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剛
(重慶市萬州區旅游教育研究會 重慶 404000)
“暢游三峽,萬州出發”。重慶市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萬川畢匯,四通八達。近三年,萬州區文旅產業快速融合發展。2018年,加快了建成大三峽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步伐;2019年,深化落實“一心六型”兩化路徑;到2020年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日臻完善[1]。
2019年,萬州區提出的“一心六型兩化”規劃:以提升全域水質為中心,培育循環智能型工業、山地高效型農業、集散服務型旅游業、綠色智慧型物流業、特色融合型文創產業和休閑養生型康養業,建設長江上游“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先行示范區[2]。
立足立體氣候和山地特征,著力實施特色產業提質、生態種養推廣、綠色發展引領、品牌價值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工程,積極推進國家農業公園建設,加快建設長江上游有機農業集聚地,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聚焦“行千里·致廣大”價值定位,著力實施旅游品牌聯動營銷、旅游集散能力提升、旅游服務優化、全域旅游發展等工程,加快建設大三峽旅游集散中心。
大力推廣“暢游三峽·萬州出發”旅游品牌,高品質打造濱江環湖“一江兩岸十四景”;深化三峽區域旅游合作,聯合打造“一帶三區”,開發特色旅游精品線路,優化運營“水上巴士”。
圍繞文創產業提質增效,著力實施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文創產業培育、文創融合發展等工程,加快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加快建設渝東北文創產業高地。推動“文化+”深度融合,辦好世界大河歌會、第二屆三峽文博會。
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著力實施高山避暑康養、近郊休閑康養、城鎮醫療康養、生態運動康養等工程,培育特色康養品牌,加快建設長江上游康養之城。
推進消暑納涼、森林理療等項目招商和開發,打造恒合、茨竹等康養小鎮和大山坪、貝殼山等康養基地,深化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服務對接。
萬州區文旅委深入推進演藝院團改革,遵循“區別對待、分類實施、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文藝劇團體制改革。結合實際,對有一定市場運營能力的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實行“事轉企”改革,劃轉三峽曲藝團、三峽川劇團為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已實現整合發展。打造國際性的“大河歌會”三峽文旅節演藝名片,三峽雜技、曲藝、川劇、歌舞節目享譽世界。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目前,全區共有A級旅游景區12家,占全市A級景區比重4.9%,其中4A級1家(萬州大瀑布群)、3A級7家(三峽移民紀念館、西游洞、同鑫蔬菜大觀園、西山公園、石橋水鄉濕地公園、鳳凰花果山、奇芳花谷旅游景區)、2A級4家(萬縣“九五”慘案紀念館、彌陀禪院、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古紅桔主題公園)?;I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重點建設三峽平湖旅游景區、巴國部落文化旅游區、萬州文化創業創意產業園、北濱公園、何其芳故居、三生云廊等工程。
全區共有旅行社26家,占全市旅行社比重4.2%,其中出境旅行社1家;各類住宿場所650余家,日接待床位2.23萬張,其中星級酒店4家,占全市量級飯店比重2.4%,100張床位以上的商務酒店53家。
2018年,共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973萬人次,過夜游客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10億元。2019年接待海內外游客2300.6萬人次,同比增長16.62%,過夜游客610萬人次,同比增長2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9億元,同比增長35.16%。
當前,萬州區人文資源開發的深度不夠,缺乏《烽煙三國》《歸來三峽》《西湖印象》《云南印象》等常年特色演藝名片;激發游客消費需求愿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幅度提升;行業接待能力與建設“三峽旅游,萬州出發”的大型游客集散中心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行業從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文旅專業人才供給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1.文化行業從業人員情況
2019年,萬州區5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文化藝術產業從業人員,含政府管理人員、廣電事業單位、演藝團體、企業產業工人、社會靈活就業人員、兼職就業人員,共計約5萬人。其中,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三峽曲藝團、三峽川劇團專業演職人員、管理人員300余人。民間演藝團隊有業余演職人員1200余人。文聯下屬的協會、研究會19個,包括作協、音協、舞協、書協、美協、攝協、劇協、曲協、雜協、民間文藝家協會、新體詩歌研究會、何其芳研究會、硬筆書法家協會、書法教育研究會、民樂協會、長江三峽書畫院、三峽詩社、南山印社、三峽印社。全區擁有區級會員2459人(其中有人員有少量重復),其中文學類643人、音樂類423人、舞蹈類138人、書法類427人、美術類224人、攝影類233人、戲劇創作表演類113人、曲藝類145人、雜技類63人、其它類50人。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114人,市級會員773人。
2.旅游行業從業人員情況
萬州區旅游產業的日臻完善,促使旅游人才需求逐步增加,規模迅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從業隊伍不斷擴大。目前,全區共有旅游從業人員14.1萬人,其中直接從業人員2.35萬人,導游和解說員近300人。其中A級旅游景區旅游從業人員600余人,星級飯店、旅游備案飯店從業人員3000余人,旅行社從業人員200余人。每年全國導游資格考試重慶萬州考點參加報名考試300余人。
1.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人才問題
(1)文藝院團人才青黃不接
萬州文學藝術人才老化較為嚴重;各文藝院團存在演員“藝齡長、年齡大、傷病多、淘汰快”的實際情況。雖然涌現了一些中青年人才,也獲得了一些獎項,但總體上獎項級別不高、影響力不大。
(2)專業文藝人才緊缺
文藝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嚴重。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后,三峽雜技藝術團、三峽歌舞劇團尤為明顯。在舞蹈、書法領域,體制內的人較少,一些體制外的年輕人才礙于社會化中,被阻擋在體制外。
