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何利華
(湖北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0)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每年大學新生中,高等職業(yè)院校入學學生人數占到了50%左右,從人數規(guī)模上看是國內高等教育的主要群體。了解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建設和日常管理,對開展職業(yè)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湖北生態(tài)學院”)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班主任工作特點,制定了班主任“八個一”任務制度,指導班主任開展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心理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高職學生是剛剛成年的青年人,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學生管理部門和班主任要著重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不同維度,如生源地、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和社會現狀等方面找出產生這些心理特點的原因和表現形式,為學生心理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打好基礎。
一項調查認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已經成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且比例還呈現上升趨勢。2016 年,高職院校中的農家子弟比重為53% ,湖北生態(tài)學院情況與此類似。當下的農村,普遍存在青壯年勞動力出外打工,老人在家?guī)O輩的現象。由于老一輩農民“過分的寵溺、落后的育兒觀念、貧乏的精神滋養(yǎng)”[3],再加上留守兒童,父愛、母愛的缺失,導致從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入校的學生大多形成了自卑的心理特點,表現在個人行為上就是跟風模仿、自以為是。
由于社會的變革,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到了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產生了一些“單親家庭、父母關系不和諧”[1]的家庭,高職學生就有很高比例的群體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大多數從這種環(huán)境中入校的學生都表現出“性格上不陽光、態(tài)度上不積極、心態(tài)上不樂觀”[1]的心理狀態(tài),語言和行為上表現出對周圍人的冷淡,與同學刻意的保持距離,對周圍事情的過度批判。
學生的學習成績最能說明其學習狀況。高職學生絕大多數的入學分數未達到高考總分的一半,說明他們大都“基礎知識不扎實,且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學習上會表現出抵觸的心理,表現在個人行為上就是上課不聽講、作業(yè)抄襲,甚至對作業(yè)不予理睬。
當前的信息社會,互聯(lián)網充斥在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的獲取渠道極其多元化。高職學生中一部分人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下“思想較為獨立,喜歡個性張揚,愿意用個性化的方式表現自我”[3],并且或多或少都有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導致這些學生形成性格自私、心理脆弱、逃避責任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在個人行為上就是“在網絡交流、網絡游戲中尋找精神寄托”,解決問題更多依賴網絡查詢,而缺少通過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的行動。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類型,有完善的學生管理模式。如為每個班級配備輔導員,每個輔導員管理的學生人數不超過200 人。以湖北生態(tài)學院為例,在給每個班級配備輔導員的基礎上,另外給每個班級配備了班主任,實行輔導員+班主任的學生管理模式。因此,班主任工作特點受到學生特點、管理模式和自身發(fā)展需求的影響。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缺乏、自主習慣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心理性格的缺陷,造成了高職班主任工作的強度大、難度高。班主任需要做好學生的思政工作,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班主任工作明顯呈現時間周期長、涉及層次多、工作任務重的特點。
湖北生態(tài)學院在學生管理上,采取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雙重管理模式,在工作上有明確分工。輔導員工作以學生日常管理為主,班主任工作以學生專業(yè)引導為主;輔導員的工作主要是為社會“育人”,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為國家“養(yǎng)才”。就培養(yǎng)合格大學畢業(yè)生的要求來說,二者的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在工作中所依托的平臺都是一致的。這樣的分工特點導致了只有班主任、輔導員共同配合,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思想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把學生工作做到實處。
湖北生態(tài)學院將班主任工作作為教師能力業(yè)績考核的必備條件,班主任工作情況是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過程中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班主任考核的優(yōu)秀和合格等次,分別賦分,這樣的制度設計,對班主任工作中的優(yōu)秀者起到了很好的鼓勵、激勵作用,同時,使班主任工作具有了強制性的特點。
所有學生管理工作任務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建立在學生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湖北生態(tài)學院立足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品牌,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表現形式,結合班主任工作特點,制定并實施了班主任“八個一”任務制度。從不同層次、多個角度,實現了對學生的關懷和引導,從而開展學生的心理建設工作。
