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梁鏡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傳承工作,曾多次走訪革命老區,用雙腳丈量紅色熱土,親自挖掘各類紅色資源,解讀紅色基因密碼,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不僅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紅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征程中形成的寶貴文化資源,是百年黨史的歷史遺存和生動體現,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紅色資源蘊含的歷史、教育、文化等功能日益受到關注,一大批學者開始加強對該領域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關于紅色資源的內涵一直也是學界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關于紅色資源的內涵討論集中在其主體、時間跨度、內容形式、分類標準等方面展開。如肖發生認為“紅色資源就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能夠為我們今天所開發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2]張丹認為:“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年代和國家建設時期,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文化遺存,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政治作用以及歷史價值,是民族發展的精神財富和寶貴資源?!盵3]學者李霞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角對紅色資源的內涵進行界定,她將紅色資源定義為“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共同創造的,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需要、為思想政治教育開發利用的,以革命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盵4]
基于此,本文認為紅色資源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主體,形成于百年奮斗征程中,承載了革命歷史、先進文化、奮斗精神、優良傳統、寶貴品質等具有教育和紀念意義的物質載體和精神載體的總和。紅色資源兼具歷史性、革命性、先進性、創新性等特征。一方面,紅色資源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革命文化中形成和發展,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實現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紅色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全面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國家獨立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歷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紅色資源涵蓋的內容豐富,表現的形式多樣,蘊含的意義深遠,將紅色資源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環節的紅色底色,能夠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是新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載體、環境的重要途徑。由于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源,價值同一,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價值引導、價值激勵及價值規范的關鍵作用,做好二者的融合工作,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現實要求,也是紅色資源實現育人功能的應有之義。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幫助其找到人生正確發展方向。紅色資源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資源,蘊含了中國共產黨的為民情懷,更是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浴血奮斗謀求民族獨立和幸福生活的百年歷程,是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體,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場、價值追求、家國情懷和優良作風,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樹立了典范,也讓身在和平年代、成長在優越物質條件下的大學生深刻感受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進一步激勵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握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接續奮斗中續寫時代新篇。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升教育資源質量。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學主渠道強化理論自信,通過實踐環節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理論內化。而紅色資源內涵豐富,不僅蘊含思想理論、紅色精神、紅色故事、先進事跡、紅色藝術等非物質形式,還包括一些革命遺址、革命文物、名人故居、紀念場館等物質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詳實而生動的教學素材。一方面,將紅色資源中的歷史事件、紅色故事、紅色精神、作風傳統等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內容,能夠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更飽滿、更生動、也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紅色資源中蘊含的各類紅色遺跡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和日常教育活動提供了重要載體和依托,通過積極開發紅色資源的物質形式場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紅色文化穿越時空的力量,更能夠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從而將理論內容內化于心,外化為日常行為。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匯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形成了各具時代特色的精神力量,紅色資源是這些強大精神力量的歷史見證和現實載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見證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與廣大人民一起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奉獻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奮斗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匯聚而成的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舉國同心,接續奮斗的時代精神。精神無形,卻蘊含巨大能量,能夠激勵人為夢想而努力前行。將這些強大的精神力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激勵鼓舞新時代的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實現自我完善,積極繼承和發揚這些偉大精神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貢獻青春力量。
