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艷 劉俊霞
(唐山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北 唐山 206300)
日語專業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會接觸到大量的日本文化,在異文化交流中,又很多機會能傳播中國文化。所以無論是從減少日本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輸入的角度,還是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輸出的文化知識儲備角度,日語專業的課程思政都極其重要。在日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基礎日語》課程跨越時間長,總學時多,涉及領域廣而博,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豐富,能保障全人教育的實施。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必須要明確《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立德樹人,提升自我修養。《基礎日語》教師不同于思政類課程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時,要發揮特色,發揮專長,把“愛國主義”、“大國情懷”、“做人道理”等方面的育人內容巧妙融入日語教學中,在遇到學生思想認知問題時,做到“潤物細無聲”。在課堂展示上,將自身的理解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并需適時適量地補充和應用學生發表回答問題中的素材,進行如鹽融水的思政設計,這既需要教師的較高的日語水平,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儲備,還需要他們擁有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崇高的思想道德水平。
用好教科書中的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做好課程設計、點評、批判、引導、把傳授知識與全人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重點也是難點。《基礎日語》課程跨越四個學期,長達520個總學時,應用四本教材,每本教材在設計安排上又不盡相同。任課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梳理好每本教材、每個單元,乃至于每一節課的思政元素,活用教材中詞匯、語法、篇章、文化專欄,找好契合點,有意識地、巧秒地如鹽化水地做好課程設計。
思政主體的多元化。不僅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學生也能成為思政者。教師可以布置學生的發表一些正能量新聞、事跡,或是采用同學互評的形式,提煉出思政要素。在保障課堂是課程思政主渠道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線上教學優勢,通過從嗶哩嗶哩、人民網等優秀網站、公眾號、慕課和微課中選取政治導向正確、具有時代感、體現民族自豪、自信和展示傳統文化的日語學習材料,建設學習通《基礎日語》教學平臺,進一步開拓學生語言學習和思索空間、線上線下有效融合、發揮育人功能。思政的素材要具有隱形性和隨機性。在實際教學中把思政元素包容到例句中,單詞講解中、增設思政在形成性評價中的考評,并把其隱性植入到終結性考試中。隨機性則體現在適時適度地運用學生的發表材料,以及鮮活課堂的一些可思政素材。
課程思政首先要依托教材。做到潤物無聲,就要學會借題發揮。以下為挖掘整理出的《基礎日語》課程教材中《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部分章節所對應的課程思政要素及設計。
《日本“假名”“漢字》:通過講解日語中“假名”和“漢字”的起源,來說明漢字、漢語對日本語言文字的深遠影響,使學生認知到漢語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日本的茶道》:通過說明日本茶道的起源和發展,使學生了解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的的長遠、深刻影響,并通過闡述日本茶道的現狀,引發學生思索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日本的《五大神話》:通過講解日本五大神話中“中國故事要素”,使學生理解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巨大影響,提升民族自豪感,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日本人的“體察”》:結合日本人的“體察”文化,挖掘我國優秀文化,拓展《論語》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讓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弘揚中華美德、生成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實現全面育人。
《垃圾減排》:通過講解日本減排、環保的具體行為和做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進行垃圾分類、低碳出行,培養學生生態環保意識,并為其提供多種有效環境保護途徑。
《山丘上的父親》:結合課文中父愛無聲的故事,講解父愛如山、大愛無疆的道理,引導學生切實理解父母,用心感受親情、尊重、孝敬父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青春的一幕》:通過課文講解學生求學之路雖充滿荊棘,競爭激烈,但也是一條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以此培養學生遇到挫折、不抱怨、不屈服、積極應對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正視壓力、合理疏導挫折與失敗、使其身心平和、心理健康。
《學無止境》通過講解日野原先生立志學醫,溫柔善待患者,堅信學無止境的事跡,培養他們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幫助他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拉夫卡迪奧·赫恩》:通過講解拉夫卡迪奧·赫恩的歷盡各種艱辛,努力進行文學創作,向世界詮釋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一生,延申介紹中國的文學家魯迅,勵志通過文學作品,喚起民族覺醒的事跡。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努力養成堅守崗位,克盡職責、甘于奉獻的精神。
