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雋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三明 365200)
初中生物新課標指出,以學生發展為根本,通過改變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高效開展課內、課外活動,達到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合一,提升學生生命觀念、探究實驗研究、生物邏輯思維與社會責任等生物核心素養,達到教學目的與意義。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50個重要生物學概念,所有字詞都是經過仔細反復推敲的,精煉、準確,含有特定的意義,能夠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理解重要字詞著手,由淺入深,讓學生能全面正確地了解、認識及掌握生命觀念。如果沒有把握理解好關鍵字詞,對生物學概念的運用就會出差錯。
如神經系統的“反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概念時,對“人體”“神經系統”“刺激”“有規律的反應”等重要字詞精細分析,首先,教師以無神經結構的單細胞動物“草履蟲”對外界的應激性反應對刺激好壞的趨利躲避為例,說明“人體”有“神經系統”結構的如“膝跳反射”的更復雜性。如此,學生就容易得出“草履蟲沒有神經系統,就不是反射”。
教師在分析詮釋各概念時,要把各個要素的內容整合為簡單的一個生物學概念,以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每個生物學概念都有特定的外延內涵,引導學生掌握好這些,才能使學生對每個生物學概念都達到理解運用的目的。在教學中構建概念圖,用表格比較有些類似的生物概念,能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同時強化配套練習鞏固,最終達到系統掌握每個生物學概念的目的。
在具體的科學知識面前,來不得半點的虛偽與浮夸,教師要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對生物學科進行學習,對各類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解決、表達結論,探究各活動要經歷完整的過程,學生在事實面前,要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反思或質疑一些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意識。
如很多教師為了追求成績,過多地重復生物知識點,來強化學生的記憶,練習題用題海戰術、填鴨戰術,學生對生物概念不求甚解,這種情況忽視了科學事實的展現,弱化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如學習“孟德爾定律的發現過程”時,若直接讓學生記憶遺傳規律,再講練習題,學生往往會感覺這部分知識學得最難。反之,教師先詳細介紹孟德爾定律的發現過程,展現這一實驗的研究過程,再設計問題,將孟德爾遺傳實驗的各環節代入孟德爾那個年代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理想的實驗材料是什么,為何選豌豆?豌豆雜交實驗要怎么進行?該實驗能說明遺傳觀點嗎?豌豆第二代出現什么現象?在實驗過程中具體做什么工作?實驗數據能說明什么?有什么規律?
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讓學生來補充,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或答案。這些學生往往對生物學比較感興興趣,知識面也更廣,學習生物的態度及能力更好更強,生物學科素養也更好。教師要抓住這些苗子,不斷跟進,不斷鼓勵,有目的地培養這些苗子,帶動其他學生,以點帶面,創造主動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的氛圍,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社會責任是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生物教學的目的。具體有以下內容:健康生活、保護環境,愛護生物、有關生物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生物研究性學習、調查活動、關注新聞熱點等平臺,結合平時學習的生物知識,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形成社會擔當。
如學生的活動手冊,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填寫手冊,使學生通過活動將收獲內化于心,為以后的活動指明方向,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如手冊中有個問題:用學過的生物知識分析三明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從幾個方面入手?有何建議?有的學生會填“退屋還林、不濫砍濫伐”“參與宣傳社會全民一起植樹造林、共同保護生物的種類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復雜性、穩定性”,有的通過閱讀或查閱,也能回答“在科學的保護與有計劃的管理下,對過多的物種合理開發,服務社會”。
生物的研學活動很有必要,能體現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的描述性講述或幻燈片圖片展示上,要在實踐中動起來,通過行動認知,教師點撥與總結,學生討論與交流,逐步內化提升為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人體的生殖這課教學中,只讓學生看圖識記人體的生殖系統各個器官結構名稱,老師講授人的生殖過程,重點畫畫,練習做做,學生對人的生殖生理活動過程的理解是不夠的。教師可以用播放視頻或動畫的形式,給學生更深入的感性認識,也可以列舉常見的生物生殖方式進行比較,如“青蛙的抱對行為”,為何也能繁殖下一代?有些生物雌雄同體又是如何生殖呢?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創新、發散等思維。生物術語的分析與表達能力,就是生物術語的遷移與運用,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將語言運用到生活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培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