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艷
(江蘇省無錫市二泉中學 江蘇無錫 214000)
就目前的閱讀教學形勢而言,部分教師對教學文本的處理過于簡單,導致許多學生無法獲取對文本信息的全面理解,或無法把握語篇的結構層次,又或是無法深刻體會文本主旨情感。對此,教師可嘗試基于主題意義展開全新的閱讀教學路徑探索,在實際教學中積極發掘教文本的主題范圍及語境,后以該主題為中軸,設計能為學生主題理解和意義探究提供服務的閱讀行為及活動,旨在讓學生依靠這些貫穿主題的閱讀行為及活動展開對文本的深層次研讀及討論,實現閱讀效率的提升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
基于主題意義的探究應當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首先,在閱讀教學前的導入階段,教師需先基于文本進行教學設計,所設計的教學行為及活動旨在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及思維意識,讓其能夠結合舊的知識圖示獲取對文本主題的有效把握,并對文本主題所涉及的信息內容進行積極且合理的預測。
以譯林牛津版,九年級英語Unit3“Teenager problems”中Reading A“What should I do?”這一語篇為例,該語篇以信件的形式呈現了兩位青少年在青春期遇到的一些問題,最終兩位主人公都對如何平衡學業和業余愛好產生了困惑。根據語篇所述,教師可確定主題為“Schoolwork and hobbies”,這一主題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主題語境,貼合學生的生活及個人實際。以該主題為中軸,教師可針對讀前導入環節進行如下教學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展開基于主題的具有意義的閱讀探究。
首先,教師可通過“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hobbies every day? Talk about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這一問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與思維意識。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先能回顧在本單元所學過的表述少年時期問題的相關知識,如get enough sleep, manage one’s time, feel sleepy等,同時,學生可回顧自身儲備的一些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后用于回答教師的問題,如watch TV, watch movies, play table tennis等。借由這些知識,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問題引導,充分表達內心所想,而此過程中,其思維意識也能被有力調動,學生能了解語篇主題與自身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從而為后續主題探究做足良好鋪墊。
激活背景知識之后,教師需要設計引導學生對語篇的內容進行積極預測,由于該語篇并未涉及具有太多參考價值的插圖,為幫助學生更好地預測語篇內容,教師可在備課中自行設計與語篇信息密切相關的插圖。如可設計兩個動畫人物,在第一張圖片中可展示一個小孩在書桌前做作業,后面鐘表指向了晚上10點,同時用氣泡呈現小孩腦中所想,體現排球和音樂等事物。在第二張圖片中可展現一個小孩正在夜色中和朋友踢足球,并用氣泡呈現小孩兒心中所想,展現父母正在責備小孩。
在課堂閱讀導入階段展示這兩幅與語篇主題相關的插圖,并設計“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Are these two children students? How do you know?”“What are they doing? Is that what they really want to do?”“What do you think these two kids are worrying about?”等問題,引發學生對插圖的深刻思考。通過這些插圖及教師的問題驅動,學生的發散性及邏輯性思維能獲以有力調動,最終獲悉在這少年時期學生所遇到的各類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很可能也是學生自身正在面臨的問題,通過這一導入,學生不僅能對語篇內容進行積極預測,還能借此引發對生活實際的深思,從而形成懸念,投入更多專注度與積極性于后續主題探究中。
基于主題意義的讀前導入完成后,教師便需深入文本進行教學設計,所設計的教學行為及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信息、結構層次及背景情感的全面理解、習得與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收獲,并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化建成。
在此階段,教師先要引導學生對讀前的信息預測進行合理驗證,具體需通過初步閱讀文本來了解自己預測的信息是否準確與完善。如在初步閱讀中,學生需要弄清兩個小孩的學生身份,并了解在兩個小孩身上所發生的青少年常有的問題與困擾。結合這些方面對比驗證自身的預測結果是否與語篇所體現的信息內容相吻合,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能夠得到有力的滿足。且經由這一驗證,部分學生也能了解自己在讀前預測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在后續主題探究中,便能對自己所遺漏或預測不準確的信息進行深度研讀,加強理解與掌握[1]。
初步閱讀后,教師需以“What problems does Millie have in her studies and hobbies? What about Simon?”“Based on the problems that Millie and Simon encounter, do you know some common problems that teenagers are troubled by?”“Have you ever had the same problem? How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等問題驅動學生探索語篇的細枝末節,使之能夠獲取對語篇更為全面的認知理解。基于第一項問題,學生可從文本中提煉答案,以此洞察文章細節、把握文章要點,提升理解。基于第二項問題,學生需進行審視研究,從米莉和西蒙反映出的問題中找尋青少年共同困擾的問題。基于第三項問題,學生能夠發揮批判及創造性思維,對此拓展問題加以審視考量,結合個人生活實際及行為方式對語篇進行延展性思考,最終加深理解與感悟。
在分析細節信息,獲取對語篇較為全面的理解之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基于主題梳理文本結構,以此在主題語境下探析文本所講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中的邏輯關聯,從而把握語篇脈絡,進一步強化閱讀認知效果。如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每一個信件中的因果線,對每一位少年遇到的各類問題展開邏輯分析,如根據Millie信件所述,其因果線為“Too much homework—Stay up late—Too little time—There is no time for hobbies”,其間,教師逐步牽引學生思維,使之發掘信件所述信息中的隱性因果線,至于Simon信件所述事件的因果線,學生可同樣運作邏輯化思維來具體探知。
把握語篇的結構脈絡之后,教師需指導學生在主題意義探究中分析作者所想傳達的主旨情感,以此獲悉其主要意圖。對此,教師可基于語篇主題設計探討類的閱讀活動,以“What is the author’s intention in writing this article?”為討論重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綜合探討與辯證研究。其間,學生可結合對語篇的感想各抒己見,如部分學生通過考量米莉與西蒙所共同面對的問題,會反思自身生活實際,認知作者可能是出于當今青少年的實際問題,對青少年時期學業與業余愛好權衡問題的一項探討。結合作者這些意圖,學生便可發表自己的意見,說明自己同樣面臨的此類問題,且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發表一些解決方法與意見觀點,其他同學可就個體不同方法與意見加以探討,形成強烈的頭腦風暴,從而更為徹底地研究作者意圖及背景情感,最終有效明確語篇主旨情感,建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意識。
基于主題意義的閱讀研讀完成后,教師便需超越文本進行教學設計,所設計的教學行為及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對現行社會生活及個人實際的考量,使之能夠形成強烈的共情,并以此為動力進行良好的表達與創造,最終在主題語境中取得具有突出意義的閱讀成果[2]。
比如,基于該語篇,若要超越該語篇的現有內容,激發學生的共情意識,并促進其主動表達與創造,教師可布置一項作業任務,要求學生參照語篇兩封信件的形式、內容及知識,結合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問題進行相似的表達與創造,最終輸出語言專業且內容充實的信件。
學生可以將在閱讀探究中所掌握的知識、了解的信息與凝練的自身感想全面輸入于信件之中,在完成信件后,可根據教師的指示向班級中的任意一位同學發送該信件,拿到該信件的學生需考量其中的內容信息,針對信件人在青少年時期遇到的各類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與解答。經此作業任務,每位學生都能基于主題探究進行合理發揮與拓展創造,在向信件人闡述自身問題的同時,又能給予他人合理的意見,最終有效回顧并進一步強化閱讀收獲及感知。
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在讀前導入、讀中研讀及讀后拓展等階段,設計有關主題語境的教學行為及活動,其間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運作、情感意識迸發,以及對閱讀細枝末節的綜合處理與審視,最終提高其閱讀收獲及綜合素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