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彭佳俊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新潟縣,擁有豐富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地域文化。但隨著日本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青年人口向城市遷移、人口老齡化、田地荒廢、房屋廢置、傳統產業衰退,曾經美麗熱鬧的村莊失去了原有的生氣。
直到“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展”的策展人北川弗郎立志于解決這一問題,并經過多年地奔走宣傳使得第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展”在2000年成功舉辦,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匯集于此,將人與自然用藝術聯系在一起。在成功舉辦之后,即使在藝術展之間的三年間隙期,北川弗郎也仍然在走訪、收集人們對于展覽的反饋。
直至今日,充滿藝術感的越后妻有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大地藝術展也使得越后妻有在全世界聞名,藝術振興傳統村落的措施受著他人效仿。[1]
1.“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年一度的“大地藝術節”即使每屆的主題都有所變化,但是他們的主要理念“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直不變的。只有可以表達出鄉土情懷與“里山”精神,受到人們一致認同并能融于自然與本土環境協調可以抵抗本地大雪的作品才可以被保留。藝術節對保留作品的這一要求也充分表現了人與自然對它的重要性。
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和諧統一成了藝術節的關鍵。在越后妻有地區尋找可以使當地重新煥發活力的地域特征,站在藝術的角度對其重新定義并利用藝術和設計對其進行裝飾,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創造美麗鄉村。
2.將藝術融于自然
以藝術之名回歸自然,結合人文與自然的景觀在鄉村創造一種新的體驗。作為古時糧倉的越后妻有,“里山”與“梯田”成為其中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景觀,農田成為藝術家主要的創作舞臺。如俄國藝術家Ilya Kabakov的重要作品《梯田》,利用藝術自然地將景觀與文化呈現在世界面前,從村民們、游客們、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等各個層面思考,精細入微,完成了這一稱頌人們勤勞、展現當地傳統文化與自然風貌的經典作品;內海昭子的《為了那些失落的窗》,應在山野中的一扇窗,將美麗的景色框入其中,但村子的屋子一個個空置,即使窗外的景色再美也無濟于事,人們還是放棄了村莊與美景,一個個的向城市搬遷。這一作品很好地將藝術與自然結合,在展示自然的同時揭示問題,呼吁人們回家。
3.保留村莊原始屬性,尋求民族文化之根
在越后妻有的原始村莊中,空屋是人口外遷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住宅、商店、學校等等建筑中只殘留著這里曾經溫馨過的記憶。
藝術節的藝術家們也捕捉到了這一點,利用原有的建筑改造創新。既不會“大動干戈”又將問題和情感用村莊本身作為載體體現出來。這些建筑的身上滿是曾經的痕跡,也留下了當地最質樸的文化,使得藝術家的情感、村莊的文化獲得更好的展示。
而空屋改造的經濟價值對于藝術節的成功也是尤為關鍵的,使得當地村民更容易接受改造,也能夠長期使用,創造價值,促進鄉村經濟。而不是一件絕世的、僅供欣賞的藝術作品。《夢之屋》,一個極好體現了藝術家本基于村莊創作的作品。作品中透露著傳統建筑、傳統文化的美,以及村民對它的熱愛,而且民宿的功能、價值也為它添彩。[2]
社會各個方面都在城市飛速發展。如果沒有“鄉村振興”戰略,或許并沒有那么多人關注到還有鄉村這么一個廣袤的待開發市場。但畢竟是待開發的市場,很少有人放棄城市去冒這個險。
日本人已經逐漸地開始追求精神滿足。他們的寬裕教育增加了學習內容,但更強調學校與家庭、地域相結合及對學生思考、分析、應用及綜合能力的培養。相比于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更加的開放,人們的藝術欣賞程度更高,“大地藝術”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觀眾。
村民的思想固化,大概率缺乏原動力去和藝術家們合作。但作為村莊的“主人”,村民們的態度還是尤為重要的。在一些失敗的鄉村改造案例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當地的居民不是參與者,與藝術家們的沖突不斷。所以在鄉村振興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獲得村民的支持,如何和他們合作,因此必須創造經濟價值來使村民們有動力參與。[8]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了越后妻有這一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我們走的彎路會少很多,按照北川弗郎的理念,結合中國實情、鄉村特征,鄉村振興的藍圖似乎不再遙遠。烏鎮藝術節、鳳凰藝術展、陽澄湖藝術季等大型藝術活動已經成功開展,這使得我們更加信心去實踐鄉村振興。以重慶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為例。[3]
