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黎韻琦,陳海鵬,彭思雨
城鄉關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背景與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城市與農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總和。我國長期以來,農村和城市的發展主要呈現出對立化、分割化、獨立化的發展特征,城鄉關系并不密切,要素流動得不充分。但從改革開放開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社會總需求快速增長,產業布局更加豐富完善,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經濟實力位居世界先列。但近年來我國進入了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究其原因,是內部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的因素,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趙德起,2019)。城鄉二元結構仍然是我國當前城鄉的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制約經濟發展、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矛盾,其正在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終將影響城鄉整體發展,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城鎮化進程的阻礙(鄭峰,2005)。積極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成為處理好城鄉關系的關鍵,同時也是構建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關鍵。從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到城鄉融合,我國也致力于將分割的、對立的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為良性的、互助的二元結構(周立,2016)。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階段,是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戰略;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制訂相關政策體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而把握新型城鄉關系的內涵,有助于認識我國城鄉關系演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值得推廣的經驗,從而深刻認識我國新型城鄉關系的發展方向。
新型城鄉關系致力于實現城鄉平等、要素互通、協同發展,旨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楊發祥等,2020)。城鄉發展需要遵循平等、開放、融合、共享的理念,實現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魏后凱,2016)。構建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關鍵在于城鄉融合,城鄉融合需要改變當前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從鄉村單向流動到城市的結構,通過統籌利用城鄉各類資源,引導人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實現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互通,依托市場增強城市與鄉村地區的聯系(楊愛君等,2021;蘇紅鍵,2021;李小云,2021)。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型城鄉關系以城鄉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促進城鄉發展各個領域協調發展,包括調整城鄉人口結構、土地制度改革、產業合作與承接、基礎設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活形態提升等,不斷完善城鄉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從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楊發祥等,2020;桂華,2020)。基于已有文獻對于新型城鄉關系的論述,發現已有文獻未對新型城鄉關系的內涵作出明晰的界定與詳細的論述,本文歸納總結了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國新型城鄉關系的內涵:
通過合理安排工農業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從而構建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建立互利的關系(楊愛君等,2021)。通過城鄉互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發展局面。通過中心城市發揮“增長極”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等,不斷推進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完善城鄉之間的分工與布局,促進城鄉功能的合理發揮。同時,通過產業關聯和合作,城市承接相應的產業到農村地區,促進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財政政策積極向農村傾斜,金融資本向農村輻射,高素質人才往農村流動,使得各種資源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打破城鄉壁壘,城鄉之間建立更密切的經濟聯系,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在城鄉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城鄉文化的交融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愈加強烈。而加強城鄉文化的互動,能夠增進城鄉居民的理解與交流,有利于城鄉文化互鑒。加強城鄉文化的互動,致力于實現城鄉各種文化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體現,城市文化具有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包容開放的態度,而城市生活往往也是快節奏的。鄉村文化需要借鑒城市文化的包容并進,不斷開拓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學習先進的思想與理念,因地制宜地實現鄉村的發展,提升農村人口的素質,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得鄉村文化歷久彌新。而鄉村文化具有傳統型、民俗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城市文化也應當學習鄉村文化的核心,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注重人文關懷與理念,避免城市建設的“千篇一律”以及發展過程中的急功近利,豐富城市文化的內涵與底蘊。城鄉文化相融是城鄉文化互相吸取彼此優秀的精神文化內核,是構建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內容。
實現城鄉公共設施與服務的均等化,讓農村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是城鄉社會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均衡平等地配置城鄉教育資源,促進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的統一,建設和完善城鄉公共設施,提升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距,致力于維護社會公平。隨著我國各類基礎設施的完善,許多鄉村的公共資源配置迅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得以改善。但是目前來看,城鄉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應重視農村的義務教育,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情況,完善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道路修建等方面,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推動城鄉社會的融合,是建立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環節。
建立城鄉統一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新型城鄉關系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由粗放式的高速發展轉變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形成城鄉一體化資源環境生態維護、城鄉產業綠色循環的生態對接以及城鄉一體化的資源環境生態補償(袁中許,2018),在城鄉發展建設中重視城鄉生態保護,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城鄉的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城鄉發展應當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的意識,推進城市的防污治理、農村的退耕還林,推進建設防護林工程。構建城鄉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是推動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形成的必要環節。
近年來,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與此同時,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與城鄉關系備受矚目。在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時代背景下,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新基建等,各領域、各產業積極參與創新創造。城鄉關系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積極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也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各級政府緊握時代脈搏,精準發力,致力于構建良好的城鄉關系,而本文總結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新型城鄉關系的發展機遇。
數字賦能是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部分,是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推進各個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賦能有利于重塑城鄉關系,從整體和局部、遠期和近期的角度,協調政府和市場在配置資源的地位,深化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有力體現。深入貫徹一體化建設的思路,重視數字化賦能在城鄉關系發展中的位置,找準數字化賦能推動城鄉融合的路徑,促進資源高效配置、低碳綠色環保。通過數字化創造創新,使得農業農村系統性地改革,加大信息化在農業農村的推廣,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智能管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推動農產品消費互聯網化,從而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使得數字化遍布城鄉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城鄉各要素的雙向流通,從而推動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
雙循環是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根據外部環境以及我國內部經濟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一些沿海開放城市設立了經濟特區,改革外貿管理體制,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多邊貿易的對外貿易制度。我國不斷增進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和合作,對外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貿易順差。但出口的結構存在問題,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多為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出口附加值低。在面臨金融危機、“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的沖擊下,我國應當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貿易結構,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掌控,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而對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增長極”形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優化經濟結構,引領各地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應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有效穩固國內外市場,為城鄉各地區的協同發展提供市場保障。
現代經濟的重要階段是創新驅動階段,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了創新驅動的概念。創新驅動解決了發展動力的問題,能夠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原動力和創新力。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也論述了創新驅動的重要意義,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從而增強產業的競爭力,推動行業的發展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改革創新是推進城鄉發展的內在要求,新型城鄉關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驅動在城鄉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有效應用科技創新的成果,采用新型技術助推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實現農業機械化、產業化以及現代化發展;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支持和培育新興產業的發展;創新推進服務業發展,提升金融普惠性,金融科技創新,加強交通運輸、通信等領域創新。提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城鄉產業融合。
本文從城鄉經濟、城鄉文化、城鄉公共設施與服務和城鄉生態建設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國新型城鄉關系的內涵,重點分析要素流動對于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起到的重要作用;新型城鄉關系應當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強城鄉文化互動,促進城鄉文化交融;實現城鄉公共設施與服務均等化;建立統一的城鄉生態保護體系。同時本文從數字賦能、國內外雙循環和創新驅動方面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型城鄉關系的發展新環境與機遇,得出數字賦能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的有效路徑,通過雙循環穩固國內外市場,能創新驅動城鄉產業發展的結論。通過對內涵、環境與機遇的分析,把握新型城鄉關系的發展方向,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從而推動良好的新型城鄉關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