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林宗強
每每提到互聯網,關于互聯網對于人類的利弊爭論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始終存在著。網絡的產生與發展,一方面在便利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改變我們對于一些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知識產權便是其中之一。在互聯網誕生之前,我們關于知識產權的認識大多為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如商業標識的商標權、著作物品的著作權以及特殊產物的專利權等,因為其具有經濟效益和特殊性質而受法律的保護。互聯網的出現雖然沒有改變這些權利的內在性質,卻無疑地改變了它們的存在方式和擴大了它們的傳播范圍。而且,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也增加了這些權利被侵害的可能性,即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數字化傳播手段的發展,以上述三種傳統知識產權標的物與網絡信息資源為載體的網絡知識產權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被侵權的可能性。
網絡環境下,商業標識、著作物品以及特殊產物等知識產權載體的創作、傳播和使用都可以采用相比傳統方式更加便捷的數字化的形式,而數字化這類信息流的形式在當今立法缺失的環境下更難以被監管以及進行有效的處罰和制止,進而給網絡知識產權帶來風險,即具備版權或者專有性質的網絡信息資源在互聯網空間傳播時,使用者未經知識產權人許可隨意傳播和使用,有可能給相關產權人帶來一定利益損失。因此,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更好保護和管理網絡知識產權是亟需面對和解決的一個事情。
基于以上敘述,本文在介紹傳統知識產權在網絡環境下所呈現的新形態和面臨的風險以及梳理近些年來各類知識產權發生的侵權糾紛事件的基礎上,分析介紹不同網絡知識產權所面臨的共有或特殊風險的種類和特征,并對不同網絡知識產權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建議。
根據民法法律體系構成以及目前的法理基礎,即主客體二元論原則,民事權利主體和民事權利客體是不得相互轉換的,后者產生于前者,因此關于著作物品的判定和權利歸屬,其中必須具備的要素皆要求人作為權利主體[1]。
正因如此,在當前的互聯網空間中,由于著作物品只需經過機器掃描傳發到網絡上,便可以被無限次不限時間、不限地點的使用和傳播,這使得相關權利人的權利有被侵害的可能。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面臨的風險之一便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開放性,對于作品的使用人數和次數都不加以限制,即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網絡技術的便利性,同一個作品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被多個行為人使用,并且對作品使用次數和傳播均沒有約束機制。具體來說,網絡本身作為開放性和便利性的平臺,任何人和組織在獲取一定著作物品后,都可以隨時隨地掃描上傳至網絡。如果上傳者對此著作物品的使用不施加約束條件,則其他的任何個人或組織也可以無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對其使用,這類行為便使得著作物品的原作者遭受利益損失或名譽損毀的風險。另一個風險則是互聯網環境下相關法律內容未及時修訂,對權責界定存在遺漏或者標準模糊現象,譬如,在網絡環境下,有關著作的默認許可僅作為產權人的一種自訴要求,在發生利益糾紛時,其只能由被告方提出或者在法官審理案件過程中由著作者主動提出,并且關于侵權賠償金額也沒有明確的規定[2]。
專利作為反映科技水平和產業生產競爭力的核心指標,在當今科技對企業生存以及發展的支撐作用愈來愈凸顯的環境下,各國及各企業關于專利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相應地,在兼具開放性和便利性的互聯網空間中,不同機構和組織對于專利的激烈爭奪,使得專利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專利作為一種可以為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帶來收益或收益可能性的特有經濟資源,近些年來,各國對專利在申請數量上的競爭日趨激烈。面對專利所能帶來的巨大收益,針對專利權的爭奪和竊取在近些年來也變得愈來愈嚴重,專利風險也愈來愈大。而且風險因素也有觀察角度不同的特征。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既涉及對特定專利使用權限的爭奪問題,也涉及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自研專利遭受竊取的問題;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看,既有對專利質量考量的問題,也有不同國家專利制度存在出入的問題,甚至還會涉及到國家貿易政策的問題[3]。
