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 唐譽嘉
截至2019年,世界上一共有197個國家,而世界活的語言近7000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語言列了一個瀕危清單,清單里給語言狀況列出了不同程度,從“脆弱”一直到“滅絕”。據估計每14天就有一種語言滅絕,預計到2100年,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滅絕。
一種語言,如果上一代沒有繼續教給他們的下一代,也不再在日常生活中繼續使用的語言;如果這種語言僅存的使用者是少數本地社會的老年人,那么語言受到大量的外部壓力,它們就有瀕危的危險。在瀕危名單上的大量語言都沒有書面形式,只有一種口語形式,隨著語言使用人數不斷減少到只有少數老年人,那么這類語言離消失也不遠了。
一種語言因為被取代而消亡是大勢所趨,似乎無關痛癢。但是,實際上一種語言的意義遠遠不止于當下交流的作用,語言也是社會歷史的反映,是特定區域獨特文化的載體,如果構成文化核心的諺語、歇后語、隱喻等的原始語言消亡,獨特的文化也就隨之消失,特別是那些只有口語形式的語言。嘉會方言就是這樣一種只有口語形式的地方方言。
嘉會鎮隸屬恭城瑤族自治縣,距離恭城22公里。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與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和湖南永州市江永縣交界。嘉會鎮位于恭城瑤族自治縣東北部,嘉會的東部與湖南江永縣交界。
據恭城縣志記載,恭城地界內生活的人有漢族、瑤族、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所以,恭城縣域內曾經活躍著漢語(包括恭城官話、寶慶話、閩南話、客家話)、瑤語(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的一種勉語方言)和壯話。
雖然恭城瑤族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60%,截至2017年末,嘉會鎮瑤族人口占總人口數也有44.3%。但是這些80年代后更正和新增的瑤族人口,幾乎都不會說瑤語。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在公共區域用于交流的都是普通話和恭城官話,瑤語、壯話等幾乎已經銷聲匿跡。
恭城官話在恭城境內全縣通行,是境內各民族交往的共同語。恭城官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的一種。恭城官話與其他縣相比,無論是詞匯還是語音語調都跟桂林話最為相似,現在人們經常把桂林和柳州地區統稱為桂柳話。嘉會鎮居民使用的是嘉會方言,與恭城官話基本一致,籠統地都描述為——桂柳話,但是在一些詞匯和語音上嘉會話仍然有它獨有的特點。
1.嘉會方言與桂柳話共同的發音特點
嘉會方言與桂柳話一樣,都沒有兒化音和翹舌音。翹舌音zh,ch、sh、r都分別用平舌音z、c、s、y所代替。比如:柴(cai)、少數(sao su)、日子(yi zi)。都沒有鼻音n,n和l都讀作(l)。例如:你和李都讀(li); 腦和老(lao)都讀(lao);牛和劉都讀(liu)。都沒有后鼻音,如:情(qin)、應(yin)。此外,很多時候聲門音h是用f來代替。比如:會(fei)、回(fei)、還錢(fan qian)。
2.嘉會方言獨特的發音特點
聲母z/zh,嘉會方言里經常發音j;例如:住(ju)、真(jin)。ch,嘉會方言里很多時候發音q;例如:吃(qi)、尺(qi)。sh,嘉會方言里常常發x。例如:是(xi)、書(xu)。
有的字韻母部分發音有的也會有變化。en/eng發成in,比如:人(yin)、認真(yin jin);風和封都讀(hon);永(yun);個(guò);樂(luo)。
還有的字發音完全不同于漢字。比如:不,嘉會方言說唄(bei);去,嘉會方言說克(ke)。
注:嘉會方言中有的字詞在普通話漢字里沒有對應的漢字,本文采用漢字里跟嘉會方言里字詞的發音相同或類似的字來替代,并對該字或詞做加下劃線的處理;實在找不到類似發音的字詞代替的,用○表示。
1.嘉會方言的詞匯融入了當地其他語言的詞匯
