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劉健
2020年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1]”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未來這一比例一定會持續上升。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碳減排”市場。
根據科斯定律,在產權確定的情況下,在交易成本很小或為零的時候,通過市場交易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因此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這已經被理論和事實所證明。為此,國家發改委2014年發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建立碳交易制度,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就確定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大直轄市,外加湖北(武漢)、廣東(廣州)、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其他各地市也自發地組建了相應的碳排放交易機構。各種碳排放管理辦法和實施計劃紛紛出臺。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從2013年底開始,各試點地區都紛紛進行了碳排放的上線交易。國家發改委推出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時間表,從2016年開始全面啟動碳市場。
經過多年的探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中國已決定接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還將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2]。2021年10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確保2021年12月15日17時前本行政區域95%的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12月31日17時前全部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履約[3]。
國家林業廳在2014年4月就出臺了《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此辦法的指導下,林業碳匯交易不斷發展。在林業碳匯方法學和交易機制的研究上面,浙江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0年啟動的“農戶森林經營碳匯減排交易體系”研建項目已經在2014年8月份通過專家驗收。在此項目中,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們研制了“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編制了“林業碳匯項目審定核查指南”,建立了碳匯減排量注冊平臺和碳匯自愿交易托管平臺并在臨安市開展試點,成功交易了首批42戶農民經營森林的碳匯減排量。
浙江省有著大片的生態公益林。為補償農戶,浙江省提出“兩年一調整,每次增加2元”的生態補償增長機制。根據這一機制,浙江省級以上公益林最低補償標準已經由2013年的25元/畝提高到27元/畝,到了2015年則為30元/畝。
補償標準雖然不斷提高,但與農戶做出的經濟上面的犧牲和森林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相比仍然有所不足。因此,在目前大幅度提高補償標準不現實的情況下,需要給農戶找出其他增收渠道,林業碳匯交易是較為現實的選擇。2014年10月14日,全國首個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臨安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在臨安正式發布。參與交易的42個農戶成為首批受益者,平均每個農戶每畝農林多賺30元。這30元雖然不多,但是個好的開始,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農戶從林業碳匯交易中所獲得的收益將越來越多。
科斯定律需要產權是明晰的。由于環境資源公共物品的特性,對其進行產權確認存在一定的難度。雖然國家進行了機構改革,設立了自然資源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管,履行全民所有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調查和確權登記,但是目前在制度上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而且明晰產權還需要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持,能夠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較為方便高效且成本低廉地對環境資源產權進行準確合理地分割登記,確保產權登記人或法人的合法權益。
2012年黨中央明確了環境資源的“價值”,提出要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將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引入環境資源領域。浙江省在環境資源權益交易方面早早就進行了探索和嘗試——無論是水權交易還是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和交易以及林業碳匯交易,浙江省都最早進行了探索。但是從這些年的發展來看,其存在“醒來早,起床遲”“自下而上的試點十分活躍,自上而下的推動相對緩慢”的現象,環境資源交易市場不夠活躍。為建立統一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市場,政府會出臺一系列的有利于市場交易的政策制度,從而有效促進市場活躍程度的提高。而且,統一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市場建立以后,各種環境資源權益的交易將更為方便快捷,能夠進一步提高市場的活躍程度。
環境資源包括多項交易產品。目前浙江省已有的一些環境資源權益交易項目或交易制度、交易產品較為單一。以排污權交易為例,目前在浙江全省進行交易的污染物控制指標只有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其他的污染物還沒有納入排污權交易體系。在碳排放權交易方面,浙江省目前只進行了林業碳匯交易項目的試點,其他還在探索中。