《中途下車》:結合課文中作者自述年輕時因說謊,讓朋友感情受傷,自己內心難得安寧的故事,向學生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的重要性,培養他們養成誠信品質、誠懇待人。
《真正的表情》:通過作者:“比起獨處時悲傷的表情,和別人在一起時溫柔的表情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表情”的觀點,養成學生感受愛的能力,培養他們與人為善的生活態度。讓他們不僅感受國家和社會的大愛,還有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小愛,使其積極樂觀、心懷感恩地回饋家人和社會。
《哥倫布的雞蛋》:通過作者闡述與一些具有歷史性創舉相比,平凡生活中一些發明創造同樣具有智慧、更令人佩服的觀點,使學生充分認知到平凡的崗位也能創新,每一個人都可能用自己的智慧給生活帶來美好和便利,培養他們腳踏實地、勤懇務實的學習工作態度,鼓勵他們創新精神。
《建造夢想的人們》:通過建造夢想人們建塔的故事,鼓勵學生打好專業基礎,深入學術研究、提升服務國家、為民族復興貢獻才智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塑造匠人精神、樹立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志向。
《負中有正》:在講解課本中:“長短相得益彰”;“明月清風拂萬家” 名言名句的基礎之上,拓展具有唯物辯證主義的中外名句,培養學生遇到幸福、學會感恩,遇到困難,勇敢面對,積極地從挫敗中學著成長的生活態度,養成他們唯物主義辯證思維能力。
以《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三冊》第二課 日本人的“體察”為例
3.1導入部分:1、播放優秀日語演講視頻。2、提問學生日語“配慮”的詞義,要求用日語解釋。
思政目標:1、讓學生感受日語發表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樹立更為高遠的學習目標。2、引發學生對“體察”的思索,培養他們對生活感受力和洞察力。
3.2正文講解:
步驟一: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錄音完成填空。(填空內容為本課出現的重要新單詞、句型或者以往學過的重點知識)關于“體察”這個單詞的講解,舉兩個例句一是:我們要關愛環境;一個中國政府免費提供新冠疫苗。
思政目標:一、加強學生環保意識、二、讓學生體會感受中國科技的進步,國力的強大,國家對公民的博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步驟二:提問學生學過的重難點單詞和語法,并要求同學做適當評價補充,教師針對情況再給予總結,之后講解本課的新知識點,并補充相關知識鏈接,實用場景例句。
思政目標:復習語法時,舉一個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輕言放棄的例句。培養學生的抗挫、抗壓能力。
步驟三:教師要求學生朗讀并翻譯課文,教師指出學生的語調及翻譯問題,并講解重點長句的結構,劃出固定短語、重難點句子。
思政目標:通過提問、互動復習日語中敬語,說明與人交往時,措辭用語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夯實基本功,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步驟四:介紹表現日本人體察心理的例子。日本人為方便他人,手按空白之處、文字朝向對方的名片交換禮儀;以及為減輕別人心理負擔,送禮時常用慣用表現“小小禮物......”
思政目標: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認知日本文化、減少文化沖突,促進異文化交流。
步驟五:提問學生日語中具有“體察”心理的詞匯,體會語言中的體察文化。請學生發表親身體驗過日本人的體察心理。
思政目標:用學生舉的詞匯、案例讓他們進一步體會日本的體察文化,并適時適度強調思考對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學而不思則罔”的精髓。
步驟六:列舉中國《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以及管鮑之交的故事。
思政目標:引導啟發學生尋找中國文化中的“體察”文化,并對比中日異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同時,使其傳承中華文脈,弘揚中華美德、生成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3.3作業
牢記單詞,熟讀課文,背誦重點句子。完成學習通中的視頻觀看和翻譯句子的習題。繼續查閱體現“體察”文化的中日案例。
思政目標: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觀看視頻、以及翻譯帶有思政因素的例句,進一步加深對異文化理解,加強民族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
3.4考試和導師制指導
把此次課堂中的學生發表回答問題的具體狀況加入到平時考核中,再選取一定量具有思政元素的詞匯和例句,納入學習通習題庫,作為期末考試題。此外任課教師還要和學生的學業指導教師做好溝通,隨時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況、思想動態,學習習慣,保障《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課程思政在《基礎日語》中的有效實施,在微觀層面上,既幫助學生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有助于克服零起點學生在繁重的專業學習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人格,陶冶他們的情操。在宏觀層面上,不僅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能讓他們在異文化交流時,深入理解外來文化,減少文化沖突,堅持民族自信,擁有民族自豪感,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
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漫長、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一時,也不能用力過度,要做到恰到好處,適時而收。教師既要正確認知現代大學生心理、努力克服與大學生之間的認知鴻溝,消融與他們之間的理解偏頗,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外語思政水平。課程思政是教學的要求和任務,但它需要技巧和溫度,怎么把思政融入課堂,怎么讓學生感知到有溫度的思想教育,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共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