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能控股裝備制造大學(黨校) 和楊易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首次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由此可見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我國社會遺留的資源與紅利分配不均、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競爭機制不等、精神文化獲得感差距較大等社會現象。共享發展已成為社會主義中國在新時代新變局背景下解決中國社會公平正義難題的根本戰略。
共享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是黨的社會發展理念在新時代立足中國國情的創新,并再次重申黨的宗旨、性質。
共享發展,簡言之社會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在創造社會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必須付出一定努力,最終的創造結果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為社會建設付出每一滴汗水,最終按照要素比例合理分配建設成果。人人參與社會建設,即人民群眾都是社會發展的建設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參與者,是公平正義社會的奮斗者。人人盡力付出汗水,指不因利小而不為,我們每個中國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不能因利益的得失而選擇性付出,應充分發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觀能動性,熒光雖弱,仍照亮一片天地。人人共享發展成果,即徹底避免患不均的社會現象,實現勞有所得,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深刻理解共享發展理念還需把握這幾點:第一,共享是全民共享,即共享的對象是人民群眾,而不是特殊的利益群體和特殊階層。第二,共享是全面共享,人民群眾不僅要共享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紅利,還應共享政治公開帶來的參與感,文化繁榮帶來的精神富足,生態環境優美帶來的良好生活環境。第三,共享是共建共享,即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要想過上美好生活,需要每一個人都去努力。第四,共享是漸進共享,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強調,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一起富裕起來,這表明實現全社會共享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漸進發展過程。
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須秉持公正原則,堅持公平公正原則發展社會,人民一定會共享天下天平。當前我國尚存在諸多缺乏公正決斷的社會問題:貧富階層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群體話語權不公平、就業競爭機制不透明等社會現象,無故縱容這種社會現象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誘發富人腰纏萬貫、窮人一貧如洗的現象。共享發展理念在發展的覆蓋面上著重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指出發展成果屬于廣大人民群眾,而這正是社會公平所追求的目標。
確保社會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不僅是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更是馬克思主義建設社會的追求目標。任何形態的社會,存在最多的一定是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東西,人民是建設社會、共享建設成果的主要群體,是營造積極健康社會氛圍的主要力量,也是公正和諧社會的主要受益群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發展不是少數特殊利益群體分攤社會建設成果,而是參與者皆有份。只有切實將發展成果落實成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享有公正的發展權利,占有公正的發展機會,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帶來的紅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使人民感受到社會主人翁的地位,獲得幸福感、滿足感,才能最大限度調動全體人民主動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激發人民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創造更多社會成果的活力,激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熱情,進而形成一個共享發展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雙向互動發展的社會環境。
經濟基礎建設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程度,人們只有實現物質上的溫飽,才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思想境界的提高,致力于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風清氣正、公平有序這一狀態建立在社會經濟充分發展之上。在社會經濟整體貧窮,人民尚在為溫飽努力的狀態下,社會公平正義無異于海市蜃樓。當然經濟發達與公平正義之間并不是絕對相等,舍棄共享發展,社會發展的大部分紅利就會被少數特殊人員支配。推動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穩步發展,不僅將社會紅利這塊蛋糕做大,還要將蛋糕分配均勻使人民群眾擁有分享蛋糕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共享發展就要全面保障人民群眾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只保障群眾最低生活標準。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就必須為公平正義的執行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在經濟方面實現全面共享,必須制定嚴格有效的分配制度,合理分配社會紅利。在社會方面實現全面共享,就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從根源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加快扶貧力度,同時可以通過增加保障渠道等方式擴大醫療保險力度和社會保障力度。在政治方面保障全面共享,必須以更嚴格的要求執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可弄虛作假,不可吃拿卡要,要真正讓人民群眾有社會主人翁地位的參與感。
社會發展的紅利這塊蛋糕做大做強的同時,不患寡而患不均,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制定合理的分配機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與后富起來的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收入鴻溝,不同階層群體收入之間也存在收入鴻溝,合理的分配機制恰能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填補收入鴻溝。首先,堅持和完善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同時社會資源的分配在完善三次分配比例的基礎上要加大二次分配調節力度,規范首次分配比例;其次,在強調按勞分配為主的基礎上防止管理和資本等擁有特殊要素的少部分利益群體超額分配;最后,要加強立法,增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減少部分利益群體的超額收入,嚴厲查處不法群體的收入。
中國在2020年宣布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建成統籌城鄉、覆蓋全民的多層次多方面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險保障制度,減輕群眾看病負擔,使人民病有所醫,避免“看不起病”的現象;加快建立房屋多種渠道供給制度,遏制炒房現象,完善租房保障制度,避免“住不起房”現象;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及大學教育,針對貧困學生通過助學貸款、助學金、獎學金等方式給予幫助,避免“上不起學”現象;針對貧困村要及時追蹤后續發展,并及時進行調整,防止脫貧后返貧。
隨著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當前社會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社會現象逐步涌入大眾視野,比如拉幫結派、拉親帶故、唯利是圖、有錢最大等現象,極有可能使人民群眾對建立公平正義社會產生消極心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根本國情,也必須正視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社會公平正義的長期性和斗爭性,因此我們要將建立公平正義與實際國情相結合,與群眾民情相適應。
首先,運用互聯網強化正面宣傳。中國能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世界大國,黨的力量不容忽視。應該通過互聯網大力宣傳黨中央對增進民生福祉做的努力,對建設公平正義社會做的貢獻,增強人民群眾建設公平正義社會的信念和信心;其次,加強公平正義信念教育。公平正義是一種由人們內心深處噴涌而出的堅守,這種信念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強化。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先進思想,增強群眾建設公平正義社會的情感和意識,使公平正義觀念深深扎根群眾的價值觀,從而使公平正義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進而形成新的社會風尚。
盈而不均的社會現象自古存在于中國社會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后一步,我們當不忘初心,始終秉持一個也不能落下的原則。這就要求通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而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理念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支撐,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立足新時代中國國情的創新發展。中國舊時社會“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剝削現象在共享發展理念的利劍下將一去不返,每個人都能更公平、更全面地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中華民族將最大限度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