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邢珂,鄔敏懿,吳明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關心下一代事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指出廣大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簡稱“五老”)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要求尊重“五老”、愛護“五老”、學習“五老”。
2018年,教育部關工委發文,在其直屬的20所高校開展“讀懂中國”試點活動。該活動聚焦改革開放4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歷史節點,從2018起每年開展主題活動。
活動旨在發揮老同志“中國道路見證者親歷者”的優勢,組織青年學生與親身經歷重大事件的本地、本校“五老”結對,通過面對面交流,深入挖掘、記錄、整理、展示、宣傳“五老”參加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的奮斗歷程、感人事跡和真實感悟,使更多的在校大學生在記述和傳播老同志的故事時,受到啟發,增長見識。高校要用好這個蘊藏豐富經驗和智慧的人才寶庫,與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等形成工作合力,打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組合拳”。
“五老”經歷過革命戰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時期,對于黨和國家光輝歷程、偉大精神和優良傳統有切身體會,他們是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最生動、最感人、最鮮活的教材,是當之無愧的報告員、宣傳員。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之舉,是落實“三全育人”的有效之舉,是體現“五老”優勢的特色之舉。
目前高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隊伍是思政輔導員,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重瑣碎,很難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不能完全解決學生理想信念的困惑。高校關工委成員的身份大都是老教師、老專家、老干部,他們有著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人生閱歷、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知識經驗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這也決定了他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優勢。關工委組織開展的“讀懂中國”試點活動,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活動把學術英模變成精神導師,把歷史功臣變成育人樣板,讓“五老”講述他們親身經歷過的人和事,分享自己的親身感悟,通過現身說法,使學生真切體悟優秀事跡,在接受教育中,沒有夸張感、虛假感和距離感,真正做到感動人、啟發人、教育人,這是高校思政工作形神兼備的一種做法,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之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落實“三全育人”必須整合校內外各類育人資源,實現育人主體、時間、空間三個維度的有效協同,形成人人、時時、處處育人。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將“五老”加入育人隊伍,充分發揮“五老”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獨特作用,實現大學、家庭、社會的全員育人。通過組織學生挖掘、整理、宣傳、展示“五老”事跡,讓青年學生在“讀懂中國”活動中讀出理想、讀出信仰、讀出本領、讀出擔當,實現實踐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五老”群體,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一個蘊藏豐富經驗和智慧的人才寶庫,他們具有突出的政治優勢,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他們具有豐富的經驗優勢,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優勢,有扎實的知識儲備,熟知黨的理論與政策,深諳以德樹人之道;他們具有優良的作風優勢,與群眾接觸中平易近人,在講道德、重品行上具有獨到的說服力;他們具有較高的威望優勢,言行對社會影響較大。因此,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試點活動有利于發揮“五老”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革命傳統教育等多方面的特殊優勢,是體現“五老”優勢的特色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旗幟鮮明地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找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需要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要進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而廣大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資源,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要從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發揮老同志參加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奮斗歷程、感人事跡和真實感悟,幫助學生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①組織開展“讀懂中國”要有利于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動“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充分發揮“五老”在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協助思政教育主體隊伍,共同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學生,幫助他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校園文化是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方面的重要陣地。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理性的價值觀。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要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傳承的正確方向,為傳承校園文化搭建多彩平臺,例如在開展主題征文、交流訪談、演講比賽等活動時,要積極引導學生爭做道德高尚的人、思想進步的人、人格健全的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讀懂中國”活動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又能實踐中鍛煉了能力。
“讀懂中國”活動根本目的是理想信念教育,活動主體是關工委,關鍵是“五老”和學生的互動。高校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應當進一步開拓思路,打造學校特色,推動活動常態化,積極宣傳,確保活動實效,明確活動宗旨和主題,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造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新形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俗化,使社會主義深入人心。
教育系統關工委的工作方針是“圍繞中心、配合補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基層、注重實效②”,因此高校關工委在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時,也要緊緊圍繞中心、配合主渠道開展育人工作。例如2020年“讀懂中國”活動的主題為“全面小康,奮斗有我”,可與學校學院開展的“四史”學習教育和學習疫情防控精神相結合,挖掘、交流、記錄、整理“五老”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參與抗疫斗爭的奮斗歷程、感人事跡和真實感悟,通過征文、微視頻、短視頻、舞臺劇等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除此之外,輔助“青馬工程”建設和新生入學教育,通過開展結對、交流等活動,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形勢政策教育,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樹立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勤奮學習的遠大志向,立志聽黨話、跟黨走。
很多高校都有著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載體,關工委在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時,要充分發掘高校故事素材,將故事與高校自身的精神特質相結合。例如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創校人潘序倫先生海外學成歸來后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中國會計事業發展的故事,學校辦學過程中涌現出的李建模、周寶訓、呂飛巡、黃秉乾等革命烈士的故事,以及立信的誠信文化故事,一直鼓舞激勵著莘莘學子。關工委的老同志大部分是從高校教師、行政等崗位上退休下來的,他們對高校工作懷揣著感情,通過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從老同志的口述、回憶中發掘、積累高校歷史和文化資源及素材,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校園歷史,榜樣形象。同時,這種獨具學校特色的典型事跡,結合了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立足會計、金融專業的特色,也有利于打造獨特的立信“讀懂中國”名片。
關工委組織開展“讀懂中國”活動,用“五老”的故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用“五老”的言行和舉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著深遠意義,但目前的受眾對象主要是參加活動的學生,受眾面比較局限,關工委應主動出擊,充分發掘利用資源,加強宣傳。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習慣運用互聯網獲取信息,關工委要適應時代需要,打破時空限制,開辟網絡陣地。可以將“讀懂中國”的素材和故事用語言、圖畫、動畫、表演等形式進行演繹,制作成一個個喜聞樂見的小作品通過網絡推送給更多的學生,同時關注作品的推廣情況和閱讀量,及時進行反饋修正,進一步打造精品故事。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上海這座紅色城市的資源,打造社會與學校聯動的育人機制,通過“五老”實地講解、專題講座、互動沙龍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進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整體效果。
高校關工委雖不直接對高校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作為黨和政府培育青年大學生的參謀助手和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紐帶,要不斷豐富育人思想,加強自身建設,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青年學生,研究組織開展“讀懂中國”的常態化途徑,用“五老”資源優勢關心培育青年學生,在圍繞立德樹人中心工作和服務大思政育人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注釋
①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3日
②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建設的意見》(教黨[2009]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