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花
(重慶市云陽縣民德小學 重慶 404500)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了學科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上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加快了教學進度,學生能夠更好地捕捉信息[1]。
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化的情境,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小學數學中的數學概念和方法中所包含的縝密的邏輯思維,能讓學生體驗到該學科與其他學科在學習上的不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例如,講解西師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時,我將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項目,很多學生容易將分數的乘法計算法則和分數的除法計算法則混淆,因此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動畫軟件,將一個分數除以另一個分數等于乘以它的倒數的過程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表征。信息技術具有生動化、形象化的特點,而小學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因此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一些學生認為比較難以理解的抽象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讓數學知識在學生面前不再那么的深不可測,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高效地理解重難點知識。
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一般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某項任務即可,或者僅僅是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課后很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想要在課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解決問題,但是由于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活動無法開展。而信息技術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信息在網絡上傳遞開來,實現足不出戶也能夠和同伴進行交流。在講授西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條形統計圖”這一節時,我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要求每一位學生統計自己一周內每天所花費的零花錢數額,以及每天花費的零花錢數目占本周零花錢總金額的百分比,要求學生利用統計表或者條形統計圖的形式來對概念進行表征。因為該作業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了作業之后,試著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通過微信討論組來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說一說統計圖和統計表分別能夠反映出數據怎樣的特征,思考是否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統計圖來反映數據的其他特征,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家里通過微信討論組來交流學習方面的問題。對于一些具有探究意義和價值的數學問題,教師也可以作為課后小組合作的任務,比如雞兔同籠的問題,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讓學生課后在家獨立思考,將自己思考的結果通過微信視頻的形式展示給自己的組員,組員之間互相評價對方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班集體是一個整體,班集體的成績要想提高必須要集體內每一位學生的努力,傳統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停留在課堂上,忽視了課后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而本階段研究正是借助微信群聊和視頻的功能,通過信息技術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讓學生在家里也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可以借助直播的特點,將教學和網絡直播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直播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知識[2]。當前自媒體是一項非常流行的交流溝通方式,人們可以通過音樂和短視頻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將自己的才藝展示出來。特別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自媒體直播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事物。為此,教師可以將直播和小學數學教學融為一體,在直播的過程中傳授知識。例如,講授西師版六年級上冊數學“圓”這一節知識時,我們在某直播平臺開設了一個直播間,告訴了班上學生直播間的號碼,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直播間和教師互動。在直播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沒有那么緊張了,成為了知識傳授者和求學者的角色,在直播間師生之間的地位平等,師生自由提問和回答。我們將班上學生劃分為不同組后,首先開設一個搶答環節,目的是活躍學習氛圍。第二個環節是知識應用,我展示出事先準備好的練習題,每一道練習題都有很多已知條件,問題學生可以自由設計,每一組學生進行抽簽,抽中哪道題該組成員就要認真分析題意,并提出合適的問題。組員可以建立一個微信群單獨討論題目的問題設計方法和解題方法,將解題步驟拍照上傳至直播間即可。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在互聯網上以匿名的形式來對組員進行評價,也可以匿名對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3]。評價是反映一堂課教學效果的一方面,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指標,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通過舉手或者書面的形式,對某一組或者某一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評價內容不夠客觀。在講授西師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在教學結束后,筆者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了一次匿名教學評價活動。編制了一個評價程序,首先是小組內的互評,小組成員可以在程序內對其他成員的聽課、作為、回答問題等情況進行等級化評價;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工作開展起來更加真實有效,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都不能夠看到對方,確保了評價過程中不會帶有主觀因素。
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是對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缺陷進行改進和彌補,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小組合作學習的資源,展示形象化教學情境,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