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澤*,靳學遠,錢志偉
1. 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食品工程學院(中牟 451450);2. 海南科技職業(yè)大學臨床醫(yī)藥學院(海口 571126)
抓飯,維吾爾語稱“polo”,抓飯中含有羊肉、胡蘿卜、洋蔥等肉類和蔬菜,營養(yǎng)豐富,是深受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飯食,因為食用時為凈手掇食,故稱為抓飯[1-2]。傳統(tǒng)的抓飯一般由新疆維吾爾等民族人民居家制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快捷、方便的抓飯工業(yè)化生產(chǎn)[3]。但抓飯中由于含有大量油脂,其加工方法不同于普通米飯,因此需要對其加工工藝進行研究。田憬若等[4]對混合果干型鷹嘴豆抓飯的配方進行研究,馬欣等[5]采用方便抓飯浸泡工藝進行優(yōu)化。這些研究在工藝優(yōu)化過程中,采用的評價指標為感官評價,但感官評價具有一定的人為因素影響,質構分析相對于感官分析,具有更好的客觀性。Bello等[6]研究發(fā)現(xiàn),米飯的硬度與黏性比值和大米的食味品質呈顯著的負相關,可作為大米的食味品質評價指標。試驗以抓飯質構參數(shù)為指標,研究抓飯工業(yè)化生產(chǎn)過程中大米浸泡吸水率、羊肉基料添加量、蒸煮時間對質構特性的影響,采用響應面優(yōu)化的蒸煮工藝,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抓飯?zhí)峁﹨⒖肌?/p>
大米(河南原陽大米);羊排、胡蘿卜、洋蔥等(采購自烏魯木齊農貿市場)。
TA-XT2 i Texture Analyser型物性儀(英國Stable Micro公司)。
1.2.1 大米基料的制備
原料米加水進行不同時間浸泡,瀝干水分后備用。
1.2.2 羊肉基料的制備
稱取10 g蒜片、200 g胡蘿卜丁(1 cm×1 cm×1 cm)和150 g洋蔥片,在炒鍋中加10 mL食用大豆油進行炒制,得到蔬菜基料;選擇1 kg羊排肉,切成5 cm×2 cm小塊,在炒鍋中加20 mL食用大豆油進行炒制,表面發(fā)白后加入炒制的蔬菜基料,加入一定量的食鹽和水,蒸煮30 min備用。
1.2.3 大米浸泡吸水率的測定[7]
稱取一定量的大米,將大米加水浸泡后,采用濾網(wǎng)濾出大部分表面水分,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后稱其,浸泡前后增加的質量和浸泡前米粒質量的比率即為吸水率。
1.2.4 質構參數(shù)測定
每次取3粒完整米粒平行放于載物臺上,對每個樣品做5次平行試驗。運行模式:測定下壓時的力;測前速度10 mm/s;測試速度0.5 mm/s;測后速度5 mm/s;壓縮比例70%。測試后采用硬度和黏度的比值為指標,指標越小,食味品質越佳。
1.2.5 抓飯制備單因素試驗
1.2.5.1 大米不同吸水率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采用吸水率14%,16%,18%,20%和22%的大米,以浸泡后大米的質量(濕基)為基數(shù),按80%比例添加羊肉基料,在蒸煮鍋中蒸煮20 min,測定質構參數(shù)。
1.2.5.2 不同羊肉基料添加量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采用吸水率20%的大米,以浸泡后大米質量(濕基)為基數(shù),按20%,40%,60%,80%和100%的比例添加羊肉基料,在蒸煮鍋中蒸煮20 min,測定質構參數(shù)。
1.2.5.3 不同蒸煮時間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采用吸水率20%的大米,以浸泡后大米質量(濕基)為基數(shù),按80%比例添加羊肉基料,在蒸煮鍋中蒸煮10,15,20,25和30 min,測定質構參數(shù)。
1.2.6 抓飯制備工藝的響應面優(yōu)化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取吸水率(A)、羊肉基料添加量(B)、蒸煮時間(C)3個因素,以硬度和黏度的比值為響應值,采用響應面分析法對抓飯制備工藝進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組合試驗,并利用Design-Expert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回歸分析,響應面試驗因素及水平見表1。
