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重 趙棟宇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對教育領域影響巨大。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投入,旨在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信息化人才,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2018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高校順應信息化改革發展趨勢,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對于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化教學是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1]。高校教與學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高校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信息化教學給予學生的是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展示,有益于課堂結構的優化,教學直觀、形象,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在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信息化學習的資源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新媒體教學是當前的主要教學模式,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等模式是信息化課程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相關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同學之間互相分享、配合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有助于課程教學效果的鞏固與提高。
課程教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信息化教學靈活機動,教師可以通過使用教學過程質量評價等手段收集大數據,然后不斷調整教學策略,監控學習過程,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幫助,這種反饋是靈活的、可視化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很多高校大幅度擴招,學生的數量呈爆炸式增長。高校擴招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學校的教學質量面臨下降的困境,學校的辦學質量也因此經常受到外界質疑,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
傳統教學相對封閉,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仍是傳統的教學思維,他們習慣于撒網式教育、灌輸式教學,其約束性較大、適用性較差、容易產生距離感,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水平不同,有著其個人特有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的情形。以教師為中心,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側重知識、側重結果的教學理念限制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渠道,應當有所改變。
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單一,局限于讓學生掌握一門課程、一門知識,培養學生某一個方面的專業能力等,但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它忽略了學生人格、素質、情感的培養,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應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國家強調創新創業教育,但學生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還不是很多,在教學目標方面,雖然強調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但實施時卻難以執行,導致學生雖然能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課程與教材是人才培養方案得以實施的基礎與支撐,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暴露出課程設置呆板、不靈活,優質教學資源短缺,教學內容的各個知識點之間沒有做到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課堂內容不豐富,不能滿足多元化需求等問題。部分教學內容與教材陳舊,沒有及時更新、與時俱進,學生的專業視野沒有得到拓展,甚至出現知識錯誤、知識割裂的問題。
當前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的時代,在大學校園里,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離不開網絡,互聯網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教學資源豐富多彩,但教學手段陳舊老套、墨守成規、不更新,導致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式的數字化、移動化只是表面現象,沒有真正做到教學的信息化與現代化,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力度有待加大。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大數據為信息化教學變革創造了現實條件[2]。在信息化背景下,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不斷改革創新,做到與時俱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的改革對教學改革起到了導向作用,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的作用不應局限于只是提供固有信息,更要不斷拓寬自身視野,改變傳統的固化教育理念,注重現代思維的培養。
首先,應當秉承立德樹人的發展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摒棄單純知識傳授的觀念,體現開放、共享、靈活的主張和態度;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教學改革的基本規律,樹立創新型的教學觀念,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強調教師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加強教師同伴、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做到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普及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理念。
新時代,教學目標應該以學情為基礎,力求客觀全面。高校要轉變單一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立足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信息社會的復合型人才。
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差異化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增強學生的情感素養,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其次,尊重學生的需求、興趣,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從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再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知識學習向技能實踐學習轉變,注重實踐能力的養成,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最后,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人生視野,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學內容的改革應當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環境的變化,做到與時俱進,面向現代化、面向信息化,向多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體現出前沿性、科學性、綜合性。
一方面,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整合,打造數字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強化內容呈現形式,增強教學內容的表現力。一方面,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注重項目式學習、模塊式學習的教學過程測量與評估,使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化。另一方面,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做到并向發展、共同進步,并根據新時期新環境的需要,在開展傳統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將最新的專業知識、科研成果更新到教材、教學內容中,增強課程內容的應用性與實踐性,促進學生知識結構優化。
合理科學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我們應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3],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將信息化思維融入教學過程,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改善學生的課堂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方面,以教育信息化為路徑,將網絡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搭建優質數字學習平臺,打造特色品牌專業及精品課程信息資源庫,共享網絡學習資源。其中,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線開放課程等是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特色之一,我們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充分利用和普及網絡資源,從傳統教學走向信息化教學。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創新課程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比如運用研討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手段,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信息化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面對新時代信息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做到充分認識和把握信息化教學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完善高校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多角度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全方位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