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朋
(湖北省麻城市職業技術教育集團 湖北黃岡 4383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專與高職職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然而,目前中職與高職基本上是各自為政,在學前教育專業的中高職銜接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實踐教學上銜接不緊。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管理工作的幼兒教師。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行政工作、研究工作的教師,以及其他有關機構的教學、研究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這些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將由高等院校完成。為了培養高素質幼兒教師,提高保教質量,學前教育專業中高職銜接尤為重要。在中職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要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技能考核機制。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并努力實現向高職層次的轉變。結合中職層次的現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更適合培養幼兒園的保教人員。我們學前教育專業通過技能高考、3+2等方式,實現從中職到高職的轉變,與高職學校試行對接。因此,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創建科學的課程結構,改善教學的方式方法,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適當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培養出優秀的實踐型幼兒園教師和高等院校所需要的合格畢業生[1]。
課程設置是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此,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既要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創建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實踐,同時為了加強學前教育學生的培養,還必須從課程體系建設、崗位核心能力訓練、教育實踐體系等方面進行教學實踐探索。
1.課程體系設計周密,夯實基礎突出技能
具體做法是夯實語、數、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公共課的基礎,重點加強普通話、教師禮儀、教師口語、書法的教學和訓練,強化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及五大領域教法等專業核心課程。增加樂理、唱歌、鋼琴、舞蹈、繪畫、圖案、手工制作、幼兒體操等專業技能課程的授課量,每學期定期舉行“五個一”的專業基本功競賽活動。構建特色鮮明的學前教育全科教學課程體系,及時更新課程內容,開發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1)實施全科教學,突出綜合素質培養
建立以“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綜合實踐課和活動課程”為主干的課程結構,推進“全科化、綜合化、模塊化”精品課程體系建設。形成以“綜合”課程支撐學生知識架構的“面”;以專業理論課和技能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力結構的“精”;以“全面提高,特長突出”引導學生的“趣”;以研究和探究性課程努力提升學生的“智”;以實訓和操作課程強化學生的“能”。
(2)開設綜合課程,突破課程建設瓶頸
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整合為自然科學基礎,將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等整合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以“學科領域—科目—單元”為框架建設課程體系,以學習領域為參照完善課程結構,以“模塊”研制開發為特點推進課程創新,以實訓中心為平臺開發實踐性課程,以實踐基地為基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3)引入實訓概念,突破實踐教學瓶頸
建立與完善“基本功訓練→專業實訓→教育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感知教學→理解教學→技能統合→形成能力→提升素質”的實訓機制,“見習→模擬實習→責任實習”的實習體制。
2.崗位核心逐步達標,循序漸進提升技能
未來培養實用型人才,中職學校應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中心,重構專業課程。在堅持加強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專業技能課的學習,從幼兒園實踐技能要求和標準入手,制訂貼近實際的技能內容和標準,并在學校培養過程中,分階段合理地進行達標考核。使學生獲得最新、最實用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高職院校對人才的需求。
將崗位核心能力分為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三部分。每一項能力每學期都制定了達標考核標準。基本能力包括信息技術;專業能力包括口語、書法、繪畫、幼兒手工、唱歌、舞蹈、鋼琴、體育;綜合能力包括幼兒園活動設計與組織。
3.教育實踐形成網絡,保教結合強化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整體實力,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建立較為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和實踐基地網絡。在本地區遴選幾所優質的幼兒園,成為穩固的教育見習實習基地,確保第2+5學期學生的保教見習和綜合實習能順利完成,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實習實訓系統[2]。
保教見習: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每學期組織學生到見習基地進行見習活動,使學生了解各級各類幼兒園的一日常規的基本情況,鞏固專業思想,促進理論學習。
課程實習:是指在課程教學中與其配套的技能訓練。學科教師可根據本學科實際,在進行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安排時間進行操作訓練,如教學技能的訓練,教學能力的訓練,保育能力的訓練等。
綜合實習:組織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的綜合性實習,其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專業理論課程,鍛煉運用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幼兒教育和管理等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強化專業技能,提高專業素養。
現代幼兒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還應具備較全面的保教知識和音樂、舞蹈、美術以及組織幼兒活動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能。通過對專業技能課的學習,學生能獲得必要的彈、唱、跳、說、畫的技能,這樣既有利于今后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繼續深造,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制定《學前教育專業中高銜接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對照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全面而嚴格的考核,讓學生形成自覺進行職業技能提升的驅動機制。
從社會發展對幼兒教師的新要求出發,結合教育技能自身的性質特點,把專業技能分為信息技術、視唱練耳、琴法、聲樂、舞蹈、繪畫、手工、書法、普通話、體育、教育實踐等十一項進行考核,每學期都有達標要求。這幾個方面的專業技能突出了幼教特色。
1.專業性
以上幾種技能是幼兒園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必備的技能,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繼續深造必備的技能,符合學前教育教師的教育工作特點,也能體現專業性。
2.系統性
通過幾個方面的整合,才能發揮教育技能的整體功能,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職業技能。通過逐級訓練和系統考核,實現學生專業技能的系統學習,既能基本達標,又能不斷發展和提高。
3.可行性
專業技能的學習需要在具體的訓練和考核上下功夫。每項技能都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學生學習掌握。
技能需要反復訓練才能獲得,考核只是手段,訓練提高才是目的,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加注重訓練的過程。
1.組建一支技能培訓隊伍
由各專業技能骨干組成一支技能培訓隊伍,著重研究制定各項技能的達標水準和考核方式。標準的制定使學生有明確的訓練目標,教師有訓練的標準。
2.單項技能與綜合技能有序進行
從單項技能入手進行訓練,可以通過技能達標和技能比賽督促學生訓練提高。如:學校技能比賽,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由單項技能賽(唱歌、講故事)到三項技能賽(跳舞、繪畫、彈唱),再到五項全能賽(彈、唱、跳、說、畫),循序漸進,逐年提高,使學生有效形成整體的教育能力。
3.專業技能訓練與相關課程相互配合
學校設置的各類必修課既各司其職,又要協同配合。其中,專業技能課程是技能訓練的基礎,一方面,強調各科教學必須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每學期的訓練重點和要求,加強課內指導,另一方面,注重與課外活動和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統籌安排,保證訓練的高效率[3]。
1.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學生的素質是有差異的,因此技能考核不應該強求一致,適當地給學生提供選擇發展的余地,技能過關時間也可靈活掌握。根據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點,可以把技能考核分為必考和選考兩類,必考技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選考技能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項目進行考核。學生從入學起,就要明確每學期每門專業技能的達標標準,每學期進行期中期末兩次考核,可以有補考機會。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不合格者,限期達標,否則,推遲畢業。
2.系統性與多樣性相結合
為保證考核的落實,每學期期末,統一組織技能測試,即先由任課教師逐一測試,然后通過專業評估小組分類抽測考評。在考核形式和方法選擇上作整體部署,基本遵循按年級、分階段、分類別層層考核,循序漸進,這樣既可以檢查老師平時的教學水平,又可以督促學生的訓練過程。
實踐證明,以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與考核為突破口,實施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極大地推進了學前教育專業教育質量的提升,對進一步實現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對接、專業課程的對接,專業課程教學的對接,構建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獨創價值。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要求的不斷提高,還需要我們以求實的態度不斷地實踐、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