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學 羅鳳
個體處于社會這個大環境中,除了法律作為底線之外,道德作為強制力之一對其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行為也有著一定的約束,促進社會健康穩定地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流。當道德與職業相結合時,職業道德也成為做好自身工作所必須遵循的規則[1]。律師作為公民權利的捍衛者、法律尊嚴的守護者,其職業道德是指,當律師在參與工作時應當遵循一定的道德規定與行為守則。這既是個人道德與職業道德相結合,也是行業規定與道德規定相結合。在建設法治社會的今天,各個法律職業工作者都成為司法發展不可缺少的推動者,律師與其他法律職業工作者相比人數更多,但職業環境卻更加艱難,在面對法院、公安等司法機關時,可能遭受與刁難,比如存在立案難、執行難、查證難等問題;除此之外,在其他程序方面還可能遭遇無故拖延;在面對案件當事人時,容易遭到當事人來自各種原因的欺騙與隱瞞,當事人還可能存在利用律師來達到或完成某些違法事項獲取利益的目的。因此,完善律師職業道德建設,不僅能夠提升整個行業的專業化與公正化,還能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
法官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執行者、司法案件的裁判者,不能既當選手又做裁判員,禁止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是實現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基本準則、是保證司法公平的首要要求、是消滅冤假錯案的必經之路。社會各類矛盾的化解與協調、優秀法律產物的生成、公平正義的審判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與律師進行良性的互動。近些年來,部分缺乏職業道德的律師在參與自辦案件訴訟過程中與該案的司法人員存在著不正當的交易,尤其是部分法官與個別律師聯合起來違背執業紀律規定,侵害了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嚴重降低了司法公信力,給代表著正義與公平的法律職業工作人員的形象抹黑。司法實踐中,個別律師打出的招牌靠的不是個人精湛的法律知識,也不是優秀的辯護經驗,而是與法律毫不相關的人際關系,這些律師憑著與某某法院院長、庭長的私交甚好作保,大量拉攏案件資源,導致某些案件最終徇情判決,這不僅損害司法的公平正義,還大大打擊了其他兢兢業業的普通律師。作為一名律師,不是靠法律知識彰顯自己,而是利用其他歪門邪道獲取不正當利益,容易使律師行業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律師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重大阻礙。
律師以法為業,以律為師,律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不是一般的職業,是對事實的追尋和證據的查證,是對法律和正義的維護。因此,作為一名律師,最重要的是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國的律師隊伍良莠不齊。近年來,隨著法治意識在群眾中不斷深入,訴訟案件數量不斷攀升,律師行業也在不斷壯大,導致各種無良律師尋利而出,部分律師辯護能力不佳、法律素養較低,妄圖使用非正常方式比如干擾庭審秩序、胡攪蠻纏、妨礙辦案人員等給司法機關施加壓力而填補自身業務水平方面的缺失,借此來達到贏得案件勝利的目的。“死磕派”律師憑借“手段”達到勝訴目的的律師拉低了律師行業的平均水平,從而導致普通民眾對律師行業的信任度較低,對律師的需求降低。
隨著律師業的發展和律師隊伍人數的不斷增加,為了獲取更多優質的案源,律師之間、律師事務所之間為此產生了愈來愈激烈的競爭。正當積極的競爭,可以有效地提升律師的職業水平和培養較好的職業素養,也能加強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危機意識。但某些律師事務所為了經濟利益,怠于進行內部管理,進而導致律所對律師所接案件的監管難以到位,大大提高了存在利益沖突的可能性,惡性競爭的現象也不斷發生,主要表現為:用支付“聯絡費”“介紹費”等非法回扣形式來穩定案源;隨意提高或降低收費;通過使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作為傳播途徑,對有關律師業務服務、質量、結果、功能等方面進行虛假宣傳,來突顯本律師事務所或律師自身條件更優,打擊競爭對手[2]。
我國的律師一直是一個具有雙重屬性的職業,其一是職業性,其二是商業性,這兩種特性在不同的律師之間側重有所不同[3]。尋找到職業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點,才能使得律師在對待個人利益、委托人利益甚至是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時不會出現明顯的傾斜。因此,找到平衡點,提升律師職業道德,對我國的法治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提升律師職業道德、規范律師執業變成了重中之重。
1.梳理、細化現有法律,使法律職業道德體系化
就目前而言,我國對律師職業道德的規范主要存在于《律師法》《律師職業管理辦法》《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中[4]。雖然有多種法律和規定對律師職業道德進行約束,但內容重復、規定過于零散化,進而導致銜接困難,使得合理的律師職業道德建設結構體系難以建立,對明確律師職業內容、約束行為的難度加大,無法為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和示意。厘清現有法律與規定存在的問題,可以對現有內容進行整合與細化。首先,對《律師法》進行完善,將律師職業道德建設作為其中一個章節進行規定,明確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職業規范。進行大方向的引導,其他細致的規定由下位法進行補充完善。其次,刪去其他規定中與律師法相重復的部分,使得法律規定清晰化,重復的規定并不能起到強調的作用,反而會使得旁人無法弄清其真正的意義,無法將所有法律相聯系起來,無法發揮《律師法》起到的指引作用。最后,為使這些規定能夠被遵守實施,增加確切的處罰措施才是保障,不僅是對律師個人的監督,更是對律師事務所、律師行業的監督。
