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偉
(甘肅省徽縣教育局 甘肅隴南 742305)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論述為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積極發揮“互聯網+教育”力量,優先在貧困地區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將優質教育資源帶到貧困地區師生面前,成了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深刻議題。
互聯網+背景下,我們可以將網絡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學習分析等技術融入農村教育扶貧工作全過程、各環節,借以提高農村教育扶貧的全面性、精準性和靈活性,是推動農村教育扶貧工作低成本、高效率運行的扶貧理念和方式。
近年來,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我們仍必須清醒地認真到,部分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課教師結構性短缺,校本培訓滯后、教研力量薄弱的現狀依然客觀存在,并已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癥結”?;ヂ摼W+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能為農村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一條“快捷通道”,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城鄉學校教師之間教學經驗的快速分享與傳播,有助于農村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課標理念,實現城鄉學校教師之間同步教研,促進城鄉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繼而能夠進一步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城鄉學校互助云平臺的建設能夠有效顛覆以往農村教師“悶頭苦學”閉門造車的成長模式,通過有效的聯動管理將區域內城鄉學校教師聯系起來,并在“互聯網+教育”的邏輯框架下展開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快速提升農村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成長,也能夠促進區域內教師整體素養的提升,同時基于“線上”和“線下”的城鄉學校教師間合作學習,也是逐步推進新課改全面落實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為教師專業發展開辟了創新途徑,互聯網的開放性、虛擬性、移動性和交互性,對傳統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起到了革新作業[1]。區域內城鄉教師的交流合作將進一步開放,教師專業成長將更加開放,更為多元化,云平臺和大數據的運用使得城鄉協作更注重共享性和協同性,在云平臺的合作交流中,農村教師的知識體系不斷得到豐富,業務技能和教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不斷得到充實,信息素養和職業認同感將得到全面提升,進而形成“互聯網+教育”與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搭建了城鄉學校協作的新途徑,真正為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也為教育扶貧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
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和運用,理應帶來農村教育結構的深刻變革,為教育扶貧注入新的活力。但實際情況卻是,盡管教育信息化已經進行了多年,“校校通、班班通”已經全面覆蓋城鄉中小學校,但在廣大農村小學,交互式電子白板僅僅發揮了一個播放器的作用,互聯網發展對農村小學教育帶來的變革仍不明晰。目前,制約教育整體發展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短缺,城鄉教育整體素質差異客觀存在。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搭建城鄉網絡協同教育平臺便十分必要。
城鄉網絡協同教學是指城鄉學校建立結對幫扶機制,通過構建城鄉學校之間互聯互通的網絡課堂和云平臺實現城鄉學校之間的遠程對接。結對學校通過網絡遠程合作學習,實現共同教學設計,網絡同步課堂,線上同步研討,充分發揮城區學校師資力量優勢,實現對山區學校的帶動引領。
網絡教學平臺是基于傳統教學課堂的拓展與延伸,城鄉網絡協同教學平臺的搭建能夠融培訓、教學、教研、會議于一體,組成城鄉教學共同體。城區優秀教師不但可以通過網絡對山區教師進行跟進培訓與指導,還能將城鄉學校之間的合作交流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整體環節。課前,城鄉學校教師協同備課、互動教研,城區優秀教師團隊可以幫助結對幫扶的山區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完善教學設計,課堂上可以根據具體授課內容由山區教師自主選擇遠程同步直播、觀看微課或者選擇利用優秀教師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和設計自主授課,課后雙方網上進行評課磨課,及時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城區的優秀教師也可遠程觀看山區教師授課情況,課后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與點評,促進山區教師快速成長。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促進城鄉教師協同發展,是信息時代解決城鄉之間教師資源配置失衡的新途徑[2]。
網絡上各類教育資源十分豐富,但卻不一定適合當地教師使用。鑒于此,在建立城鄉網絡教學平臺的同時,還可以建立區域內的網絡學習資源庫,以補充鄉村學校教師學習資源匱乏,面對眾多網絡教育資源無從下手選擇的困境。城區學校可安排專人及時收集整理網絡上以及本校優秀教師的教學課件、微課、教學設計、反思等,實現對網絡學習資源庫長期穩定的維護與更新。同時,縣級教育主管部門還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師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掌握鄉村教師實際學習需求,組織骨干教師開發適合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資源并及時擴充到網絡學習資源庫中,滿足鄉村教師自主學習的需求。隨著網絡學習資源庫內資源的增多,可以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對資源進行篩選、歸納、整理和優化,按照視頻資源類、教學課件類、專業成長類等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以便于鄉村教師能夠按需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鄉村教師培訓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可能,網絡培訓平臺具有覆蓋范圍廣、運營成本低、利用效率高的特點。傳統的鄉村教師培訓受培訓名額、培訓內容等限制,很難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鄉村教師的興趣與需求,實際培訓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互聯網+教育是一個強大的信息交流平臺,可以融合在線學習、遠程研討、網絡培訓、交流論壇等多種功能,其中網絡培訓是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個有效載體?;ヂ摼W+時代的網絡培訓不僅僅是受訓者被動地去聽課,更注重信息的交流互動。網絡平臺通過提供城鄉學校之間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互動合作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使鄉村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在平臺上,鄉村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學習需求選擇不同的網絡協作小組。這類小組打破了時間、地域和空間限制,可以有選擇性地聽專家傳授經驗,以及與優秀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因選擇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使得鄉村教師能夠及時消化、吸收、重組在平臺上獲得的知識,并不斷內化為自身的教學行為,促進鄉村教育整體水平的不斷發展。
教育扶貧是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和優先任務。十八大以來,國家更是把教育扶貧工程作為扶貧攻堅的主要任務,這無疑為教育扶貧研究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互聯網+時代,以網絡為媒介來實施教育扶貧計劃,構建教育扶貧網絡信息服務體系,把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分享給受教育程度偏低的貧困地區,這既是貧困地區教學質量提高的必然訴求,也是促進城鄉教育發展水平向優質均衡邁進的現實需要?;ヂ摼W+背景下城鄉互助協作,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廣發共享,促進薄弱學校教師教學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為促進區域教育發展,破解促進教育公平難題提供了參考和借鑒[3]。
互聯網+時代,城鄉教育網絡互助平臺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增強了農村教育扶貧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更引領著教育扶貧格局發生新的變化?;ヂ摼W的資源共享功能和優勢,打破了鄉村學校師生獲取文化知識的時空限制,實現了扶貧主體、教育機構與扶貧對象等關系的重構,不僅能夠破解鄉村學校專業教師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更能將鄉村教師培訓引向深入,實現鄉村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和教育行業的深度融合,增強了農村教育扶貧的開放性和多樣性?;ヂ摼W的開放性優勢,拓展了農村教育扶貧的內容、方式,有利于激發鄉村學校師生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增強農村教育扶貧的針對性和精準性。通過構建城鄉網絡協作教育平臺,實現城鄉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特別是鄉村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以實際行動助力教育扶貧工作向縱深發展,全面助推鄉村振興,助推脫貧攻堅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