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亮 馬亞莉
(遼寧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6)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必經之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完成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升了高校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高校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但師資力量和課程體系引入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西文化和價值觀的交融與碰撞,給高校立德樹人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高校基層黨組織,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黨組織,如何在引領課程思政建設中探索新機制,從而全面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成為當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面臨的關鍵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2]。”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平臺上,師資力量和課程體系引入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顯現。合作辦學中的學生在國際化的教學環境中,感受著中外文化的碰撞,思想意識中難免會有對中外文化此消彼長的權衡認識,在大學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突顯其急迫性和重要性。單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力量無法把思政教育全方位的貫徹執行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只有強化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堅持頂層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發揮各類課程育人作用,才能有效實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創新工作方式,加強和改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黨建工作,加快培養一批優秀涉外辦學管理人才[3]。”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增強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是高校合作辦學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問題表現為:肯定專業與思政結合但缺乏科學體系設計;肯定思政元素進課堂但教學實施沒有貫穿全過程;肯定教師思政覺悟但課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肯定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成效但課程思政激勵機制不足;肯定課程思政建設組織實施積極性高但條件保障不健全等。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實施問題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這些原因是基層黨組織引領課程思政所面臨的挑戰,解決這些挑戰,課程思政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境,才能達到《教育規劃綱要》和《指導綱要》的雙重目標,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國際化人才。
在我國,黨領導高校是根本制度,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明確指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管理決策權由理事會,董事會,或聯合管理委員會掌握[4]。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基層黨組織面臨“全面領導”辦學方向的挑戰,既要保證合作辦學健康有活力地發展,也要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
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優質資源包括引進的國際化教師,教學內容以及先進的教學資源。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課程往往由中外教師合作教授。為保證合作辦學質量,中方教師往往擁有海外求學經歷或是工作經歷,能夠用外語上課。無論是中方教師,還是外籍教師,由于自身的生活經歷不同,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識形態,這給課程思政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需要基層黨組織在教師入職考核以及日常教學監管上嚴格把關以及正確引導。
合作辦學中的大學生同時接受者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能使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年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在鼓勵學生接受先進教育資源的同時保持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只從教學手段上探討課程思政是遠遠不夠的,思政元素與課程的恰當融合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這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引領作用,在學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產生困惑或是偏激的時候給予及時引導,并在頂層設計上考慮課程思政過程的可行性和效果。讓學生在接受國際先進教育的同時,時刻堅持“四個自信”,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融合到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健康地成長,有方向地茁壯。
解決合作辦學中課程思政實施的挑戰,需要基層黨組織建立科學完善的引領機制,積極思考黨建工作新模式,充分發揮各方的力量,構建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有中國特色的合作辦學管理模式和黨建工作機制。本文以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以下簡稱亞澳)在基層黨組織引領課程思政工作上的實踐為案例,歸納總結成功經驗,為其他兄弟院校的合作辦學項目提供工作方案。
亞澳合作辦學管理模式實行聯合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聯合管委會由9人組成,其中,中方人員5人,中方任主席。聯合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和決策學院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章程修訂、辦學經費預算與決算等重大問題。學院建院之初即成立黨組織,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黨組織的領導,黨總支書記通過法定程序進入聯合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到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同步設置、黨的工作同步展開的“三同步”。
牢牢把握“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個育人要素,強化統籌協調,創新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模式,在學院基層黨組織的指導下,發揮國際辦學專業課程的協同效應。專業課程目標實現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以及國情意識,了解相關專業領域的國際發展形式和國家戰略等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社會問題,培養學生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干力量。
語言課是每個合作辦學必不可少的課程,語言與思維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課程思政育人過程是正確的意識形態引導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從思維訓練入手,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實現語言課思政育人。亞澳在語言課中進行思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決定因素。學院開展教學研討,不僅針對專業教學方法探討,還要邀請思政課教師為專業教師提供思政教學培訓。一方面,確定專業知識本身的價值傾向,加強教師家國情懷培養;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學法的深度探討,巧妙運用案例法、討論法、比較法以及任務驅動法等,使專業教材和課程內容體現時代性,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時,中方教師有意識地影響外方教師在專業課授課內容和組織活動上融入中國元素,打造特色課程思政模塊。以課程模塊形式進行思政與專業的結合,實現知識、能力、思政三位一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舉措,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5]。合作辦學是建設高質量教育的重要保障,通過合作辦學加速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更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育實踐中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才能確保黨中央決策的英明部署得到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