2.避免職業道德的內容抽象化、增加實踐可操作性。
過于原則化的規定會使司法實踐中運用產生問題,導致各方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差異化加大,使得法官在判案過程中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出現。在制定完善的律師行業規范法律時,也應該把抽象的、原則化的道德倫理觀念加以明確和具體化,形成具體的、細節化的、具有實踐操作性的法律規定,才能進一步地補足現存的職業道德內容抽象化、可操作性不足的缺點。具體來說,針對律師在執業過程中與辦案人員、行政執法人員、司法公證人員的溝通交流加強監督和制約,對各類型的律師職業道德進行分類和區別,對律師實施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對律師在進行本職工作時受到不公平待遇進行救濟。
1.明確統一的懲戒權行使主體
我國懲戒權的配置不合理。首先,司法行政部門懲戒職能的定位過于模糊,在律師管理方面,司法行政部門仍然扮演者具體管理者的形象,并未行使其宏觀指導的職能。其次,律師協會懲戒權名不符實。根據規定,律師協會是可以對違規律師進行訓誡、批評或處罰,但由于實踐中一般有司法行政機關給予處罰,使得律師協會的懲戒權難以實施。因而,明確統一的律師懲戒權行使的主體是十分必要的。根據現代社會的二元構造理論,國家與社會都是逐漸二元分離的,政治國家將要向市民社會進行轉變,國家需要將一部分權力讓渡給社會組織,律師懲戒權理應如此[5]。律師協會接手懲戒權使得律師協會擁有更大的行業管理優勢,能夠對律師進行有效管理,將紀律處分與行業懲戒相結合,有利于統一管理。
2.建立懲戒程序的多方參與機制
懲戒程序由于缺乏實際有效的監督機制,建立多方參與機制,能夠對懲戒程序公正、公開化。除此之外,多方參與還能保障被懲戒律師行使正當權利,防止一個機構專斷獨行,導致違法懲戒出現,與懲戒權建立的初衷背道而馳。建立多方參與懲戒程序的機制。對于懲戒人員的選拔,要擴大其范圍,不僅包括律師與司法工作人員,還需要接納其他行業的人士進入,如有法律專業知識素養的高校老師、法學專家。人員選拔必須公開、公平、公正,且選拔出來的人員必須對律師制度有一定的了解、熱愛法律。
我國現有律師懲戒制度中,暫未規定可以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即使被懲戒律師不服懲戒結果,也不能針對懲戒結果提起訴訟。權利和義務是相向而行的。既然要對律師進行義務上的規制,那么在相關程序上也需要設置一種救濟渠道。當律師進入懲戒程序時,應當擁有申述、申辯的權利,對于自身行為不屬于律師懲戒所規制的,涉事律師應當擁有尋求救濟的程序。
任何職業的道德教育都必須要從小培養。在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就需要增加關于正義感、責任感的培養,教導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高等教育階段,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訓,在加強專業水平提升的同時,更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從高等教育開始,針對法律專業學生,作為法科學生的必修課程。以法律職業倫理課程作為本學科核心課程,逐步建立相對獨立的學科建制,壯大學科研究的隊伍[6]。除此之外,由于法律職業的特殊性,對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等職業進行專職道德教育培訓,并定期進行職業道德考核,對于不通過的人員進行一定的處罰。對于律師來說,接受委托人的請求,保障其利益,回答有關于法律的問題,代表當事人參加訴訟,維護合法權益,這一切的工作都需要律師時刻堅守職業道德,提供正常的法律服務。對律師行業的準入添加一定的限制,除了法律知識外,職業道德也應成為準入標準。通過對將要進入律師行業、已經進入律師行業的人通過培訓教育、引導教育、實踐教育等多種方式,不斷培育律師理念和思想章程,提高律師自我約束的能力,恪守職業理念。
監督、評價機制與律師職業道德規范息息相關。律師職業規范確定了統一的、客觀的、可操作的判斷標準,監督和評價便是一種外在的他律機制[7]。不僅可以發現律師辦案過程中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以警示、預防此類行為的出現。建立健全監督與評價機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加強行業內部監督。通過律師協會、律師事務所以及各律師之間進行監督,對于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律師,向有關部門舉報,并按照規定進行懲戒。第二,加強司法部門監督。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司法部門是與之接觸較多的機關,對律師的執業行為有更多了解,且司法部門對法律熟悉,針對律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能夠快速分辨。第三,加強公眾監督。公眾監督不僅包括委托人的監督、媒體的監督、還包括第三人的監督。設置服務評價程序,委托人可以根據律師的表現對其評分,也可以通過此程序舉報律師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除此之外,媒體監督也是公眾監督中的重點,媒體監督存在:接收信息廣泛、傳播信息迅速、評價較為客觀的優點,利用媒體監督還能加大警示范圍,也能提高委托人維護自己權利的法律意識。因此,只有將律師置于全方位的監督機制之下,才能夠全面、有效地預防律師違反職業道德,從源頭上加強律師職業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