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 趙杰文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學生黨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排頭尖兵,如何依托互聯網平臺,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好學生黨員的黨建工作,進一步創新、創優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發展模式,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真正融入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一個新課題。
“互聯網+”這個概念最早于2012年由互聯網相關從業人士提出,在2015年3月“互聯網+”行動計劃落地實施后,“互聯網+”這個概念才逐漸為大眾熟知,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陣“互聯網+”的熱潮。簡單來講,“互聯網+”就是各種傳統事務與互聯網之間相互交叉融合,但這并不是指“事務+互聯網”二者簡單的代數相加,而是要在新時代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的加持下,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相互滲透,從而實現更加優質的信息交流途徑,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提高工作效能。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生產者,使得“互聯網+”成為無限可能。進一步講,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信息,開放交互的虛擬環境、便捷高效的服務、隨時隨地的休閑娛樂空間以及新媒體、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無不對高等院校學生的思想以及言行舉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黨的相關會議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開展黨建工作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21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我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0年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9.89億,互聯網普及率由2016年的50.3%提升至2020年的70.4%,其中學生占比高達21.0%,大學生更是活躍在互聯網上主要群體。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這種新形式和新手段抓住大學生群體學習能力強、對新事物好奇心強、接收新知識速度快的特點,達到新時代黨對青年人才的要求和教導,將黨組織對學生的培養要求貫穿進去,搭上互聯網高效、便捷的快車,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與互聯網進一步深度交叉融合,培育良性的黨建發展新生態,是目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冷”即指高校黨建工作者借助互聯網平臺促進大學生黨建工作意識不足、力度不夠,存在“不愿用”“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盁帷笔侵笇⒋髮W生黨建工作完全互聯網化,不分線上線下,能線上的全上線,忽視數字化、虛擬化帶來的風險,使人與人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一定程度上出現虛擬人格和關系。
單邊式平臺造成學生黨建工作不夠生動具體,往往就是照本宣科。同時新媒體平臺之間聯系性不強,各媒體難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存在平臺多樣化的耗散困境,突出表現為黨建工作網絡平臺“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優質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消解了新媒體平臺的高效快捷功能及創新價值。[1]
新媒體黨建平臺難以跟上信息化更新迭代的速度,有的高校黨務工作者缺乏全媒體思維,黨建知識專業能力不夠強,忽視新媒體黨建與傳統黨建優勢的融合,奉行簡單的復制粘貼或拿來主義。此外,仍然存在重說教輕共享、黨建宣傳不到位、黨建信息平臺使用率不高、黨建學習內容形式“兩張皮”等問題[2]。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各級黨組織積極成立黨建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但相對互聯網這個“信息汪洋”,黨建信息平臺建設仍舊存在重建輕管、單向傳播的問題。一些黨組織黨建網站只是單方面發布新聞、政策、公告等信息,或是轉發黨中央最新的相關政策以及國際國內新聞動態,并沒有開通與黨員群眾進行互動交流的信息渠道,沒有形成“互聯網+黨建”工作推動長效機制。
推薦高等院校的廣大教職工互加微信,相互學習,轉發黨建知識與信息,提升信息頻次和影響力,使廣大教職工成為思政工作老師和黨務工作人員強大的知識庫、媒體庫后盾。課程思政、全員思政,黨員干部全員發聲,制定可量化的指標任務,在微信平臺或朋友圈發布黨建信息,可轉發也可自創,調動全校教師黨員的力量,強化引領。在宣傳方面嘗試編制宣傳主題,如就業季到來前,集中編寫和轉發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的文章或材料,傳授求職技巧以迎合學生的階段性需求,增加黏性。
建立完善好“兩個隊伍”,不僅要加強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政教師專職隊伍的黨建工作能力,更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黨員自身黨建工作隊伍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以及學生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學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以學生黨建為抓手,使教學培養和學生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開展。從而使“兩個隊伍”相互補充,使學生黨建工作貫穿育人始終,不斷增強組織向心力,將廣大學生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就現階段而言,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黨建”目前主要有學習平臺、管理平臺、交流平臺和服務平臺四種模式,新時期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平臺整合[3]。自建平臺往往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和變化,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新媒體本身的發展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順應時代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眾多平臺中優中選優,讓其成為開展黨建工作的好助手,同時定期篩選,從而避免陷入單邊平臺的尷尬。
具體來講,目前階段可通過以下方式,開展相應的學生黨建工作。
(1)有效運用“學習強國”“網易公開課”等平臺實現“互聯網+黨員教育”黨建工作模式創新?;ヂ摼W新媒體“學習強國”手機APP學習平臺自從2019年1月上線以來,充分滿足了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對黨建工作多樣性、便捷性、時事性的學習需求,受到熱烈歡迎。在2019年12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公布的“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評選結果中,“學習強國”APP排在第三位,也進一步說明“學習強國”平臺是立足全黨全社會的優秀平臺。
(2)運用“釘釘”“易班”等多樣化平臺建立網絡黨支部,從而拓展黨組織維度,實現“互聯網+組織管理”“互聯網+黨員組織生活”等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例如,建立“志趣網絡黨支部”,擴大黨對在校大學生組織社團的引領,讓黨建這根紅線始終貫穿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3)運用“微信”“QQ”等平臺的宣傳交互功能,實現“互聯網+黨群交流”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建立相應的黨建平臺,有疑問的同學把問題發布在平臺上,大家看到問題后可以回答解決,一方面要增加互動性,但不能完全依賴平臺,黨建工作者要合理依據實際情況,要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有些學生、有些問題、有些事情要及時的與學生面談。同時也要開發微信便捷小程序,提高學生管理和服務效率。此外,微信宣傳和交互應當充分重視學生家長群體,使之成為另一個宣傳陣地。
(4)運用“抖音”“快手”“微視”等微視頻平臺,實現“互聯網+黨員活動”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主題“黨團日”可以實現新媒體化,讓大學生黨員群體成為黨的活動的信息生產者,而不只是接受者。
(5)運用傳統網站的展示公示功能,實現“互聯網+紀律建設”黨建工作模式的創新。結合新平臺,不斷開發出適合本校的手機APP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智慧黨建,對學生黨員行為進行分析,精準提供相關黨建服務。
(1)“線上線下”同步聯動,前置化開展學生黨建工作。在學生開學前,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網絡黨支部,實現“互聯網+組織管理”。借助互聯網手段,開展扎實有效的黨員教育、黨員組織生活、黨群交流,進一步增強黨員歸屬感和組織凝聚力。(2)將黨建工作與具體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通過黨建工作的前置開展,學生支部迅速配合學院開展包括學生入學前資格審查、學生檔案轉接、完善學生信息數據等具體學院業務工作。在做好具體業務的同時,進一步發揮黨員在教學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活動、學生管理等各項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建立學生黨員輿情監測機制,發揮學生黨員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動態輿情監測。此外,要逐步健全考核機制,充分調動高校黨建工作者運用互聯網新媒體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線上輿情狀況進行監測,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學實用的高校學生黨建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和平臺,使參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黨務工作者和高校學生及時反饋和交流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科學合理地對黨建工作進行時效評估,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效率。
“互聯網+”時代,要做好、做優、做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圍繞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和實質來開展,“互聯網+”是開展黨建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同時,使用的互聯網平臺同樣也要不斷更新完善,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符合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要注意把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原則,從而最終提升學生黨建工作實效,促進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