表1 響應面因素及水平
1.2.7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Design-Expert 8.0.6.1 Trial、SPSS、Origin軟件處理試驗數(shù)據(jù),每組數(shù)據(jù)測定3次,結果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作為顯著性差異。
不同吸水率大米對抓飯質構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吸水率大米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從圖1可見,隨著吸水率增加,硬度與黏度的比值下降,但吸水率達到20%后,比值變化差異不顯著(p>0.05)。這是因為面飯的蒸煮要求淀粉均勻糊化,淀粉均勻糊化要求米粒中有充分的水分,淀粉糊化后,米粒硬度下降,黏度增加[8],因此,硬度與黏度的比值下降。吸水率達到20%時,水分可以滿足淀粉糊化要求。因此,采用吸水率20%的大米較適宜。
不同羊肉基料添加量對抓飯質構的影響見圖2。
從圖2可見,隨著羊肉基料添加量增加,硬度與黏度比值增加,但增加不顯著(p>0.05),但添加量達到100%時,硬度與黏度比值增加較大,比值變化差異顯著(p<0.05)。這是由于羊肉基料中含有大量脂肪,脂肪含量增加,在米粒表面形成疏水層,阻止水分進入米粒,不利于糊化,導致硬度增加,黏度減小[9]。但由于羊肉基料添加量未達到80%,硬度與黏度比值變化差異不顯著(p>0.05),且對抓飯風味來說,羊肉基料添加量越多,產(chǎn)品風味越佳,因此,采用80%羊肉基料添加量較適宜。
圖2 不同比例羊肉基料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不同蒸煮時間對抓飯質構的影響見圖3。
圖3表明,蒸煮時間20 min時米飯質構最佳。蒸煮時間過短,淀粉糊化糊化不均勻,芯部較硬,有“夾生”現(xiàn)象,但蒸煮時間過長,米粒表面糊化過度導致黏度過大,米飯的硬度與黏性比值又會增加[10]。因此,米飯的蒸煮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對米飯的質構產(chǎn)生負面影響,因此,采用蒸煮時間20 min較適宜。
圖3 不同蒸煮時間對抓飯質構的影響
采用響應面分析法對抓飯制備工藝進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組合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響應面設計與結果
通過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表2中的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得出各因子對響應值的回歸方程式:Y=18.16-0.17A+1.41B-1.79C-4.70AB+5.43A2+4.86B2+3.11C2。
表3 硬度與黏性比值的方差分析
對應此方程的響應面圖如圖4所示。從方差分析看,吸水率與羊肉基料添加量有顯著的交互作用,p<0.05(0.046 9),單因素中的吸水率、羊肉基料添加量和蒸煮時間沒有顯著影響。吸水率、羊肉基料添加量的平方項有顯著影響p<0.05(分別為0.023 3和0.037 4),整個回歸方程顯著p<0.05(0.038 3),所以該回歸方程有效。
圖4 抓飯制備工藝的響應面圖
從回歸方程對A、B、C求導,以指標最小值為考察要點,最佳取值組合是A=19.88%、B=80.09%、C=20.58 min,此時Y(硬度與黏性比值)=18.06%,比中心零點低,優(yōu)化有顯著效果。按吸水率20%、羊肉基料添加量80%、蒸煮時間21 min的工藝條件制作抓飯,抓飯硬度與黏性比值為18.07%,與預測值相差僅0.06%,進一步驗證回歸模型的可靠性,可用于指導生產(chǎn)實踐。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采用響應面分析法優(yōu)化新疆抓飯蒸煮工藝,得出最佳工藝條件:吸水率20%、羊肉基料添加量80%、蒸煮時間21 min。按此工藝條件生產(chǎn),抓飯硬度與黏性比值為18.07%,與預測值相差僅0.06%。試驗結果可為新疆抓飯生產(chǎn)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