上慢慢提升他們的運算速度。同樣這種“差異化”也要體現在作業布置上。應用分層教學模式,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實現數學教學目標。教師更要在此過程中洞悉學生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層級。
總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許多學生談數學“色變”,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數學教師,我也始終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試想,一張張試卷和一次次測驗真正帶給了學生什么實質性的成長?有!但是這種成長是被動的、是消極的,有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了畏懼感。課堂是什么?課堂應該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教師施展拳腳的地方,它應該成為師生共同成長進步的殿堂。從踏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反思如何使學生真正走進數學,讓他們從心里接受并接受數學,最終實現自主學習數學的目標,致力于站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將多種經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應用在我的數學課堂。同時,我也希望本文能給其他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實踐提供經驗,也希望更多的教師、學者們去研究,開發出更健全、更符合學情的數學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