正如本文前一章節提到過的,恭城縣域內曾經活躍著漢語包括恭城官話、寶慶話、閩南話和客家話,同時還有瑤族的勉語和壯族的壯語。嘉會話的又一大特點,就是它的詞匯,有來的自寶慶方言,有的來自閩南語,有的來自客家話,還有的來自勉語和狀語,嘉會方言里有民族融合的痕跡。
寶慶話,漢藏語系漢語湘方言的一種次方言,通行于三江、觀音、栗木、西嶺等瑤族鄉鎮的部分地區;而在嘉會方言里的用詞,不少來自寶慶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源自嘉會鎮與湖南交界,而且有不少唐氏人家祖上來自湖南。嘉會方言里來自寶慶話的詞語有:告發子(gao fa zi)——叫化子、哈(ha)——傻、改手(gai shou)——上廁所、擒到(qin dao)——找到、要得——可以,等等。
閩南話,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次方言之一,之前大多為江河里生活的船民使用。船民恭城當地稱他們為“船上人”。如今恭城區域內“船上人”早已經成為歷史,他們與岸上居民早已融為一體,也幾乎沒有年輕人再說船上話了。嘉會方言里的一些詞語也來自閩南語,例如:番茄(西紅柿)、割禾(guo fo)割水稻。
客家話,漢藏語系漢語族漢語次方言之一,曾通行于嘉會、平安、蓮花鄉和栗木、恭城鎮的少部分地區,如今使用人口已經非常少。客家話的一大特點是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例如對子女中年齡最小的稱為“滿子”“滿女”。嘉會方言也保留了是這個說法,而且還有“滿孃”(最小的姑姑),還有“滿滿”排行最小的叔叔。此外,嘉會方言里還有一些詞語也來自客家話,比如:索(繩子)、禾(稻子)、烏(黑)、頸(脖子)、挼(n,嘉會話讀luo,指兩手相切摩)、惱(nao,嘉會話讀lao,意思是討厭,不喜歡)等等。閩南話的構詞,有些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普通話不同,這些詞語也出現在了嘉會方言里,例如:鬧熱(熱鬧)、牛公(公牛)、雞公(公雞),等等。
瑤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的一種勉語方言,通行觀音、三江的大部分地區和西嶺、栗木、蓮花、平安等鄉(鎮)的部分地區。實際上,如今瑤語的使用已經非常少見了,但是嘉會方言里也融合了瑤語的一些詞匯用法。比如,稱呼人的時候,叫阿妹,阿姐;比如稱呼人名的時候,在名字后面加弟/妹,直到現在,嘉會居民在稱呼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還會這么叫。
2.嘉會方言形容詞的表達豐富
在嘉會方言里,形容詞豐富,常常形容同一意思有多種的表達方式,而且常常有不少加詞綴“里”的四字表達。例如,形容臟,有以下好幾種表達:裸里裸水,派里派賴,麻里麻糊,膿里膿賴,邋里邋遢;再比如形容黑,也有幾種表達:黑古溜秋,黑摸區的,鍋頭屁股樣,烏漆嘛黑的,(前三種表達可以形容膚色,后一種表達既可以形容人身上弄得很臟,也可以形容沒有光的黑暗);形容一個人“傻”或者做的事情“傻”,可以說:○里○氣(sen),哈里哈搗,醒里醒氣。
嘉會方言的語法大多與普通話一致。但是普通話表時間先后的狀中式謂語句,嘉會方言里是中補式謂語句表述。比如“你們先去”說的是“你們克先”“我先吃了”說的是“我吃先了”“他先動的手”說的是“他動手先的”。
嘉會方言里,問候寒暄的話也很有意思。比如“你克哪凱啊?”意思是“你這是要去哪里啊?”如果遇到的人是往回家的方向走的,那么寒暄的話就換成了:“你克哪凱來?”用普通話說就是“你去哪里來?”乍一看,這似乎是個病句,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這是剛去了哪里回來啊?”嘉會方言里還有一句經常用于寒暄的話,“克我那凱打油茶吃啊。”這句話的意思是“去我家吃飯吧。”嘉會人的飲食習慣是一天兩餐油茶,早餐和午餐,偶爾晚餐也會打油茶,如果吃夜宵,那么油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吃油茶”,基本等同于“吃飯”。
五月五,冷死老牛古(嘉會人認為過了端午節,天氣才會真正暖和);茅廝坑的莽卵古——又臭又硬;三十晚夜借砧板(家家戶戶要用的時間,形容做事不看時候);正當不當,油茶淘湯(應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做了);告發子嫌米碎——要求太高;陽離子兜性——好劣/孽(某事物閑置的時候不去使用,有人說想要用的時候故意跟人搶著自己先用)。