越后妻有改造的成功理念十分重要,但常被忽視的是它的地理位置與它的可塑性。它占地面積大,從東京出發,只需要坐新干線兩個小時即可到達。它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底蘊與內涵,這使得藝術家們有話可說、游客有景可觀。
鄉村振興,目標在鄉村,第一步便是尋找鄉村。而目前來講,并不是所有鄉村都能夠被改造的,需要從城市逐步地向外輻射。
武隆懶壩小鎮便具備了被振興的潛力,處于仙女山著名景區核心位置的懶壩小鎮距離重慶也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它獨特的地理位置為2019年成功舉辦的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吸引了全國乃至全球的藝術家與旅客。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使公共藝術在鄉村生根發芽,逐漸喚醒當地、周邊地區的文化記憶。
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涌現的不僅有鄉村振興比賽,還有各個高校與藝術學者。上海美術學院就與浙江莫干山鎮聯手改造,把藝術帶進鄉村,這種藝術能體現文化,喚醒自信,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較之純藝術更加大眾化,容易被人們接受,人們也更愿意參與其中,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為改造帶來動力。[4]
單說個人的“成功”機會,雖然城市有現成的,但是在未開發的鄉村中能夠找到更多。相對落后的鄉村有著更多的需求,所以即使只有極少數的人才選擇鄉村,在中國龐大的基數下,這股力量也不容小覷,我們將這股力量叫做“鄉村改造的中間力量”。
中間力量的主力就是廣大知識分子與民間組織。他們給鄉村帶來各樣的先進的鄉村創新理念、清新的文藝氣息,更好地創造性地保護鄉村景觀,延續文化傳承。而從政府投資資金支持藝術節開始,也希望向越后妻有藝術節一樣,轉向由中間力量自行投入建設資金,使得藝術節不至于曇花一現。
作為未來時代的主人,當代的大學生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農信杯”等大學生比賽使他們在校園里也能夠大展拳腳。
武隆的藝術季就是由四川美術學院組織并主導的,他們面向全世界的年輕藝術家進行征集根據懶壩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創作與當地村落自然、人文環境相融合的公共藝術作品。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村民是村莊的一部分。若一個鄉村改造計劃得不到村民的認可,得不到這個鄉村本身的認可,那終也將是紙上談兵。所以需要中間力量將藝術與村莊聯系起來,與村民對接,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文化,為他們創造,為他們振興鄉村,讓他們參與進來。通過藝術傳遞信息,滿足并提升村民對藝術的需求。
淺井裕介(Yusuke Asai,日本)在了解了一個月的武隆之后,便根據當地的神話在藝術節的苔蘚博物館的穹頂上邀請了當地村民、孩子和志愿者,從一個點、一個局部開始畫起,共同創作出了大型壁畫《大地從天而降》。這獨特的創作方式使村民們更加熱愛這一“自己”的作品,更好地感受藝術。
2019年是武隆·懶壩大地藝術季的第一年,它并不同于已經成熟的越后妻有。而越后妻有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篩選和保留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使藝術節走得更遠這一模式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對懶壩大地藝術季的定義是不同于純學術型地將藝術帶進鄉村,它更多是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在一起,這是當地形成文化品牌,并希望在國際范圍內擴大武隆懶壩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關鍵。而商業的介入也是藝術季維持并在今后得以延續不可或缺的因素。[5]
什么是中國的美麗鄉村?怎么才能振興中國的鄉村?中國鄉村的大地藝術與越后妻有的區別在哪?差距在哪……
在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中國的鄉村建設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大堆問題也出現在人們眼前。無論是我國的鄉村改造還處于稚嫩的摸索階段,即使有國外鄉村改造的成功案例,但如何根據中國國情、地方實況在中國成功實踐;如何體現中國和地方藝術節的獨特性;如何形成中國的藝術節模式等等中國特有的問題,才是我們在不停地摸索實踐道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政策和人民的支持下,大地藝術正在中國生根發芽,使國際的、都市的“當代藝術”逐步轉變為中國的、地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