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 張雅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應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近年來社區治理逐漸呈現出“無網格,不治理”的發展趨勢,網格化成為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和社會治理創新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研究總結典型案例中網格化管理的創新經驗,有利于落足基層民眾需求提出問題與優化建議,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邏輯下行政主導的優勢,助力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推行、完善和精細化。
廣州素來有“嶺南水鄉”之稱。2019年,廣州啟動的網格化治水方案將網格化作為河長制的有效補充,將“河長制+網格化+數據賦能”結合,數據從原來各管理主體分散管理轉化為不同主體、不同對象、不同事務的數據統一采集管理。網格員每日定點定時開展巡河工作,并在“廣州河長”“河涌眾采”等數據收集平臺進行實景圖的上傳與巡河情況的反饋。監察站站長例行“每天一小巡,三天一大巡”的工作,保障巡河工作常態化,確保巡河工作人員不失職、瀆職。此外,廣州還適時發動人民群眾開展公益巡河活動,如“萬人巡河”活動、“共青團員巡河”活動等,并在河道旁立牌對河流概況、管護目標進行介紹,把相關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和職責進行公示,公開廣東河長和水利部監督舉報熱線電話,附加廣東智慧河長、中國水利、廣州治水投訴等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充分給予了居民在治水工作上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和表達權。
廣州市從網格主體多元化、網格治水專項化、網格責任精細化、網格管理信息化、網格管理專業化五方面入手,真正實現了治水工作戰略化、巡河工作常態化、網格責任精細化和網格監察常態化等具體成效。運用網格化治水,充分體現了廣州將治水與社會治理維穩等方面結合起來,實現“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的長遠和全局部署的思路。
社區是實施網格化管理的基礎,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佛山市南海區因地制宜以網格化管理落實基層防疫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南海區網格員協同物業委員會、志愿者等對小區每家每戶進行地毯式排查、對來往中高風險地區的居民進行政策解讀或協助隔離的上門服務。根據南海區社會治理總體部署,著力深化社會治理網格化改革,以網格為基礎,以大數據和信息化為支撐,創新管理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實現流程再造,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無縫銜接”的服務管理網絡,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建立全街道統一的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同時全面運用“南海社會治理網格化平臺”,打造“行政服務、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行政監督、決策分析”五位一體的政務管理綜合平臺。通過數據平臺助力疫情防控、黨建網格助力疫情防控、網格化助力“新市民”管理,實現技術賦能,進一步深化社區疫情預警和防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經濟圈的不斷擴大,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難以與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相匹配。為緩解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副作用,江門開平市政府以鎮或街道為基本單元,在其內部劃分若干網格,每個網格形成封閉區域,全市共劃分為16個基本單元網格,劃分形成市級、片區、街道三級網格,構建起由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環境監管網絡。通過落實網格監管責任,摸清網格污染底數,加強環境保護信用管理評價企業監督,重點加強紅、黃牌企業的監管力度,督促不合格企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同時,對于排放嚴重超標的污染企業,采取限期治理措施,逾期未完成將予以關停處理。相較于傳統治理模式,第三方面要求對企業的排污治污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通過信用管理評價體系,對區內企業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此外,限期治理制度作為一種強制性手段,填補了傳統模式下對企業強制性管理措施缺失的空白,有效解決了“拖延不治”“久治不解”等頑疾,大力改善了環境問題。
肇慶市的網格化管理模式重點運用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當中。傳統的基層治理模式解決效率低、處理效果差,有問題不知向誰反映、突發問題無法及時與負責人獲取聯系等問題一直有待優化。肇慶市通過運用網格化管理模式,把肇慶分為各個社區,每個社區通過設立網格長和網格員,并建立微信群進行在線互動溝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工作合力。在發現、報告、接收、整改、跟蹤創文問題中,端州區實現了“網格對區直”“網格對督查”“網格對街(道),街道對區(府)”三個“點對點”的工作模式,分工進一步細化,責任進一步壓實。作為肇慶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主戰場的端州區,轄屬4個街道共60個社區,劃分為403個網格,每個網格由網格長、網格員和網格聯絡員組成。網格化精準創文過程中,由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和區掛點單位人員組成的網格員,負責巡查、發現和收集創文問題。由社區居委人員擔任的網格長,則及時將問題向網格聯絡員反映。在城管、工商、食藥監等區職能部門里的網格聯絡員,收到問題反映后落實整改或轉交相關人員整改。社區工作和職能部門等創文力量,通過社區網格形成創文管理格局,明確“責任田”,有助于創文問題的及時溝通、高效解決,為實現精準創文提供一道“速效良方”。
清遠源潭鎮政府在2020年正式引入網格化管理模式以此輔助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和黨建建設。當地政府將原有的296個村(居)民小組黨支部優化設置整合為50個村民小組黨支部,并將這50個村民小組黨支部設置為50個網格,對其實施網格化管理。堅持“一村一主題、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對每個網格(村民小組黨支部)所管理的區域的文化、礦產等資源現狀進行分析,推動每個網格進行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建設。督促各網格把鄉村振興建設事務劃分成各項具體事務,隨后分批派遣不同領域的專家對各網格的具體建設事務進行指導和幫助。此外還建設性地將網格化管理運用到基層鄉村振興建設事業中,將轄區內各村莊進行網格化劃分,嚴格劃分各網格之間的界線。在推進各個網格即各個村落的建設時依據網格化管理的劃分對各個網格的優勢和條件進行個例的具體的發展條件分析,以此指導各個網格的建設。
網格化的優化整合,使每個村民小組黨支部都能更充分、更集中地發揮黨支部集體決策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各村民小組黨支部的行政效率。鎮政府能根據每個網格實行責任到人的機制,從根本上監督各村委的工作,保證了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效率和純潔性,大大推進了鄉村建設的進程。
據網格化管理模式被提出已有將近十年時間,各地通過因地制宜,對城市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但過程中難免出現問題且有待進一步改進。如在廣州網格化治水案例中出現了監察與獎懲機制不完善、居民治水參與度低、企業偷排現象仍存在等問題;佛山網格化疫情防控案例中,網格精細化問題難以具體實現,網格員專業化有待提高;江門網格化環境治理案例中,也存在著網格員與村(居)委會工作人員身份重疊、網格化基層自治屬性不高、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單一、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能力存在差異等不足;在肇慶網格化創文案例中,網格化治理欠缺應急經費保障、信息化平臺數據不共享、社區居民參與仍然不夠主動;而在清遠網格化黨建案例中,也出現了大部分村落建設缺乏個性化和土地歸屬權阻礙鄉村建設的問題。
針對普遍性問題,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改進政策獎勵,進一步激發居民與網格員的動力;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增加數據敏感,實現數據賦能,提高網格化的效率;多手段提升網格員的專業能力,完善組織架構使其向專業化發展;增強基層自治屬性,培養居民自我管理意識,推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多樣化發展,搭建溝通上下的信息傳遞平臺等等。而對于具體問題,需要找到具體的問題切入點,結合網格化模式進行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網格化管理模式尚處于發展階段,大部分城市的網格化治理是由政府牽頭主導而開展的。在國家大力提倡城市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各地政府部門更應該吸收借鑒不同城市對于網格化治理模式的典型運用經驗,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讓社會力量與市場力量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的治理過程當中,因地制宜地推動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