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財險 陳娜
根據原中國銀保監會下發的《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試行辦法》)規定,相互保險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的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合同成為會員,并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合同約定的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活動。相互保險組織,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由全體會員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為會員提供保險服務的組織,包括一般相互保險組織,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等組織形式。
相互保險在國外發展較早,如美國在1752年就已經產生了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相互制保險公司目前在國際上已經是一種發展較為成熟完善的保險組織形式,在很多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與股份制等傳統保險形式相比,相互制保險本身具有一些顯著的優勢:一方面,相互制保險公司采取參保會員自主管理的經營模式,會員即為所有權人,會員相互監督,能夠有效規避道德風險;另一方面,相較于股份制保險公司,相互制保險公司沒有太大的盈利壓力,在不追求短期商業利潤的情況下,能更好地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開拓并發展更有利于被保險人長期利益的保險產品,更有效地維護與保障會員權益。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設立股份制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人民幣。相較于股份制保險公司,設立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相對較低。根據《試行辦法》規定,相互制保險組織分為一般相互保險組織和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以及農民或農村農業組織,不同組織形式分別對應不同的運營資本金要求。其中,一般性相互保險組織初始運營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初始運營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農民或農村農業保險組織初始資本為100萬元人民幣。《試行辦法》關于設立相互制保險公司初始運營資本金的規定,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向國際通行規定趨近看齊,從實踐角度看,更符合我國相互制保險公司實際運營需求,也體現了我國保險監管部門鼓勵專業化經營的導向。
根據《試行辦法》規定,相互保險公司會員是指具有同質風險保障需求、繳納保費形成保險基金的單位和個人。相互制保險公司由會員持有,會員為公司治理主體。相互保險公司會員分為主要發起會員和一般發起會員,主要發起會員負責籌集運營資本金,一般發起會員需要承諾在公司成立后投保。主要發起會員有為債權的和有為非債權的。
相互制保險公司會員享有參加會員(代表)大會的權利,并同時享有表決權、選舉權、被選舉權,以及參與該相互制保險公司民主管理的權利。
表決權。會員(代表)大會作為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由全體會員(代表)組成。每名會員(代表)享有一票表決權。會員(代表)大會所做出決議,應當由出席會議的會員或會員代表表決權總數過半數通過;做出修改章程或者合并、分立、解散的決議以及制定支付初始運營資金本息、分配盈余、保額調整等重大事項的決議,應當由出席會議的會員或會員代表表決權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通過。
(1)參與分配權。根據《試行辦法》規定,初始運營資本金為債權的,當公司盈余公積與未分配利潤達到初始運營資金數額時,經會員大會審議通過和保險監管部門批準,發起會員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試行辦法》對于非債權的運營資本提供者的分配權利沒有明確規定,相互制保險公司可在章程中對其做出具體規定。
(2)知情權。會員作為保險消費者和相互制保險公司所有者,有權了解該公司的財務、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產品、風險管理狀況、重大關聯交易、重大事項等信息。會員有權對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批評、建議及監督,有權查閱相互制保險公司章程、會員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會議文件、財務會計報告和會計賬簿等文件資料。相互制保險公司應當建立相應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保障會員的知情權等合法權益。
相互制保險公司會員具有如下義務:遵守組織章程;執行會員(代表)大會和董事會決議;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繳納保費,并以所繳納保費為限對該相互制保險公司承擔責任;不濫用會員權利損害相互制保險公司或者其他會員的利益;相互制保險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義務。
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由全體會員(代表)組成,為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相互制保險公司的重大事項。其運作程序比照股份制保險公司的股東大會(或股東會),參照《公司法》有關規定執行。會員大會原則上采取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
董事會為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決策機構,監事會為相互制保險公司的監督機構,兩者均向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負責。董事會與監事會的運行規則可由相互制保險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自行規定,或比照股份制保險公司參照我國《公司法》《保險公司董事會運作指引》等相關規定執行。董事和監事任職資格管理參照我國《保險法》《保險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執行。其中,專業性、區域性相互制保險公司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可以適當降低任職資格,具體由保險監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審定。
相互制保險公司章程對以下內容做出明確規定,包括但不限于:會員資格、會員權利與義務;初始運營資本金的籌集方式與使用細則;會員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層的運行程序、職權與議事規則;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產生辦法、職權與任期等。
相互組織召開會員大會必須在召開前7個工作日通知監管機構,監管機構有權派人列席會員大會。會議結束7日后,有關大會記錄須報監管機構備案。與其他保險公司監管方式一樣,監管機構對相互保險組織實施動態監管,通常情況下實施非現場檢查,特定情況下視情況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現場檢查。
《試行辦法》未對一般發起會員和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做出區別對待。從目前相互保險組織設立的程序來看,在公司設立之前,一般發起會員僅需有投保的意向,而交費取得保單是在公司成立以后完成。這一程序安排,決定了他們與在公司成立后交費取得保單的其他投保人并無區別。此外,關于投票權并沒有針對不同會員進行區分,也就是說,保單持有人無論是團體保單持有人還是個人保單持有人,主要發起人無論持有的運營資本有多少,原則上都實行一人一票但是對投票權如何行使并未做出詳細規定。
《試行辦法》未強調公司在成立前,一般會員應當具有簽訂保險合同、交付預訂保費的責任,實質上排除了保單持有人在籌集公司運營資本中的義務。對于相互制保險公司而言,保單持有人是其所有權人。《試行辦法》雖然規定了發起人會員的退出規則,但僅強調為債權的初始運營資本可以在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之和達到初始運營資金數額后,在獲得保險監管部門批準后方可以退出。言外之意,還有不成為債權的運營資本。《試行辦法》沒有進一步確立保單持有人在公司運營資本不足時追加保費的責任。權利義務在初始階段界定不清,相互制保險公司的運營不可能導向以保單持有人作為公司治理主體的軌道。
從國外相互制保險公司的發展歷史看,如果相互制保險公司與股份制保險公司能在同一國保險市場并存,就可能發生相互轉換。但是《試行辦法》并未對相互制與股份制這兩種不同的體制如何相互轉制做出具體規定。相互制保險公司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法定保險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保險公司的實際發展情況,未來將有更多的相互制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相互轉換,國家應該為這種轉換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并充分保障其轉制的權利。
我國從2004年才開始相互制保險公司的試點工作,相互制保險公司至今發展不過17年時間,相較于股份制保險公司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關法律法規與監管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試行辦法》作為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有關相互保險的規章制度,填補了我國保險監管制度的空白,為相互制保險公司的經營提供了監管政策的支持,但是在還存在公司治理主體分類不明確、公司治理主體的權利義務不明晰不充分、缺少體制轉換規定、與現行法律法規存在沖突等問題。我國目前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與監管制度政策,如《保險法》《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規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等,均是圍繞股份制保險公司制定的,缺乏與《試行辦法》相配套的細化的監管制度與政策。相互制保險公司的所有權結構不同于股份制保險公司,兩者應適用不同的法律體系。若要推動相互制保險公司在中國的大力發展,需要對現行的保險法律與監管制度體系做進一步完善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