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生,江小艷
1.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2.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1]為此,我們針對《大學生創業基礎》這門課程進行了“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厘清和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創新實施“互聯網+課程思政”及“實踐+課程思政”,以期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1)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課程思政”的引領。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創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實現畢業生就業途徑多元化,進一步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基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三全”育人體制機制建設的需要,在《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中多形式、多方位、全過程地融入思政理念和思政元素,使其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形成協同效應,保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充分發揮思政元素的價值引領作用,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正確目標導向,是服務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要求。(2)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創業基礎》有利于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開展課程思政,必須立足《大學生創業基礎》這門課程,而如何恰如其分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則是重點。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領下,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當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政治認同感和價值共鳴。比如,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可以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融入創業意識和創業動機教育環節中,引導高職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其對自身專業及未來創業方向的認識;又如在人生規劃與創業精神的章節授課中,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能夠引領學生感受知識背后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3)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創業基礎》有利于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親和力。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方式等都有其特點,在《大學生創業基礎》中開展課程思政,通過個性化、模塊化的教學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采用分組討論、頭腦風暴、項目路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寓學于趣。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親和力、感染力等特點,讓學生在學習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好地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深刻地體悟到諸如華為任正非、格力董明珠等人身上具備的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精神,進而不斷反思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去淬煉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由于高職院校對《大學生創業基礎》融入思政元素的相關理論研究不足以及國外可借鑒研究成果的翻譯本土化不足等原因,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對《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觀念比較模糊。從而造成了任課教師難以從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視角去主動挖掘蘊含在《大學生創業基礎》中的思政元素,導致了政治站位不夠高、思想認識不強和課程思政觀念模糊等現象。具體而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未能完全凸顯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進而難以確定預期教學效果。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任課教師在《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思政開發研究不足,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但比較零散和單一,未形成一個體系。加上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多為“填鴨式”教學,與學生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未能把思政教育有機滲透到《大學生創業基礎》的各個環節,難以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相互補充、相互發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實效和吸引力,導致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有著抵觸和厭煩的情緒。
針對《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這一新型教育模式,任課教師應同時具備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雙重能力素養。但就實際情況而言,現在大部分高職院校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參差不齊,大多數專職兼職結合。具體表現為:(1)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專任教師雖然大都通過專業、系統的SYB培訓并且有過創業經歷,但其缺乏思政素養和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創新創業知識講授,無法實現講授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2)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兼任教師主要是來自于思政部門以及其他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具有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但卻缺乏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和創業經歷。由此可見,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長足發展,有必要構建一支人數充裕、結構合理、具有綜合素養的高質量教師隊伍。
實施課程思政是一個自上而下、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從課程標準編制到教材編寫、教學活動、測量評價等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都要用課程思政的理念一以貫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主導的教學活動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是課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一是通過利用學習強國、燈塔在線、觀看《大國工匠》等視頻資料的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觀念;二是建立《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思政討論小組,將每節課可融入的思政教育進行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形成具有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的思政教學素材庫;三是通過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互聯網+課程思政”的發展;四是鼓勵教師多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根據創新創業的經驗及時更新教學知識,學習先進理念,促使課堂思政滲入實踐教學。
教師備課時要吃透課程標準中的專業核心素養及課程各項目標,厘清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強化教學的頂層設計。如在《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設計上,我們設立了三個方面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一是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播放視頻等方式闡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和“十三五”時期國家在創新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使其立志成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二是形勢與政策教育。通過課前設計新聞導讀,讓學生在課前5分鐘介紹國內外關于創新創業的政策制度動態、創新發展技術以及當前創新創業的形勢分析,培養學生關注時政要聞的良好習慣,增進學生胸懷世界、放眼全球的格局,進一步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國家自豪感。三是愛崗敬業教育。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闡釋各專業國內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用他們的光榮事跡和名言來感化教育學生。同時,在各班級中,著重宣傳“在校文明學生、在崗優秀員工”“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團結合作、愛崗敬業”的理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職業素養熏陶,提高學生對社會公德、職業精神的認知。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為使思政元素能夠有機滲透到《大學生創業基礎》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首先要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充分融入思政教育。一是在課前開展“互聯網+課程思政”。利用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網絡平臺發布思政教育的影像資料、思政教育微課等10項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讓學生進行課前閱讀。此外,在課程教學中,可通過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平臺進行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簽到以及課堂互動留言等表現進行評分記錄,讓學生培養良好的網絡在線平臺學習習慣,充分調動其課堂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活躍度。二是課中開展“實踐+思政課程”。如在《創新與創業思維》授課章節中,將《形勢與政策》等三門課程的相關內容融入到現場教學中,組織學生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大學生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科技展覽館等進行現場教學和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十三五”國家的創新成果,感受創業氛圍,提升學生對創新活動與創業行為的認知和信心。三是開展“思政課程作業考核”和“思政課程教學評價”。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內容應以突出思政教育特點為宜,如在《創新與創業概述》章節中,以“我們都是追夢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為題寫讀后感等;又如在期中考試評價時,要求學生展示《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思政學習后的成果,主要包括資料綜述、讀書心得、辯論演講等。同時,創新實施“任課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