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煜
(諸暨市牌頭鎮中心小學 浙江紹興 3118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勞動教育不斷發展,中小學勞動課程、勞動評價間歇性發展。在農村地區,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二元對立的勞動觀念以及應試觀念的影響,勞動教育逐步弱化,勞動評價也基本消失,導致很多農村小學基本沒有系統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個別學校有勞動教育的評價,但基本上采用簡單的等級評價,標準模糊,評價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習近平的講話,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注入了磅礴動力。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將“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作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了出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指出加強勞動教育評價。要走出當前勞動教育評價面臨的現實困境,就要從農村地區實際情況出發,明晰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勞動教育,以及農村小學如何突破時空限制,更好地協同家庭、社會的力量,實施深層次的勞動教育,而構建促進農村小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意義[1][2][3]。
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需圍繞“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而這有賴于學校的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有賴于老師們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勞動教育實施方式。評價恰恰是對接勞動教育實施方式與學校、老師、學生的重要橋梁。“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指出的。首先,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參與勞動中的具體情況;其次,評價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參與勞動教育中的長處與不足,使學生有關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再次,評價能為教師進一步改善勞動教育實施方式指引方向,更好地進行勞動教育教師專業化過程。探索如何以評價系統構建牽引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完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健全個性化評價需求,是促使目前農村地區勞動教育真正落地急需解決的難題。
評價承擔著勞動教育目標解讀落地和教師具體實施方向把控的樞紐作用,解決勞動教育落地中的目標導向問題是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定位。從勞動教育的推進來看,頂層架構不完善、評價方式不確定、評價指標不夠細化是困擾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的主要瓶頸。
以我校為例,在近期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中,我們試圖探索解決以下三類問題:制定并實施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完善頂層架構;從評價內容、主體、形式三個方面來確立評價方式;微觀評價三個模塊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班集體和個人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從而讓評價指標細化。基于上述三類問題,我們設計了校本評價體系支架,以促使勞動教育在學校落地生根,發揮實踐育人的最大價值。
1.學校勞動教育評價的頂層架構
我校勞動教育評價頂層架構以“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教育方針為指導,以“讓每一個生命活力飛揚”為評價目標,制定并實施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宏觀評價體系以24節氣章為載體進行爭章活動。微觀評價體系以三大模塊為主體,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勞動精神教育為主的基礎模塊,“農科院大課堂”校本課程以及同文少年宮綜合實踐類課程為主的特色模塊,勞動實踐類項目化學習為主的進階模塊。
2.校本化勞動教育評價方式的確定
學校把校本課程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構建“366”模式來評價學生的表現。一是評價內容階段化,包括綜合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三個層面。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自我評價、生生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校外輔導員評價、社區評價六個主體。三是評價形式多樣化,包括語言激勵評價、展示式評價、分享交流評價、競賽式評價、體驗評價、形成性評價六個方面。
3.校本化勞動教育評價指標的細化
(1)二十四節氣爭章宏觀評價
面向學生個體的綜合性評價。期中和期末階段,由教師、家長、同學依據微觀評價體系三大模塊中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量表以及平時勞動表現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以定性評價為基礎,以定量評價為補充,達標的學生可獲得節氣章。學生可憑節氣章競聘“農科院”相應崗位,如“農科院小院士”“農科院三部四社負責人”“農科院正副小院長”。
面向班集體的個性化評價。學校開發了“小白話農科”公眾號和視頻號,通過這兩個平臺展示班級集體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對每個班級參與勞動的次數、勞動態度、勞動效果做到可記錄、可追溯、可視化。
(2)三大模塊為主體的微觀評價
第一為基礎模塊。包括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勞動精神教育兩個方面。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立“探索與發現”“勞動與體驗”“服務與實踐”三個板塊,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如何參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學習技能,經歷勞動鍛煉。學校采用自評、組評、師評的方式,從勞動認知、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成果這五個維度出發制定評價量表或現場點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勞動精神教育主題模塊主要表現在學生聽勞模講座、參加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寫勞動主題文章等方面,在活動中培育勞動價值觀。這些活動的評價主要采用同學間的分享交流評價[4]。
第二為特色模塊。主指“農科院大課堂”校本課程和同文少年宮綜合實踐類課程。學校開發了《七彩開心農場》《農科小院士開門七件事》課程群以及同文少年宮綜合實踐類拓展課程,采用過程性量表的方式評價該類課程。以《農科小院士開門七件事》課程群為例,采用“6733”模式實施勞動評價。“6”即一到六年級,每個年段要求達到不同的勞動教育目標;“7”即每個年段需完成七件事,一件事一張評價量表;第一個“3”即每個年級的活動課程評價主要依據勞動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維評價;第二個“3”即同時進行自評、組評、師評“三級”評價。
第三為進階模塊。主要以勞動實踐類項目化學習為主。為全面評測學生勞動素養發展情況,學校為學生制定真實情境中的勞動任務。主要依托于學校農科院,學生組成探究小組,在真實的情境下開展勞動實踐項目。主要采用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記錄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表現、成果及心得體會等情況,如以檔案袋形式收集過程性文本資料、填寫項目評價表、進行項目出項展示。
依據過程性評價數據匯總結果,分年段抽取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核心素養診斷,診斷過程針對核心素養的六個維度,采用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實際操作法等進行定量和定性結合判斷。將診斷結果與數據進行比對,根據比對結果對學校勞動教育體系和評價體系進行調整[5]。
勞動教育評價實施的關鍵之一是收集學生評價相關信息,這是后期全面分析數據信息做出準確評價的前提。借助于計算機技術,開發評價工具達到信息和數據收集的目的,計算機技術的優越性會很大程度上規避觀察法無法大面積鋪開的缺陷。
形成“為每一個兒童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理念,在學校濃厚的課程發展文化的熏染下,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需求、尊重每一個群體的個性需求,讓“為每一個兒童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老師的心中。與此同時,鼓勵老師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制定評價標準,讓每一個老師有自己的勞動教育課程,促進老師成長[6]。
通過搭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支架,讓教師們在勞動教育評價過程中更為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我校依托評價體系,勞動教育落地初見成效。教師層面,校本化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加速推進了執教理念的轉變,驅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情況而不單單只停留在結果性的評價。開發的校本課程《農科小院士開門七件事》獲浙江省第八屆義務教育精品課程。論文《邂逅農科院,親近泥土香》獲長三角地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論文二等獎,《農場里的學科藝術》獲省藝術論文一等獎。案例《構建校本化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被省教育廳選送教育部。學生層面,校本化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有效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校本課程的動能,推動學生主動融于生活的興趣。疫情防控期間,由孩子們完成的“中國疫苗虛擬博物館線上項目”入選浙江省“抗疫情”項目,孩子們憑借勞動技能自創的《自種鮮花送恩師》作品被新華社報道和相關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