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華,張雪*,彩虹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457)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食品支付溢價,且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更加嚴格,綠色生產成為食品企業業務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食品認證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進而推動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綠色食品是指按照國家頒布的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加工的安全、優質的食用農產品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相關產品。消費者對綠色食品質量和價格的認知最終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而政府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支持引導和食品企業的綠色標準化生產加工可以改善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研究表明,與普通食品相比,綠色食品可以獲得40%~47%的溢價[1],而營養和安全等級最高的有機食品的溢價為109%~210%[2],這表明加大綠色生產的投入會為綠色食品產業帶來更高的溢價回報。
然而,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需要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鏈條協同推進,在生產、加工、包裝、倉儲和運輸等供應鏈的各階段涉及的各個主體獲得的溢價水平和政府提供的綠色補貼可能無法彌補其付出的成本,例如在綠色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階段,需要付出用于環境改善、綠色種植和加工技術研發等費用,面對高生產成本和需求風險,政府很難鼓勵供應鏈上游和下游即農戶和食品企業都進行綠色生產,并提供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因此,當前我國綠色食品產業仍呈現粗放式增長的特征,未進入成熟期,結構性失衡問題是難以跨越的瓶頸。為了引導綠色食品產業走向集約式發展,需要相關利益主體互相配合,實現各方利益均衡。
在綠色食品產業取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學者們將綠色食品產業作為一個單獨的產業現象進行探討,主要從產業生產技術、競爭力評價[3-4]、消費市場[5-6]以及產業轉型升級路徑[7-8]等方面展開,其中有基于因子聚類分析和隨機前沿模型等實證分析法,也有規范分析方法。但大部分研究或站在國家政府層面的宏觀視角,或站在企業層面的微觀視角,論述較為單一,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是一個涉及多個利益主體的多方博弈問題。有些學者也意識到將各方主體聯系起來的重要性,利用博弈分析研究方法對食品相關主題展開研究。范忠偉[9]著眼于綠色食品需求市場,探求供求雙方企業和消費者在博弈中追求的效用。劉春蓉等[10]采用多種博弈分析方法,將政府和企業納入分析框架,指出政府的策動力和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對循環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的生成產生正向影響。Lau等[11]將多標準決策方法嵌入博弈論框架,探索促進有機食品行業發展和提升消費者信任度的機制,指出政府應對有機食品供應商進行持續監督和管理。Cao等[12]認為食品的綠色程度是由合作社和企業的綠色努力共同決定的,通過構建博弈模型探討食品供應鏈的兩個供給主體在食品綠色加工過程中的最佳決策。
綜上可見,有關綠色食品產業的研究和討論很深入,對于相關主體的博弈分析也開始不斷涌現,很大部分集中在食品的綠色水平和品牌治理問題,部分是從市場供求角度探尋企業生產和消費者支付意愿之間的博弈,也有部分將政府補貼納入博弈模型中。而多數研究都忽略了政府政策支持、食品企業生產決策、消費者環保意識和安全監督意識的戰略互動,基于政府政策、食品企業生產決策以及消費者對前兩者關注度和對綠色食品溢價的支付意愿的三方博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鑒于此,借鑒前人相關研究成果,考慮政府扶持政策和消費者的環保和安全監督意識對食品企業的生產決策的影響,基于博弈論方法,分析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關系和策略選擇,為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2.1.1 模型假設
2.1.1.1 參與人
該模型的博弈雙方為政府和食品行業生產企業,且二者均是理性的,各自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政府有兩種策略選擇:實施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以增長食品企業綠色標準化生產熱情和不實施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企業根據政府政策有兩種策略選擇: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和規范生產加工以及不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和規范生產加工。即雙方的行為策略空間為:政府策略集={實施扶持政策,不實施扶持政策};企業策略集={標準化生產加工,非標準化生產加工}。
2.1.1.2 支付函數