近年來,我國在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其中均有內容強調了紅色資源對教育的重要作用,為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導。
在此背景下,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對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做了積極的嘗試,但從目前的融入現狀和經驗來看,還存在對紅色資源內涵界定不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的融入過程中也存在對紅色資源的提煉度不夠、融入主體的融入能力不足、紅色文化對于受眾的影響有限等現實問題,融入體系也存在缺乏頂層設計指導,紅色資源相關的項目、平臺、載體的質與量待提升等問題,具體融入細節中也存在課堂教學融入方式僵硬,紅色資源內容融入不充分,部分高校紅色資源的相關教育活動存在邊緣化、空心化、娛樂化傾向等困境。因此,提升紅色資源融入的有效性,以此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需要從問題出發,以全面和精準為原則,找準突破口,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融入策略。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項復雜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基于紅色資源的自身特點、價值以及融入的現狀困境去有針對性地提出破解策略。不是高校某一部門、某一個體之力就可以實現,需要立足整個學校的大思政體系去構建融入的方案,應分別從頂層設計、教學主渠道、實踐主陣地、網絡新場域、校地結合等層面進行發力,提高融入的實效性。
在頂層設計上強調協同發力。加強制度設計和責任劃分,立足“大思政”格局去加強紅色資源的融入力度,強調在課堂教學、校園活動、校外實踐、網絡思政等領域創設紅色資源的情境,在高校的各個陣地形成紅色資源融入的合力。與此同時,“打通教育主體的‘供給’與教育對象的‘需求’之間的‘中梗阻’,使紅色資源的融入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供給’。”[5]這就要求在紅色資源融入時,高校首先應在體制機制上給予保障和引導,對紅色資源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確的方案和要求,使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合法性和指導性,能夠引起高校各領域、各部門的充分重視和積極落實。
在教學主渠道上強調深化融入。在教材選取、融入內容、融入技巧、融入評價、話語體系建構等方面多維度深化紅色資源的課堂融入效果,除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影響外,加強對紅色教育受眾的接受規律研究,從縱向深入分析不同學段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綜合考慮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品德形成、心理特征等因素,制定符合學生認知接受規律的融入方案。與此同時,在橫向上做好同一學段學生對紅色教育需求的征集工作,在此基礎上形成紅色教育的個性化方案,以對接受眾需求來提升融入實效。這也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融入的具體細節,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要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動的案例庫,日常教學中充分融入革命精神、紅色故事、先進事跡、紅色藝術等,讓紅色資源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支撐和重要抓手;另一方面,在教學方式上要將紅色資源作為創新課堂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的特性,通過實物展示、現場模擬、情景還原、主題翻轉等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主動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在實踐主陣地上強調打通壁壘。目前紅色資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資源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進行設計融入,另一種是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活動方向,但這兩種主要渠道均呈現各自為戰的現象,對于紅色資源在實踐層面上的挖掘和利用缺乏系統性和組織性,致使實踐活動呈現分散、重疊、吸引力不強等現象,亟需打通壁壘,對紅色資源的實踐活動進行系統設計規劃,形成育人合力。尤其在育人主體上應實現合作融合,通過加強聯系溝通,構建集體備課制度等措施,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廣大學生干部的溝通交流,集思廣益,能力互補,一方面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紅色歷史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廣大學生干部指導實踐活動的紅色理論水平,通過育人主體的合作融合,補齊在實踐領域的融入短板,實現實踐環節整體融入水平的提升。
在網絡新場域上強調凈化創新。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紅色資源進行多元融入是大勢所趨。開辟紅色資源網絡育人新陣地是創新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也滿足了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方式的新期待。但在融入過程中須注意到,“云端”不同于現實的教育陣地,網絡信息具有豐富性、共享性、即時性、交互性等特點,對于紅色資源的融入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通過網絡構建紅色資源融入新場域,將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制作成網課、影視宣傳片、紅色游戲等虛擬或仿真的教學體系進行融入,契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準入門檻低、話語相對自由、虛擬性強、使用廣泛、不易監管,在融入過程中需要加強監管,謹慎對待。
在教育資源上強調校地結合。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所蘊含的紅色資源,實現校地結合,通過建立實踐基地、參觀學習、組織實踐活動等形式實現將本地紅色資源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資源,形成校地共育人的和諧畫面。我國的紅色資源蘊含廣泛而分散,各高校所在地都蘊含著一定的紅色資源,需要各高校積極開發加以利用,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動的教學現場。例如,筆者所在的天津地區紅色歷史資源豐富,存在各類紀念場館、紅色遺址、主題展覽等,高校應積極讓教學實踐隊伍走出校園,走近紅色遺跡,感受紅色文化穿越時空的力量,讓學生切實受到紅色精神的洗禮,以實際行動踐行紅色初心,續寫紅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