不同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產品歸不同的部門管理,如林業碳匯交易由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管理,排污權交易歸排污權交易中心管理,各自的交易和運行都有一套系統,不僅分散了政府的精力,而且割裂了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產品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利于不同的交易產品形成合力擴大影響,因此有必要建立綜合性交易管理機構,對多項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產品進行統一管理。
浙江省大部分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欠發達地區。雖然省委省政府已不斷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的力度,但是要改變這些地區經濟落后的面貌、促進經濟發展還是要從豐富的環境資源上下功夫。目前各地雖然利用優美的環境和清新的空氣等發展了生態旅游和養老養生產業,但是對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徹底,綠色青山不能有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從經濟學上講,市場交易是促進供需發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市場對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促進作用沒有凸顯。以林業碳匯為例,通過市場交易,將森林吸收的無形的碳匯變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但是目前這樣的項目還太少,對農民收入貢獻較小。未來,隨著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市場的擴大,交易產品的種類將會增多,環境資源的真正價值將會進一步體現,從而變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完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
目前,我國全民所有制的環境資源產權改革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就是落實每一寸國土的所有人權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不斷降低,在環境資源領域明確不同所有人的環境資源產權、實施環境資源產權管理成為可能。目前,要把完善資源產權制度的工作重心放在對當前存在的水權、林權、碳排放權等不同的環境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剔除其中不合適的部分,找出資源產權的共性,從而不斷完善資源產權制度。
在科學技術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很難對環境資源進行有效完整的確權登記。因此需要對相關的技術進行整理,列出目錄清單;通過組建幾個項目團隊,強強聯合,對關鍵的技術進行項目攻關;列出項目完成時間表,逐項進行技術攻關,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來提高技術水平。此外,浙江省可以與國內在這一領域領先的技術院校進行合作,通過項目或者委培等多種形式培養相關人才,學習先進技術,提高技術水平。
碳排放權交易是環境資源權益交易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各試點地區碳排放交易成功實現線上交易并運行良好的情況下,浙江省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參考北京、重慶、廣東等地的成功經驗,盡早出臺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的時間表。初期可以以林業碳匯交易為主,不斷探索交易經驗;中期可以擴展碳排放權交易的種類,在林業碳匯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構建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平臺;后期則可沖破浙江地域的束縛,承接華東地區的項目,為華東地區的碳排放權乃至全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服務。
目前浙江省主要的環境資源權益產品的交易機構有排污權交易中心和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其分屬不同的部門主管。因此,統一管理環境資源權益產品交易的華東環境資源權益交易中心的建立需要環保部門、林業部門、發改委、金融辦等多部門的參與,通過協商將環境資源權益交易方面的責權劃入華東環境資源權益交易中心,明確其責權范圍。在中心具體的設立方式上,在前期交易種類不多、交易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可以以目前的某一個機構為主,增加其對環境資源權益產品交易的管理和指導職能,將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等交易進行整合,實行一個機構兩個牌子;后期,隨其交易品種的增多和交易規模的擴大,擬成立獨立的機構,專職負責。具體應該怎樣建立,可以組織相關的專家進行論證,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
目前在環境資源權益產品的交易過程中需要許多專業的知識,如對項目書申請書的撰寫、對項目價值的評估等,而這些都是感興趣的交易雙方所缺少的,他們需要有機構來提供專門化的服務。目前這樣的機構相對缺乏。以第三方林業碳匯審定核查機構為例,目前只有中國林科院科信所中林綠色碳資產管理中心和北京中林綠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寥寥幾家機構,數量嚴重不足。浙江省應該出臺稅收、信貸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建立專業化的服務機構,活躍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應該重視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鼓勵浙江農林大學等有能力的專業機構擴大人才培養的規模,并通過開辦培訓班等方式,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擴大人才隊伍。
市場交易的活躍需要市場主體的參與。企業就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缺乏了企業的參與,市場交易就沒有了活力,環境資源產權交易也是如此。因此,一方面要推動綠色發展,培育綠色企業,組建龍頭企業,帶動綠色行業的發展,提高綠色產業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能夠吸引國內國外企業投入到環境資源產權交易中,使其能夠通過環境資源產權交易獲取利潤,并不斷發展壯大。如此才能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有能力而且有動力參與到環境資源產權交易中,促進相關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