商標,即市場環境下,商家通過長期經營或者市場營銷等手段建立起來的可以被消費者用于區分不同類型商品的,并能給商家帶來一定經濟效益或者聲譽的標識。商標權作為對合法經營者權利以及由此權利帶來的經濟利益的一種保護,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自然會面臨眾多商家的爭奪和競爭,這便給商標權帶來一定的風險,并且這種風險在網絡環境中被無形的放大。具體來說,在互聯網環境下,商標權的侵權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即隨著商標權交易由傳統方式變為網絡虛擬方式,商標權交易存在侵權可能性的主體也變得多元化,除傳統商家外,網絡平臺也會成為潛在的侵權主體。此外,網絡的開放性和便利性也使得商標侵權行為變得更為多樣化,一方面是網絡特有的開放性特點,使得傳統商標權利不得不面臨更為多樣的被侵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網絡環境下,可以作為商標的標識增加,除去傳統的牌照類商標等,也有網絡域名和網絡鏈接等商標形式,對這些商標的仿造和竊取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侵權的風險。在2014—2017年期間,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三者的訴訟案件最多,表明關于這三者的侵權風險日趨嚴重。
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面臨的風險類型愈來愈多樣化,也愈來愈難以防范,因此,厘定網絡知識產權安全界限則就變得尤為重要。網絡知識產權安全,即網絡知識產權的所有相關權利人的相應權利得到相應的保護而免遭侵害的一種狀態。關于這種狀態的界定與維護,不同層面對于它的具體表述也有所區別。
首先,在法律層面上,網絡知識產權安全指的是網絡知識產權的相關權利人因相關知識產權可獲得的利益可能性能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可能性一旦被侵害,相關侵權人會受到法律的強制懲罰,相關被侵權人會受到法院相應的補償;
其次,在技術層面,網絡知識產權安全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權方,在創作、授權以及應用知識產權等過程中,能夠通過一些相應的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禁止其他非被授權人使用該知識產權的狀態;
最后,在應用層面上,網絡知識產權安全則是指知識產權的授權、轉讓以及延期審核必須依照特定的規則去辦理,從而使網絡知識產權的整個應用過程都有據可循。
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網絡環境下變得異常的艱難,其主要緣由來自于其獨有的特性和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法律層面上,目前有關知識產權在網絡這種新的環境下所呈現的特殊性質沒能通過及時的立法措施予以保護,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此外,當前各國關于網絡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定存在很大出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網絡的開放性使得知識產權的傳播范圍早已不再局限于本國之內而是在多國之間擴散,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法律規定使得知識產權的保護變得更加困難;在技術層面上,當前世界各國均面臨網絡病毒以及網絡黑客等的攻擊,雖然各國在相關方面均有所防范,但由于知識產權附帶大量潛在的經濟利益,這使得網絡黑客甘愿鋌而走險、不斷更新侵害技術,從中謀取利益;在應用層面上,當前人們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還較為薄弱,會在具體應用某種具有產權性質的物品時,不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譬如,用戶在通過正常渠道獲取某一著作物品后,在自己閱讀完之后,可能會隨意贈送給他人,這對于著作者的產權也是一種侵害行為。
法律是社會運行的一支標桿,積極有效的法律對社會行為可以起到良好的約束和規范作用。當前關于網絡知識產權的侵害行為和訴訟事件愈來愈頻發和復雜,甚至有些知識產權案件因法律規定不明確而遲遲難以判決,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當前的法律關于知識產權在網絡環境下的新業態沒能給予及時的法律規定,以厘清產權相關方的責任和權利。因此,及時掌握網絡知識產權所存在的新業態和新特點,以立法的方式對其的運行傳播作出明確的規定,是網絡知識產權保持有序運營的一個有效的舉措。
公眾對于知識產權的合法有序應用,是引導知識產權在網絡環境下更加健康運行的一種保護措施。當前的世界是開放的,知識也是無國界的,網絡平臺對于每個人都是觸手可及的,因此,網絡環境下,具有產權性質的知識傳播是不可以也不應該被阻擋的。那么,作為網絡資源使用方的我們,在使用網絡資源時,應始終秉持換位意識,嚴格遵守網絡信息資源使用規定,對所使用的網絡資源不惡意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