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駿輝
(廣東省江門市農林小學 廣東江門 529000)
民歌是我國人民群眾生活、勞動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內涵,充滿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歌傳唱性強,《詩經》的《風》記錄的就是古代人民吟唱的民歌。民歌的內容既包括熱愛勞動、憧憬愛情、敬仰親情的部分,也有懷念鄉土、熱愛國家的感嘆。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實表達,是我們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絢麗寶藏。將民歌藝術有效傳承并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是每個音樂教師都應該承擔的使命。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點燃對民歌的熱情和喜愛,掌握對民歌歌唱的技巧,增加對民歌藝術的欣賞力,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綜合素養,還可以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民歌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既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熱愛生活,活潑向上,還能增加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了解,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民歌是一種充滿濃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音樂,歌詞淳樸含蓄,節奏歡快生動,唱腔大多恢弘嘹亮,是一種非常優秀的音樂形式[1]。但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各種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都可以輕松接觸到。流行音樂、網絡歌曲、歐美音樂盛行,民族音樂反被忽略甚至被一些人排斥。加上小學生年齡小,缺乏對音樂的鑒別能力,要讓他們對民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音樂從教者來說確實是一件艱巨的任務。因此,音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育視角,靈活采用多種方式豐富音樂課堂,喚起學生對民歌的熱情和好奇心,讓學生真正產生對民歌藝術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音樂情境,引入豐富的視聽資源來激趣,設置巧妙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聆聽民歌時感受其中的魅力,煥發學生對民歌的熱情。例如,在六年級上冊蒙古族民歌《金杯》和《牧歌》的教學中,教師課前提問:同學們有到過蒙古旅游的嗎?你聽過他們那里的民歌嗎?有什么特點?同學們踴躍討論后,學習熱情大增。教師再向學生展示一些包含蒙古民歌的影視片段,進一步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對蒙古民歌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后再進行后續的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都有鮮明的當地特色,曲調節奏風格都有其獨特之處[2]。有些民歌對小學生來說,演唱的難度較大,欣賞鑒析起來也會有一定困難。有的教師有畏難心態,在民歌教學中只是淺嘗輒止,帶著學生蜻蜓點水似的對民歌學習一掠而過。這樣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民歌的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也不能陶冶學生情操,更別提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了。因此,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學流程中要巧妙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選擇藝術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輕松把握民歌的節奏、曲調,歌詞中蘊含的內涵、意境,提高學生對民歌的鑒賞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民歌《依馬呀吉松》的學習中,初步聆聽后,教師可再向學生展示一些與這首民歌特點相似的藏族民歌,讓學生自主進行對比、分析,總結這類民歌的特點。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關鍵詞,如歌詞內容、曲調方面,節奏方面,讓學生學會如何鑒賞民歌,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民歌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學習民歌音樂,認同和弘揚民族文化,強化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音樂教師在民歌教學中,應融入對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通過引導,讓學生體會民歌中的家國情懷。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對民歌中蘊含的愛國情操有深刻的理解,繼而通過自己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帶領學生在聆聽欣賞民歌時都能激發出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在民歌的吟唱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辛勞淳樸和對快樂生活的向往,讓學生對民歌中蘊含的精神魅力和傳統文化瑰寶產生深刻的體會,感受到我國文化和藝術的強大凝聚力。例如,在《愛我中華》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產生愛國之情,教師可以引入更多的愛國民歌《誰不說俺家鄉好》《十送紅軍》《保衛黃河》等,為學生介紹這些民歌的創作背景,以及所傳達的作者情感,讓學生有所感觸,學生心中自然會熱血澎湃,產生對家國的自豪、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