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勇
(凱里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社會工作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社會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有關社會工作建設發展的法規與政策中,均強調了社會工作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國家對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視,以及近年來民族社會工作研究的深入,使得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實踐研究逐漸成為焦點。民族地區地方應用型高校是培養民族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基地,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是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在偏遠欠發達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后,社會工作發展滯后,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面臨多重建設困難。因此,如何在民族地區現有條件下全面推進民族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培養具有專業素養高且能夠適應并融入民族地區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元素,具有文化敏感性,能解決民族地區社會問題的民族社會工作者尤為重要。
K高校位于西部少數民族自治區,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在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的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面臨建設困境。
完整的實踐教學保障制度是完成高質量專業實踐教學的根本保障,能夠在實踐內容、實踐時間、實踐教學文件、實踐考核、實踐經費等方面有據可循,為實踐教學提供依據和引導,督促并引導師生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意識和自覺性。K高校在校級層面和二級分院層面制定有學校實踐教學的相關管理制度,但受主客觀因素限制,社會工作專業未結合學校現有條件,充分立足當地經濟社會問題和專業服務領域,全面系統制定本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制度,如:實踐基地管理辦法及安全制度、實踐經費管理制度、實踐督導管理制度、實踐監督反饋體制、實踐檔案管理等都亟待建立和完善。
校內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學生對專業實踐的初步認知,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第一試驗場。其中課程實踐環節和實驗教學是開展校內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K高校在專業培養方案里關鍵核心課程制定有課程實踐環節,但在具體開展實踐環節中,因監督考核、實踐場地條件、實踐主體參與意識不夠等原因,難以嚴格按照培養方案要求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達到課程要求。其次,專業實驗室是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K高校目前暫未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實驗室,無法開展實驗實訓教學,影響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訓練。
校外實踐對直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是學生對專業服務領域實務工作開展的初次嘗試,是職業訓練的重要場域。K高校同該地區校外社會組織和團體、政府機構等建立有實習合作協議,但未在全省甚至省外專業發達地區建立實習合作基地。已簽署的實習單位對于實習目的及重要性認識不足,將學生實習安排在與社會工作服務無關的領域,或有的實習單位本就不具備開展專業實踐的條件和意愿,使學生無法在實務中得到應有民族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和技巧的專業訓練。
從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國際和國內經驗看,督導是保證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環節高質量完成的重要保障。當前對K高校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督導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缺乏督導管理監督和反饋機制;具有豐富民族社工實務經驗的一線實務督導教師缺乏;外出參加各種專業交流和業務學習的機會不多,邀請資深民族社會工作專家、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組織來校指導培訓力度不夠;親自參與民族社會工作項目經驗不足。在走出去和引進來都面臨困境的情況下,教師督導能力亟待提升。同時,校外督導教師數量不足且構成復雜,對有效指導學生專業成長,給予職業規劃和情感支持等造成了困境。
實踐教學主體構成主要為學生、教師和實習機構。就學生主體而言,學生通過實踐能把所學到的專業理論、方法和技巧應用到實務中,同時在實務中得到的經驗、困難、反思等反作用于課程學習,達到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目的,進而強化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深刻感知和應用。K高校在開展專業實踐教學中,學生主體實踐意識欠缺,未能很明確實習需求和意愿,實習目標模糊;在實踐中的角色轉換不及時,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進一步提高;實踐中遇到專業問題未及時與實習指導教師溝通;總體上看,學生在實踐中存在“等、靠、要”思想,學習主動性意識不夠強。對教師而言,在實踐教學中尊重學生主體意識不夠,過于注重對學生“填鴨式”全面指導,與學生共同探討實習計劃、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需求和愿望,并將民族文化、專業價值觀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的意識不強;親自參與學生實踐場域的時間不足。
文化敏感性是指人對于自己生活場域中的各種文化及其關系、影響敏銳地進行觀察、領會、理解、接受和有效利用的意識與行動。民族社會工作應立足于多元民族文化的實際去理解,推動民族社會工作本土人才培養,因而,社會工作在實踐教學上保持對民族文化敏感性尤其重要。K高校雖在實踐教學課程教學中意識到保持對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敏感性對于開展實務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成體系性實踐教學中仍存在困難,①專業教師對于如何在實踐教學中注重民族文化敏感性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欠缺;②專業教師的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經驗不足,教學中未有全面完整的實務案例集;③學生雖多數為少數民族,但對于本民族中的民族文化元素了解不全面,體驗不深刻,還不能較好地將專業價值觀、理論、方法等與之有效融合。這些都會影響在專業實務中不能結合當地民族社會問題嵌入民族社會工作元素,準確把握服務對象需求,有效開展服務工作。