對食品企業而言,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和規范生產加工的收益為R1,成本為C1,在政府實施扶持政策時利用政府提供補貼N。選擇非標準化生產加工的收益為R2,成本為C2(C2>C1),若在政府實施扶持政策時將補貼另作他用,這時政府會對非標準化生產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進行處罰,損失為L。
對地方政府而言,實施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需要支付的成本為M(其中包含給予食品企業的各種形式資金支持N,且N為正數)。無論地方政府是否實施扶持政策,若食品企業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工,則綠色食品的產量均會提高,從而有利于民眾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政府會獲得的效用為G。若食品企業選擇非標準化生產,那么市場就存在食品不安全的風險(假定風險系數為α),威脅民眾健康,并且不利于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政府就會因此承擔食品安全危機成本和公信力損失,用U來表示。由此建立在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與食品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表1)。
表1 政府與食品企業的博弈支付矩陣
2.1.2 博弈分析
1) 由表1的支付矩陣來看,假定食品企業選擇“標準化生產加工”的策略,由于G-M<G,政府會選擇不實施扶持政策;若政府不實施扶持政策,當R1-C1>R2-C2時,食品企業選擇標準化生產加工,否則選擇非標準化生產加工,此時該博弈的均衡解為{不實施扶持政策,非標準化生產加工},這是一個不利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純策略納什均衡。假定食品企業選擇“非標準化生產加工”策略,如果L-MαU>-αU,即L>M,則政府選擇實施扶持政策;相反L<M時,政府選擇不實施扶持政策,這種情況下同樣是不利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純策略納什均衡{不實施扶持政策,非標準化生產加工}。假定政府選擇“實施扶持政策”的策略,若R1-C1+N>R2-C2-L,則食品企業選擇標準化生產加工;若R1-C1+N<R2-C2-L,則食品企業選擇非標準化生產加工,如果此時同時滿足L-M-αU>G-M,即L-αU>G,則{實施扶持政策,非標準化生產加工}這一純策略納什均衡產生,也不利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由上述分析,只有當R1-C1+N<R1-C1,即N<0時,博弈雙方才會傾向于做出有利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策略選擇{不實施扶持政策,標準化生產加工}。但由于N>0,必有R1-C1+N>R1-C1,因此該博弈不存在促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純策略,需要求解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2) 在現實生活中食品企業并不知曉政府實施扶持政策的概率是多少,這時假設政府有p(0≤p≤1)的可能性實施扶持政策,1-p的可能性不實施,即政府的混合策略為(p,1-p);食品企業有q(0≤q≤1)的概率進行標準化生產,1-q的可能性非標準化生產,即食品企業的混合策略為(q,1-q)。Eg和Ee分別為政府和食品企業在該博弈中的期望函數。根據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計算,博弈雙方的效用函數分別為:
令式(3)和(4)分別為0得到最優解,即:
此時的納什均衡為:
從上述均衡結果可知,當政府實施扶持政策的概率p>p*時,食品企業選擇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工;當政府實施扶持政策的概率p<p*時,食品企業選擇非標準化生產。當食品企業標準化生產加工的概率q>q*時,政府的最優策略是不實施扶持政策;而當q<q*時,政府的最優策略是實施扶持政策。
R1-C1可以當作是食品企業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工后的利潤(用π1表示),R2-C2可以當作是食品企業進行非標準化生產加工的利潤(用π2表示),由于?p*/?π1=-1/N+L<0,?p*/?π2=1/N+L>0,因此食品企業因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和規范進行生產加工所獲的利潤越高,政府需要實施扶持政策的概率越小;而按照普通食品標準生產加工給企業帶來的眼前利潤更高,政府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實施力度才能引導食品企業參與到綠色食品產業的建設中。目前來看,標準化生產加工的當前利益可能低于非標準化生產加工的眼前利益,因此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實對于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起著帶動作用。又因為?q*/?M=-1/L<0,?q*/?L=M/L2>0,所以食品企業越不傾向于標準化加工生產,政府就需付出更多的成本M來鼓勵其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加工;反之,政府對非標準化生產加工的食品企業監管更嚴,則增大了食品企業改善生產模式的概率。由上述分析可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各方面的策動力和監管力度。
以上對政府和食品企業之間博弈進行了分析,而在實際生活中,消費者由于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綠色食品需求的增長而將目光專注在政府政策和食品企業的生產決策上,促使政府考慮社會效益并激勵食品企業改善生產模式,因此消費者對政府政策的建議和支持以及對企業生產經營綠色食品的關注、購買和監督同樣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建設作用。
2.2.1 夏普利值(Shapley值)分析法
