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 黃文浩
地下水構成了水資源體系的重要內容,成為工業、城市、農業、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區域,無論是城市用水,還是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其來源主要是地下水。據統計,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2/3左右的城市飲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全國的1/3人口飲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地下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地下水也有其特點,即地下水自凈能力弱,一旦出現污染,處理不當,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也勢必會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影響。此外,地下水是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地下水污染勢必會直接影響市民健康。通過地下水污染狀況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廣東省于2020年11月27日審議通過了《廣東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該部法規詳細規定了相關主體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監管職責,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地下水(groundwater)是指賦存于地面之下巖石空隙中的水,特指埋藏于地表水以下的重力水。我國地下水儲藏豐富,根據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來看,從可開采量占比分析:平原地下水儲藏最為豐富,平原地下水可開采量約占整個地下水儲藏量的48%,為1700億立方米/年。其次是基巖山區地下水,可開采量占整個地下水儲藏量的28%左右,為970億立方米/年;再次是巖溶區地下水,該部分地下水約占全部地下水儲藏量的26.7%,為870億立方米/年。最后是黃土區地下水,占比最低,為3%,每年的可開采量為94億立方米。可見,我國地下水資源分布呈現明顯差異,其中,南方地下水資源充沛,而北方地下水資源匱乏;北方的七成左右生活用水、六成左右的工業用水,以及五成左右的灌溉用水來自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于地面之下的巖石空隙中。近年來,從地下水利用情況來看,由于受工業、農業及居民生活污染等因素,導致約有90%左右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出現污染。污染物主要為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有毒有害物。從地下水污染特點來看,從淺層朝著深層發展,從點源向面源污染;從地域發展看,則呈現出從經濟發達的城市逐步朝著廣大農村地區發展。《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中,2019年,全國10168個國家級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位中,I-Ⅲ類水質監測點位占14.4%,Ⅳ類水質監測點位占66.9%,Ⅴ類依然占到了18.8%。可見,地下水Ⅴ類水質占比較高。且從對全國2830處淺層地下水水質監測井監測的結果來看,I-Ⅲ類水質監測井占23.7%,Ⅳ類水質監測井占30.0%,Ⅴ類水質監測井占到了46.2%。從監測的結果來看,地下水水質超標的指標主要有錳、總硬度、氟化物、碘化物,以及氯化物等等。
根據地下水污染是否連續型,可將地下水污染分為間歇入滲型、連續入滲型。其中,間歇性入滲型地下水污染,有其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則是指大氣降水過程中將各種污染物從地表間歇性滲入至地下,超過地下水凈化能力,加劇地下水污染。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于灌溉間接型淋濾,各種污染物從土壤表層逐漸向下滲透,最終影響到地下水。間歇入滲型具有季節性、周期性和短暫性顯著特點。
各種污染物連續性的深入至地表水環境,從而影響到地表水水質。連續入滲型地下水污染來自城市污水處理收集池長期滲漏,也有來自受損污水管道的長期下滲,還有地面污水滲坑的長期性滲漏所致,影響其地表水水體,導致地表水水質污染。連續入滲型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是地表潛水層。
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或有毒有害污染物透過地表、地下等水層,以越流形式下滲至含水層,從而影響到地下水水質。越流型的特點是污染物通過層間越流的形式轉入其他含水層。這種轉移或者通過天然途徑(水文地質天窗),或者通過人為途徑(結構不合理的井管、破損的老井管等),或者因為人為開采引起的地下水動力條件的變化而改變了越流方向,使污染物通過大面積的弱隔水層越流轉移到其他含水層。其污染來源可能是地下水環境本身的,也可能是外來的,它可能污染承壓水或潛水。
經地表徑流污染地下含水層,從而影響到地下水水質。徑流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污水處理井、巖溶通道等。徑流型地下水污染突出表現為海岸邊,由于地下水超采引發海水倒灌至地下水,從而影響地表水水質。徑流污染地下水雖然范圍可能不大,但是一旦發生徑流型地下水污染,由于缺乏自然凈化會加劇地下水污染程度。
地下水污染成因復雜,治理難度較大,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當前地下水污染現狀來看,加大地下水污染監控力度,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突出重點、問題導向、循序漸進原則,切實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治理周期性長,危害大,修復難度大,為此,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持續做好地下水狀況的評估,根據地下水質狀況監測結果,制定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采取相應的治理技術,從源頭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此外,應綜合運用好技術、行政、經濟、法規等各種手段,全面發力,共同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污染程度不同、影響面不同,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做好治理,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重點領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其中,應將關乎群眾健康的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作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突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綜合分析,把握污染特征及規律,根據污染特點,以及地下水水質條件,采取分類指導,綜合施策,以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根據地下水污染現狀,如地下水環境風險大、污染源多、安全保障基礎薄弱,污染防治規劃設計不完善,監測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尤其是地下水型飲用水污染源多、環境風險大、水源安全保障薄弱、地下水污染防治頂層規劃設計不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不完善等現實問題,要突出問題導向。根據區域工業企業特點,結合企業污水污染物排放等,做好風險防控,不斷完善風險防控體系。
地下水污染防治難度大,尤其是污染治理工作周期性長,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針對地下水污染實際,要明確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責任,將地下水污染防治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重要內容,按照“誰污染誰修復,誰污染誰賠償”的責任制,分批有序,將主要污染治理資源應用于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
首先,在技術上要大力探索針對地下水污染的新技術、新工藝。一方面,針對城市垃圾滲濾液污染地下水的狀況,要加快防滲技術研發攻關力度,做好填埋場等專業場所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工業集中區企業生產工藝改造升級,鼓勵使用清潔生產工藝,將工業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的污染因素消除在生產過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物量,從而降低工業生產對地下水的污染;大力推廣節約用水工藝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效率。此外,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鼓勵使用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生態工業,提高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積極推廣低殘留農藥、化肥。
(1)大力實施地下水水源保護工程。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分類、分區劃定地下水源保護區域,切實從源頭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2)做好點源污染控制工程。根據區域點源污染調查分析,重點做好生活及工業點源污染控制。前者,應加強城市雨污管網工程建設,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垃圾填埋場防滲工程。后者,應做好區域內重點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3)注重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針對面源污染地下水,可針對城市及農業實際,采取相應的污染控制工程。例如,利用攔截技術削減梅雨季節城市暴雨徑流峰值,減少地下水污染;選用測土施肥,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選用合適樹種保持生態,實施生態恢復工程等,做好水土保持。(4)加強線源污染防治工程。地下水與地表水二者之間互為補充,地表水水質會直接影響到地下水的水質,要加強河流、湖泊等水質安全,通過嚴格控制地表水水質,形成動態平衡。(5)完善水質應急監測工程。提升轄區水質監測能力和水平,做好突發水環境應急監測演練,提升地下水污染事故風險防范及處置能力。
一方面,要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其實施細則的制定和實施,不斷完善地下水保護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理清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責任主體,理順地下水管理體制機制,打破“九龍治水”的多頭管理現狀;此外,要加快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根據區域地下水污染現狀,劃定具體防治范圍,實現地下水污染現狀監測、評估、修復及防控的全面監管。進一步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時監測,持續整合地下水污染跟蹤監測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監測井、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開采井等,確保地下水監測數據的完整、真實。加強頂層設計,協同做好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以及區域與場地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既要堅持預防為主,突出重點,也要結合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循序漸進,從技術、工程及政策等方面多措并舉,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實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