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紅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中實驗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128)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課程管理改革的深化,園本課程開發受到重視并進一步凸顯其價值。幼兒園都在《綱要》指導下,緊密結合各自的實際與需要,開發獨具特色的園本課程。那么是否意味著幼兒園內的每個年級、每個班級在需要執行同樣的園本課程計劃、園本課程內容?甚至使用同樣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每個班級的孩子存在差異性和獨特性,這顯然有違園本課程開發的初衷,根據以上情況來看,“班本課程”的開發就必不可少,而且是尤為重要[1]。
班本課程的開發和園本課程開發一樣,是一個開放和民主的過程,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本班孩子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根據《指南》目標為考量,關注幼兒核心經驗,進行多樣化探求。班本課程可以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使園本課程真正適合孩子的特點和需要,充分體現園本課程的個性和特色。班本課程可以生動地體現每個班級獨特的課程和教學,是園本課程的具體化。那么老師們如何開發班本課程,我們且行且思[2]。
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自然界包羅萬象、變幻萬千,它為幼兒認識世界、探究世界展示了生動、真實的畫卷。
發現:午后散步,我們來到了種植區,有個小朋友驚奇地說,“哇!好大一個洞!”其他孩子聽到了迅速圍過來:“真的有個洞,這個洞好黑”“哇,好大的洞”“這個洞好深,這是誰的洞啊?”
猜想:卡森曾說: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么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秘的世界!“對啊,怎么會有一個洞的呢?討論一下吧。”老師應支持幼兒的想法,鼓幼兒大膽猜想。于是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覺得是蘿卜洞,像蘿卜剛挖出來洞。”“我覺得是阿姨挖的洞,想要種什么,就是還沒種下去。”“我覺得是地鼠挖的洞。”“我覺得是下雨的水流在里面的,專門流水的,流到邊上的河里。”“我覺得是兔子挖的洞,因為兔子最喜歡吃蘿卜,剛才我看見邊上有一塊蘿卜地,兔子肯定想鉆進去吃蘿卜。”大班的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展開了無數個猜想,每一個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們都詳細地說清了自己猜想的理由,合情合理。
調查:隨著一個個問題的出現,孩子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我發現這是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鼓勵孩子們展開了探究調查活動。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調查:那么有哪些動物會挖洞呢?我還組織孩子們做小記者去采訪一下阿姨、保安等人,最后終于知道是黃鼠狼挖的洞啊!接著我們通過百度百科深入地去了解了黃鼠狼的特點。
討論:那么那個洞怎么辦呢?我們是應該填了,還是留著呢?
“老師,黃鼠狼最愛吃老鼠這是在幫助我們消滅老鼠,我覺得就不要把填回去了。”把這個洞埋了,說不定他從另外一個地方再打一個洞呢!“老師,上次我們幼兒園養了一只小灰兔,黃鼠狼會不會來吃我們的兔子?”對啊,有一個新問題產生了。我們怎么保護可愛的兔子呢?兔子在籠子里,黃鼠狼個子大,裝不進去的。我們晚上就把兔子放在教室里,不要放到草地上,黃鼠狼是晚上出來的。經過討論,孩子們覺得應該保留著這個神秘的洞。
拓展:因為前面的討論、調查,最近孩子們對“洞洞”特別感興趣,所以孩子們收集了關于洞洞的圖書,比如繪本《我們身體里的洞》,我們開始探索自己身體里的洞,那些洞洞有什么作用呢?我們還制作繪本《黑黑的,有一個洞》建構區里孩子們也用鞋盒、PV管、管子等材料搭建了住在洞洞里的動物。
哇!好大一個洞,跟著孩子們的發現、跟著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我們進行了一次發現猜想、調查認知、創作表現之旅。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能幫助他了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們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教師要善于捕捉到孩子關注的事情。
散步時,聽到孩子們很認真地在交流換牙的事情。“你看我的一顆牙齒掉了。”“我的也快要掉了,它會動了。”“掉了怎么辦,不好吃東西了。”“我媽媽說還會長新牙齒的。”孩子們對換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六七歲正是幼兒換牙的時期,所以孩子們經常在一起談論牙齒的話題。通過觀察我發現班級孩子的齲齒問題也十分嚴重,針對這一現狀,我們開展了一周的班本課程“我的牙齒我保護”活動。用小鏡子、放大鏡觀察牙齒;猜想、探索并記錄蛀牙的原因;通過視頻“酸性大怪物”了解蛀牙的原因和危害;通過小視頻、兒歌等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知道9月20日是世界愛牙日,初步了解愛牙日的由來,了解保護牙齒的方法;閱讀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通過音樂游戲表現繪本中牙細菌的日常活動,最后被捉走的情節,進一步體驗蛀牙的害處;實施愛牙行動,記錄每天刷牙的次數,讓孩子自我監督,逐步養成刷牙的習慣。
現在課程游戲化改革就是要懂孩子,教師要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喜好、興趣,給予孩子支持,鼓勵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里積累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培養興趣、情感、態度、習慣等。班本課程“我的牙齒我保護”想孩子所想,讓孩子在課程實施中積累經驗,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
升中班,一個暑假過后孩子們的身高明顯長高。孩子們三三兩兩的背靠背比身高,都說自己長高了。于是數學活動“和朋友比高矮”就產生了,兩個人比完三個人比,這里面可是要有技巧的哦。比得不過癮,那么和家里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來比一比吧,孩子們在班級里分享了和家人比高矮的照片。科學區貼上身高表,量一量。比了身高還能比什么呢?孩子們說“比比誰的手大!”怎么比呢,手對手一看就知道,怎么記錄下來呢?有了,可以我們畫下來。哈哈,比一比真好玩!孩子們還收集了一本書《漂亮的尺子》,就是講小朋友測量的故事,小手是尺,小腳也是尺,用手尺、腳尺把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柜子、地板都量一量,比比誰最長。
生成課程“比一比”時,教師鼓勵孩子樂意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并隨時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斷擴展和增加材料,讓孩子們持續不斷地動手操作,反復嘗試,驗證思考,自主探索并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也培養了孩子們認真尋找答案的態度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傾聽孩子的交談,抓住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生成班本課程,把孩子作為課程的主角,激發參與興趣,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積累相關的經驗,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班本課程的開發應該挖掘各種可利用資源,那么也可從孩子們閱讀區的繪本中產生。
繪本里包含大量元素,有美術、數學、科學、音樂、健康、社會,而且一本繪本就包含五個領域的內容,那么用孩子們近階段喜歡的、感興趣的、適合年齡段的繪本來開展班本課程對孩子們說會是更有效的互動。比如,中班繪本課程《停電了怎么辦?》感受電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平時不覺得,但真的沒有電的時候,孩子們才能真正意識到電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剪影、皮影戲就可滲透在其中。結合繪本《月亮的味道》開展小主題“中秋節活動”,結合班級里孩子自帶的繪本《地上100層房子》《地下100層房子》開展對動物的認知與表現,活動區里一起制作動物棋譜進行游戲,大班的班本課程《母雞蘿絲去散步》《一園蔬菜成了精》《花園里有什么》,小班的《好餓的毛毛蟲》《小黃和小藍》都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老師要善于觀察孩子、發現孩子,更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且行且思,生成具有班本特色的課程,豐富孩子的經驗,擴大孩子的視野,提高孩子的能力。班本課程的實施應該是一個具有挑戰的、快樂的過程,讓我們帶著班里的孩子親近自然、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創造表達,孩子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分享共同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