夏普利值最早由Lloyd Shapley(1953)提出并普遍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利益合理分配等問題。Shapley值法應用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問題時,將相關利益主體組建合作聯盟節約的綠色投資費用作為合作收益,按照各參與主體i對于綠色投資費用降低的貢獻函數v分配總收益。博弈(N,v)的Shapley值將大聯盟N的利益或成本v(N)按照式(7)進行分配:
式中:n是參與合作博弈的總數;|S|是小聯盟S中包含的元素數目;ω(|S|)是指由|S|決定的“貢獻”權重;S/{i}是S中去掉i的聯盟;φi(v)是聯盟中i的應得分配。
2.2.2 模型的假設
為了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政府(1)、食品企業(2)和消費者(3)組成合作聯盟,則局中人構成的集合N={1, 2, 3},在不同的聯盟情況下預期收益如表2所示。
表2 各聯盟狀態下特征函數值
2.2.3 Shapley值求解
根據Shapley值法,運用式(7)計算政府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計算過程整理如表3所示。
表3 政府收益分配表
由此可得,政府分配的收益為:
同理,可以算出企業分配的收益:
消費者分配的收益為:
2.2.4 結果討論
進而對于式(8)有:
同理,對于式(9)和(10),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分配的利益φ2(v)≥Re,φ3(v)≥Rc,即三方博弈主體合作聯盟后所分配得到的收益至少不比單獨決策少,這符合合作博弈的個體理性原則,合作聯盟有存在的條件。顯然,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三方主要主體形成聯盟關系后,政府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效用,食品企業能夠得到更多利潤,消費者的綠色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局面。在此過程中,各方參與者的收益不僅與其不參與任何聯盟而單獨決策的收益有關,還與對任意形式聯盟總體收益的邊際貢獻有關,即邊際貢獻越大,所分配得到的收益越多,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該參與者的支持。
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多方協調,從食品產業鏈供應鏈和需求市場角度出發,首先分析政府與食品企業博弈互動的主要行為策略,然后將政府、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納入博弈框架,基于合作博弈論Shapley值法,求解三方利益分配所得。結果表明,建立合作聯盟后產業鏈總體收益和參與主體分配的利益都不少于單獨決策時的水平。由此,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在出臺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通過利用博弈中個人實現最大化利益的動機來協調多種利益,以實現綠色農業生產和提高民眾健康生活水平的目標,獲得最大效用。對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進行優化是產業發展轉型跨越發展的必要路徑,現階段產業組織化程度偏低,中小綠色食品企業占大部分,這些企業會承擔不了太大的綠色生產成本而放棄生產綠色食品的戰略,大型龍頭食品企業數量偏少且分散。因此,政府需針對不同規模的食品企業實施不同的扶持政策,并通過提高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生成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此外,綠色食品產業扶持政策的效果受到政策實施效率的影響,還需對建立政策實施考核機制,各級綠色食品管理部門要落實各項政策,為食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都有政策和憑據可循,同時要規范綠色食品標志認證的程序,做到綠色食品質量的可追溯和責任的可追究。
食品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根據扶持政策的變化調整綠色生產決策,應通過改善自身成本結構而不是依賴補貼等外部因素來提高產品的綠色水平。站在市場角度,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增加,越來越關注具有綠色標志的商品,促使食品企業的戰略轉型,要想占領綠色食品市場的份額,在與競爭對手的博弈中獲得最大利益,品牌建設是重要手段。品牌是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會影響消費行為和決策,尤其在關乎健康的綠色食品領域,對品牌標識更加關注。因此,食品企業應積極按照綠色食品標準規范進行生產加工,積極申請綠色產品認證,合理利用政策給予的認證補貼和基地建設補貼,將打造綠色食品品牌作為重大戰略目標,把我國綠色食品品牌做精、做大、做強,突破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瓶頸。
消費者環保和綠色消費意識的增強可以促使食品企業生產更多的綠色食品,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消費者要意識到自己是市場的主體,參與博弈中來,持續關注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和看法并監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同時以自身的綠色消費意識倒逼食品企業生產綠色食品。此外,消費者還需增強對綠色食品標識的認知水平和辨別能力[13],一旦市場上出現假冒綠色產品,要主動維權,積極檢舉食品企業生產假冒綠色食品行為,協助政府打擊假冒偽劣。只有踴躍地消費綠色食品,對政府扶持政策給予支持,對食品企業生產行為進行監督,才能促進綠色食品生產,進而促使綠色食品產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