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買斤姜;姜又辣,買琵琶 ;琵琶苦,買豬肚;豬肚硬,買把稱 (嘉會方言里“硬”讀“yin”“稱”讀的“qin”,押韻);稱又高,買把刀;刀又長,買個羊 (嘉會方言里,量詞“個”幾乎是通用的,無論是雞鴨牛羊,還是瓜或船);羊又走,買個狗;狗又花,買個瓜;瓜又甜,買個船 (嘉會方言里“船”讀全quan);船又漏,買個雞婆來扒綠豆(雞婆,指母雞)。
80年代以來,嘉會方言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丟失了很多獨有的語言特色,也失去了原有的語言活力。語言學家認為在兩種方言交界的地帶,如果這兩種方言的勢力不均等的話,一般會發生如下的情況:強勢方言影響,沖擊弱勢方言,弱勢方言向強勢方言靠攏。在21世紀以前,嘉會方言雖然受到恭城官話的影響,但仍舊保持著它的自我特色。但是自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員流動的增加,鄉鎮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話的長期廣泛推廣,嘉會方言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開始顯出頹勢。特有的歇后語,童謠早已退出生活,語言發音也開始在年輕一代人身上有了很大變化。
這樣由于受到普通話的強烈沖擊,而出現了突變型的方言的變化,是一個逐步走向消亡的過程,這也可以認為是瀕危方言的一種類型。如今,嘉會鎮的老年人基本說的嘉會方言,中青年方言和普通話并用,少年兒童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一般都說普通話。出了城鎮,進入社會,政治、文化、商貿等場合已經通用普通話。所以,嘉會方言的使用人數在減少,它的使用范圍也在縮小,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動態消亡的過程。
嘉會方言使用人數減少,面臨著逐步走向瀕危,終極原因是經濟的發展。具體的原因,對其中一個鄉村進行實地調查和電話訪問。主要歸納為:1.普通話推廣。現在不僅是學校、電視廣播,還有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基本都在使用普通話。普通話的普及率超過了80%。2.中青年外出打工,外地人嫁入。在村落進行實地調查40戶人家,23戶娶的是外地媳婦。本地男人和外地媳婦用的普通話交流,他們養育下一代普通話、方言交替使用。3.一直留在農村未外出打工的男士,單身,5戶,有的已經辦理了五保戶,不再會有說本地話的后代。4.移居外地,3戶。5.外地人入贅,3戶。跟配偶交流、撫養下一代,均使用普通話。6.外地生意人來村里租住1戶,村里這戶人家跟外地人交流用的普通話。7.絕大部分適齡女性都外出求學或打工,最終基本都外嫁(僅1戶的閨女嫁在同村)。
變化是語言的本質特點,漢語方言也不例外。由于社會因素的影響,漢語方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變化趨勢仍舊是“趨同”,這主要表現為弱勢方言“趨同”于強勢方言或普通話,這其實就是弱勢方言朝著消亡的方向發展的過程。方言是一定地區人民的交際工具,它與當地地域文化相互聯系。一種方言的消亡不僅僅是當地人民世代相傳的交際工具的永遠喪失,同時是當地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組成部分的永遠喪失,人類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破壞。雖然“趨同”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是,即便再小再弱勢的方言,它存在過自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注定要走向消亡,那么至少應該留下記錄,特別是類似嘉會方言這樣的純口語方言。謹以此文,紀念已經逝去,正在逝去,終將逝去的各種小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