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徐東,劉瑤
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全體參與、全過程參與、全方位參與的育人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教育需求的不同特征,發揮好每門課的育人作用。
在以現代移動通信技術、通信系統運行與管理、現代通信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通信工程設計監理等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相關專業及其所屬的信息通信技術行業中,其教學內容緊貼技術發展需求,事關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技術革新,其在思政內涵上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科技創新、工匠精神等核心思政元素。
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將國家需求與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相結合,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核心,以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矢志報國的事跡感染學生,以5G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發展歷程激勵學生,通過類似的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更好地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通信工程實施》是現代通信技術、現代移動通信技術、通信工程設計與監理、城軌通信信號專業等通信工程建設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能夠有力地支撐各專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特別是在目前以5G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大力建設的時期,通信工程實施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其涵蓋的通信網絡包括移動網絡、數據網絡、傳輸網絡等。
《通信工程實施》主要講述了通信網絡建設從最初的工程勘察到工程驗收中,各環節的實施流程、技術要求和實施方法,從通信網絡的認識、無線機房選址勘察、5G基站設計信息勘察、無線基站設備安裝工程預算文件的編制、無線基站基礎設施建設、無線基站主設備及配套設備的安裝、無線基站天饋系統的安裝、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基站建設工程的驗收等方面進行了全過程、全方面的闡述,將實際的工程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和實訓任務。同時,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通信網絡建設中從事勘察、設計、施工及管理的初步職業能力。
學生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后,能夠掌握無線基站組成及設備選型、工程勘測、施工圖設計、施工圖預算、設備安裝、施工現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具備從事工程督導、項目組織與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監理工程師等崗位的基本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通信工程實施》課程在專業能力上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能力:基礎能力、技術能力、拓展能力。其主要包含以下能力要求:對通信工程建設的認知、掌握無線基站的基礎知識、工程勘測與設計的基礎知識、移動通信設備安裝及驗收的基礎知識及工程項目管理的基礎知識、掌握相關操作規范及安全規范、掌握通信工程勘測及移動設備安裝工具及儀器的使用方法、能夠實施無線傳播環境勘測及機房設計信息勘測、能完成相關勘測文檔的編輯、能夠讀懂無線機房建設施工圖紙、能夠熟練使用CAD軟件進行施工圖紙的繪制、能夠進行無線設備安裝工程的預算文件的編制、掌握無線基站設計原則和方法、能夠根據要求完成無線機房整體設計、掌握無線基站各部分的安裝要求和方法、能夠根據5G基站勘測數據進行施工圖紙的繪制、并根據施工圖紙編制預算文件。
《通信工程實施》課程對通識(素質)能力上的要求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科學素養、創新創業、溝通合作等方面,需要的主要能力為:遵守操作規程及安全規范,具有規范意識及法律意識,注重社會責任的體現,具有團隊協作的意識并積極幫助他人的精神;在實訓及學習過程中踐行工匠精神;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職業道德,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具備健康的身體及健康的審美觀;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及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的就業觀及積極的學習態度;制定和安排工作計劃、制定施工組織方案的能力;有效地查閱資料、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夠及時獲取幫助和為別人提供幫助,高效地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分析處理問題的正確的方法及較強的學習能力;對工作和任務的實施過程進行控制,在工作完成后,能夠實施有效的評定反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堅持四個自信,加深對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理解;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個人學習及奮斗目標與祖國通信建設事業發展緊密結合。
1.教學內容來源于工程項目,針對性與適用性強
《通信工程實施》課程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把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相關崗位職業能力的對應放在首位。課程團隊在選取教學內容以及制定課程標準時,通過走訪企業調研、邀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等形式,依據行業企業對于相應崗位的能力要求來確定所要培養的能力目標,并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路確定了“勘測→設計→施工→驗收”這樣一條主線,以企業的真實工程項目為載體,設計了與工程建設中的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相對應的教學模塊、學習任務和實訓項目。所設計出的教學模塊和學習任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并且在教學中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力爭貼近工作實際。
2.“項目+任務”驅動的教學實施,仿真實戰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貼近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的學習任務為驅動,將工作崗位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地融入理實一體的課程教學之中,實現了課程內容的“項目化”。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任務實施過程中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既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實施教學,總結歸納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與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和學生特點,分別采用靈活的問題教學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助教式”講解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1.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提升教師思政認識
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含義,著力提升對于思政的認識。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的政治水平、道德素養、文化水平及職業素養等是“課程思政”能夠高效實施的重要保障。專業課程教師需要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意義,從思想上重視課程思政。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深入學習和鉆研黨的知識和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時刻不放松對自身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的要求,提高思政表述能力。只有教師的觀念改變、思政能力提升,才能夠更好地開展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學標準制定、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開發、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與評價方式的改革等工作。
2.準確確定思政育人目標,深入發掘思政育人元素
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的確定,需要注重該目標與專業課程的匹配程度。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目標要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要達成思政育人目標,需要針對專業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訓項目等進行思政育人元素的發掘,要從專業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中進行凝練,不能僅僅是簡單地把思政理論添加到專業課程中。
3.開發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教學材料
根據思政育人目標,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實現將發掘的思政育人元素與課程教學內容、實訓內容等高度融合的體現形式,開發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教案、教學課件、微課視頻等,形象展現及固化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與資源。
4.設計適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課堂教學的開展是課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環節,如果沒有在課堂上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就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為了高效實現融合思政元素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傳授和培養,就需要專業教師設計與課程思政的開展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找到既適合于專業課程教學又能開展思政育人教育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實施方案。
5.開展適合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
考核評價是檢驗課程思政開展有效性的有效途徑,同時,考核評價也能夠為我們提供對課程思政設計的反饋,方便我們及時進行優化。需要在傳統的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課程考核評價中,多形式、多方面地進行對于政治理論知識、思想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的考核和評價。
以任務“無線基站安裝工程前期準備的實施”為例,分析和探討思政元素的發掘和融入。該任務在完成無線基站安裝的設計圖紙的繪制及預算的編制后進行,需要對無線基站硬件進行安裝及調試,本任務主要關于無線基站硬件安裝前進行的相關準備工作的實施及相關安全規范、操作規范。
根據其工作內容和要求,確定思政目標為:
通過小組分工協作,樹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團隊合作的工作作風;
愛崗: 愛學習,愛課堂,愛專業,愛崗位;
敬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相關學習任務;
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
遵守操作規范,注重安全生產,建立社會責任感。
思政元素的選取與實現形式:
(1)組建學習小組,合理搭配小組成員、分配成員工作,將小組整體表現作為各個成員評價的依據,讓他們在這個小集體中相互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2)教師做出表率,熱愛工作、熱愛課堂、熱愛學生,愛崗才能敬業,認真對待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
(3)通過行業信息分享、企業文化剖析、工作崗位分析、職業前景講解,讓同學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作用,可促進其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專業自信和職業自信,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認真學好每一堂課,做到愛學、敬學;
(4)通過愛崗敬業案例的分享,對學生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
(5)在教學過程和實訓過程中,努力將每一個環節做得更好,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讓學生真實、充分地感受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其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繼而影響其行動;
(6)在教學與實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嚴肅對待,嚴謹認真,努力把每一次作業、每一個操作努力做到最好,認真把每一個知識點掌握好,在課堂上踐行“工匠精神”;
(7)本任務中講述操作規范及安全生產規范,通過對該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樹立規范意識及環保意識,注重安全生產,有助于其建立社會責任感;
(8)通過對新技術應用的分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使其自主學習、積極向上、勤奮好學,適應發展。
職業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課程思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的開展,則需要專業課教師不斷探索適合所授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