要保障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務必結合當地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質量保障制度與體系,保障實踐教學中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為此要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特性和民族地區特有實際結合,從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反饋標準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督導制度建設、實踐經費管理、實踐教學模式建設等方面來開展系統全面的制度建設,保證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推動實踐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同時,要明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目標,K高校辦學目標定位于要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以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此,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也應和學校的定位與發展契合一致,圍繞這一中心,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改革應定位于為民族地區培養具備民族文化敏感性、綜合實務能力強的民族社會工作者,這一定位切合對專業改革與培養目標的要求。
民族地區復雜的社會現實要求民族社會工作者不僅要深諳民族地區文化習俗、宗教傳統,更要注意族群結構性差異所導致的社會沖突。民族社會工作者需要在實務中時刻保持對民族文化的敏感性,這是培養本土民族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切入點。為此,可轉變實踐教學理念,將帶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實踐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并常態化于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民族相關福利制度、民族文化、民族社會問題、地區熱點問題的關注度,增強對于本民族地區社會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和關切意識。同時,在參加民族社會工作實務活動中,要充分尊重當地文化風俗,將專業價值觀、理論和方法同民族文化風俗結合起來,充分挖掘當地的民族資源,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同社會工作實務相結合。在服務領域內,重點讓學生深入參與少數民族城鎮和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能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民族傳統村落等特殊場域開展實務工作,重點為少數民族特殊群體提供服務,以更好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服務,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中將民族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實踐教學基地是開展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必備硬件,是學生進行綜合實務訓練,提高專業能力的重要平臺,是理論知識轉向實務操作的必要過程,同時也是實現學生職業角色轉變、進行職業規劃的訓練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保障數量、質量及管理的科學性至關重要。在校內,繼續推進社會工作實驗室建設,結合實際需求,科學合理進行實驗室申請和建設,制定實驗室管理制度,積極爭取校內校外資源共同建設。在校外,積極拓展實習單位的覆蓋面,除在本行政區域外,還要根據需求在全省民政部門、社會組織團體、城鄉社區、養老機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企業等單位建立實習合作,同時鏈接資源簽約省外實習基地。根據民族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及服務群體的需求,建立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的實習基地,保質保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和平臺。
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至關重要,這即是一名合格社會工作者職業素養的要求,也是學生在自我專業成長中的必備素質,能讓學生的學習意識由消極變積極、由被動變主動,快速提升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為此,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平等參與,在日常實踐教學和管理中針對學生做好調研,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和意愿,盡量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好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在實習計劃上,也可與學生共同制定,在實踐目標、實踐內容、實踐考核、實習機構選擇等方面,都可與學生共同探討決定,以有效促進實踐教學;同時教師也需參與實踐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在實務中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在最終的考核評價中,也可讓學生對實踐指導教師進行評價。通過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在實踐中的主動參與性,發揮其主體意識,從而讓實踐教學有針對性,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
培養建立一支對本地區民族文化具有敏感性、有豐富社會工作實務經驗的專業性校內外督導教師隊伍,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是培養一批批合格民族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重要保障。社會工作和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能夠實現有效交叉融合,就校內督導教師來說,可開設與地區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邀請民族學專家定期對社會工作督導教師進行民族知識培訓;積極到本土社會工作機構掛職鍛煉,增加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經驗;支持引導教師創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承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參與到民族地區特殊群體服務、基層社區治理等社會工作項目服務中去;支持社會工作督導教師走出校門參加各種外出培訓學習和業務交流,并到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考察學習。就校外來說,拓展督導來源,提高督導素質,聘請專業資深民族社會工作專家、一線優秀的民族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的行業主管等作為校外督導教師,同時邀請其定期到校進行督導培訓和交流互動,最終實現專兼教師督導隊伍的共同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