最近三年,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公開招聘,三峽曲藝團新進5人,三峽川劇團新進10人,三峽歌舞團臨聘10余人。
(3)專業人才培養困難
需要專業的師資、場地、器材,科學的管理方法,配套的營養措施,尤其需要有特長愛好的好苗子,還需要從童子功練起。同時,社會上一些低劣培訓師資的沖擊,導致真正的年輕人才生存和發展條件不好。
(4)急迫需要職業院校助力
院團直接招收的演藝學員,年齡在6-13歲,基本中斷了小學、初中的常規文化課程學習,技能單一,學歷層次低,到一定年紀后,轉行就業困難,生存技能差,終生發展受到影響,部分演職人員陷入中年貧困。
2.旅游行業發展存在的人才問題
(1)呈現年輕化從業人員,員工平均年齡在20-30歲之間的比例占到75%左右。
(2)從業人員流動速度較快,流失率達20%以上。工資待遇偏低、社會地位不高,職業榮譽感不強等因素影響較大。
(3)整體學歷層次不高,高層、中層管理人員的學歷以大專文化為主,占40%左右,一般員工的學歷以中專和高中文化為主,比例達70%以上;
(4)旅游管理隊伍缺乏“領軍”人才,高級經營管理隊伍的非職業化和非專業化傾向明顯,旅游職業經理人隊伍還未形成,高層管理人員短缺。
1.建立管理指導機制
動員區內有成就的文藝家,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對有潛力的文藝作者進行指導。有意識地請名師、專家來萬授課、交流,有意識地將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文藝人才派出去學習、深造。
如成立名家工作室培養人才。萬州區文旅委于2018年12月出臺了《區文化委系統組建文藝名家工作室方案(試行)》,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開展名家工作室工作,首批簽訂3家包括戲劇、音樂、雜技類型的老藝術家工作室,堅持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與藝術推廣并重,以專業藝術創作演出單位為實施主體,以“萬州區文藝名家工作室”為重要平臺,支持老藝術家積極開展藝術創作、指導、公益輔導培訓等,努力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同時充分發揮老一輩藝術家藝術智慧和傳幫帶作用,引領青年人才加快成長,促進文化藝術傳承,推動萬州文化藝術繁榮發展。但是,名家工作室容納人數有限,適合高端人才培養,不能解決批量人才培養,急迫需要職業院校助力。
2.開展雜技人才培養計劃
2017年開始,萬州區文旅委每年撥付雜技團30萬元專項經費,為期5年,為學員實行免學費、包吃住、包文化教育的培養。從2017年7月至今,雜技團采取自主招生和人才購買雙管齊下的辦法,陸續從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及萬州本地招收了年齡在6-13歲的雜技學員22人(男生9人、女生13人)。
3.招聘引進文藝專業人才
對文藝人才進入體制內的招聘辦法進行研究,符合文藝規律,要有區別于其他事業單位的招聘標準。引進區內緊缺的文藝人才,特事特辦,給編制、給待遇,吸引八方英才。
4.進一步加強文藝院團建設
努力讓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三峽川劇團、三峽曲藝團創作一批優秀作品,在全國舞臺上更多地綻放三峽魅力。
1.統籌推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旅游人才規模需要更加壯大,要加快推進旅游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職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重點加強旅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教育教學、規劃、統計和數據管理、導游、講解員、旅游營銷等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開發;提升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景區、旅游休閑度假區、旅游互聯網平臺、旅游公共服務機構等旅游企業服務技能人員的職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到2020年,力爭旅游從業人員突破16萬人。
2.從業人員素質需要顯著提升
到2020年底,從業人員接受行業培訓范圍覆蓋率已明顯提高,要以素質能力提升為重點,實現重點旅游A級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全覆蓋,實現旅游職業經理人培訓規范化、標準化、常態化。但是,社會培訓機構參差不齊,培訓質量需要提高。
3.旅游人才結構需要更加優化
到2020年底,旅游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更加合理。新產品、新業態、新技術人才數量顯著增加,在全域旅游重點區域、“旅游+”重點領域、“互聯網+旅游”重點平臺、龍頭旅游企業、重點旅游院校等形成一批旅游人才高地。
4.旅游人才發展環境需要明顯改善
到2020年底,旅游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人才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旅游人才的職業榮譽感和職業吸引力顯著提高,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旅游人才發展滿意度明顯提高。
文旅行業普遍認為,專業人才培養急迫需要職業院校助力,職業院校大有可為。結合萬州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需求,強化文化旅游專業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服務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十分必要。
1.對學校專業設置的建議
文化方面,舞蹈、戲曲、聲樂、編導專業方面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學??梢愿鶕嶋H情況設置專業。
旅游方面,導游旅游管理,旅行社、旅游景區、度假區、旅游互聯網平臺管理、旅游營銷等方面人才較為稀缺。
學校要優化專業群結構,復合型人才就業面更廣,更受用人單位歡迎,也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推行“1+X”證書,采用“核心專業+”專業群教學模式,培養多面手。
2.對開展院團校企合作的建議
雙方可以開展深度合作,運行“院團、企業+專業群”雙軌運行模式。采取雙主體辦學、雙基地建設、雙師資使用、雙資源開發、雙身份學習。
學??梢猿蔀樵簣F文旅人才培訓基地,學校提供教學基地,學校負責招生。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三峽曲藝團、三峽川劇團等專業院團、旅游企業可以提供老師、提供實踐基地,雙方加強合作,共同培養后備人才。
雙方合作加強基礎建設,如投入實訓設備,開發教學資源,強化師資培養,擴大辦學場地,批量培養優秀人才。
學校充分利用師資、場地設施,積極參與全區文旅人才各種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專業群的社會服務能力,獻力“一帶一路”經濟建設戰略,服務長江經濟帶旅游精品線路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