班主任“八個一”任務:每月參加一次會議、每月完成一次聽課、每月深入一次宿舍、每月進行一次班情溝通、每學期組織一次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講座、每學期與每位學生談心和每學期與在外實習班級至少有一次聯(lián)絡溝通。
每月的會議,是指班主任參加班級建設方面的會議,包括主題班會、班干部會議等。可以針對學生狀況、心理動態(tài),靈活開展相關主題,會議主題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德教育、習慣養(yǎng)成教育、安全教育”,也可以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任何主題[4]。通過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將參與主題班會作為建立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工作方式之一。
每月的聽課可以直觀的掌握學生的考勤和上課情況,從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認真程度,去分析、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對課堂上走神,做與學習無關之事,形神呆滯的學生進行重點記錄。并在后期對這些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使學生走出思想困境,提升學習興趣。同時,班主任時常進入課堂聽課,可以讓學生從心理和感情上感受到班主任對其學習的重視度,使學生從主觀上自覺的提升對課堂重要性的認知。
學生的心理變化、情緒波動會表現在他們日常的生活瑣事上。班主任在深入宿舍的過程中,可以與學生進行“悉心的交流,關心學生的學校生活,了解其真實所需和遇到的困難”,掌握學生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資料,還可以在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反饋意見調整班級管理”[5]。在這個工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所處的年齡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引導,新生側重于生活、學習方面適應性的心理引導,二年級學生側重于學習、感情方面的心理引導。由于寢室的環(huán)境氛圍和所具有的生活特點,更容易使“師生之間以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態(tài)進行交流”,更有益于在學生“認識自己、規(guī)劃人生、確立學習生活新目標”上產生幫助[6];同時,還可以了解并幫助學生改善日常生活的習慣,促進寢室成員之間的互相了解與交流。
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開展的重要媒介,“班主任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班委成員工作能力的高低”[7]。班主任每月與輔導員、班干部進行班情溝通,對班干部進行心理建設,從而對整個班級產生影響,是對整個班級進行管理和心理建設的重要手段。班情溝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了解每一位同學的特點”,并且可以提升班干部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更主動的“參與班級管理,提高班級的凝聚力”[13]。在班主任與輔導員、班干部的溝通中,還可以及時了解心理預警學生的變化和狀態(tài),提早發(fā)現問題,預防由于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學生事故的發(fā)生。
班級活動可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是進行學生集體教育的主要方式。班主任可以利用組織班級活動,進行學生的心理教育引導。通過不同班級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讓學生增強相互的了解和團體意識,促進班級的團結。
每學期的講座由班主任組織,主講人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班主任推選的人。講座內容由學工部門審定。內容可以豐富多樣,根據高校“立德樹人”的要求,主題圍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修身養(yǎng)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改善學生的某種能力和心態(tài),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解決或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
談心交流是發(fā)現心理問題,解決心理問題的最直接的途徑,班主任通過與學生的單獨交流可以“加強感情的輸出,加強對人的理解、關心和尊重。”[14]并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學生的認可,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經歷與生活環(huán)境差異,最終在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進行疏導。單獨交流可以近距離觀察學生狀況,可以通過學生的言行、情緒判斷是否存在異常,做到及時發(fā)現、迅速干預、有效疏導,有效避免由于學生心理問題引發(fā)的危機事件。
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自身角色、人際關系和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轉變,對每個學生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沖擊和壓力,或多或少會產生對就業(yè)、學習和陌生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困惑。這是學生在轉變?yōu)闇蕟T工角色過程中,心理變化上會經歷好奇與焦躁期、新鮮與失落期、心理抵觸期、融入期等心理過程。班主任通過與在外實習班級的聯(lián)絡溝通,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初入社會時負面的心理變化,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心理困惑,使學生更容易融入社會。
高職學生在其群體心理特點的影響下,很容易形成對分數十分看重,對文憑十分看重,對身材十分看重,對娛樂十分看重;不敢離開書本,不敢獨立思考,不敢發(fā)言提問,不敢自己動手;對學校喪失好感,對教師喪失敬意,對學習喪失興趣,對自己喪失信心,甚至對社會喪失責任。通過班主任的“八個一”任務的實施和完成,可以在不同維度和層面解決這些心理問題,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避免學生“四看重、四不敢、四喪失”所引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