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文
(湖南省湘潭市工業貿易中等專業學校 湖南湘潭 411100)
中等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密切,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最近,教育部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個戰略重點,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要求各級教育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切實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努力開創中等職業教新局面,爭取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協調發展。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能力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財政部全面推出了一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是一種國際化的商業語言,日益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用人單位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人員招聘的門檻也越來越高,要求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較強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擁有“雙證書”,這無形給中等職業技術會計專業的學生增加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有些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無奈改變專業或轉行選擇其他工作。為此,筆者就如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作如下分析。
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清晰,定位也不準確。沒有根據“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具有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熟悉國家經濟法律法規,系統掌握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初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一目標及社會需要來體現地域經濟和行業特點。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與用人單位要求的基礎、素質及動手能力的內容有一定的差距,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會計準則力求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會計法規的經常修訂和發布,導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會計專業教材建設遠遠滯后于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導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理論水平不高,不能滿足經濟建設對會計理論指導和會計實踐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會計準則經歷了多次變革,每次變革都帶來會計理論、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教學內容的改革,并由此推動會計學科的不斷向前發展;同時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接受過正規新會計準則學習的專業教師還不多。新準則不但內容多,還采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會計術語和概念,且難度大,對從事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該任務任重而道遠,要在短時間內全面理解掌握并傳授給學生,并非易事,這也無形中給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最前沿的會計核算方法帶來困難,同時給他們帶來就業的矛盾和壓力[2]。
很多學校仍采用“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單一,不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一般在校實踐包括畢業實習只有一至兩次機會,會計模擬實習往往只安排二周時間,而與社會聯系、參與實習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暑期進行,甚至沒有教師指導;在這些有限的實習中,要達到對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比較困難的,這樣培養出的中等職業學校會計人員只能從書本到賬本,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面窄,難以順利就業。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特色,結合會計準則的頒布和目前我國勞動人事用人制度的變化,準確定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面向中小型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日常會計核算,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會計師證書,有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較好的職業道德,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具有以下特點:去向明確,面向區域各行業的中小型企業;崗位群明確,一般的核算會計;具有會計專業的特點,增強就業競爭能力;符合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實際需要,有職業判斷能力和應具備的職業道德[3]。
“二加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學校四個學期,畢業實習二個學期。一是在校四個學期,主要培養方向: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和核算技能的操作;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開設職業道德課程。畢業實習二個學期,包括專業技能實習、職業道德培訓[4]。
解決就業問題首先要更新就業觀念,創業教育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的教育活動。在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實際上是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拓寬學生就業門路和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長遠大計,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功能的擴展。注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引導學生由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或先就業再創業[5]。
近幾年,創業成為校園談論的焦點。“什么樣的畢業生不怕失業?什么樣的學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是最好的回答。學校要高度重視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堅持在完善素質教育的體系中推進創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要在教育目標中增加“培養創業意識”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在學校培養“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的辦學思想指引下,提出培養具有“會計特質創業型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在教育方案中增加創業課程和創業實踐或實驗活動,提出“提供機會,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的工作方針,形成了以學分制為管理框架,以“模擬活動、實習、實踐”為補充的創業教育整體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創業教育理念,中等職業學校在教學方面進行革新,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創業學概論》《創業管理》《創新學》《成功心理學》等創業相關課程的情況下,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特點以及相關學生的個人潛質,還可以開設《創業財務管理》《公司理財學》《會計審計案例》《稅收籌劃》等實踐性強、對創業有很大幫助的課程,給學生灌輸創業理念、激發創業潛力。創業教育不僅促使學生養成創業意識、鍛煉創業心理品質、學習創業方法、增強創業生存能力,還結合會計專業特點,培養學生創業理財能力和風險意識。創業教育打破了學生以往只求“金飯碗”的傳統,不但增添了學生創業必須的“鈣質”,還點燃了學生的創業欲望,使他們就業有了雙“保險”。
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創業實踐活動是創業教育的特定課程模式,也是培養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具體途徑[6]。
創業實踐是創業理念實施的一種模擬,她是創業的“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在一種接近實際的氛圍中鍛煉成才。中等職業學校針對會計專業設立“模擬財務公司”等一系列精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就是一種較好的創業實踐。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從學校“創業指導中心”領取表格,擬定公司章程和企業發展規劃書,獲取“XX會計師事務所”驗資報告后,到“模擬工商局”注冊,再到“XX財務公司”進行財務咨詢,從“XX銀行”獲得貸款,然后經過“XX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通過“XX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或投資,還可以去“模擬法庭”咨詢法律事務,參加“財富論壇”交流創業心得。中等職業學校評定若干強模擬公司,帶動、激發會計專業學生創辦公司、自主擇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這些活動成為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學子創業的“實驗室”。模擬公司把“學”與“用”融為一體。
通過以上四方面措施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