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商學院法學院 文揚
“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化時代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個特征標簽,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或者生產發展當中,甚至是在教學教育領域里都滲透了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印跡。“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人才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盵1]特別是針對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高校教育和宗旨是培養面向社會的高等人才,在高校教育中更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手段、信息化創新體制、信息化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等重要問題。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大量充分且適當的資源與整合,不僅要將知識和能力傳授給學生,更要有效地將知識使得學生充分吸收,成為自己的儲備與能力,而信息技術的手段正是促進這一過程的工具和手段。
1.信息化教學的硬件需求
信息化教學需要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在如今“互聯網+”,甚至是通訊“5G”技術的運用,都是信息技術支持的不斷創新。在高校教育中要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當然首先離不開的就是基礎信息技術的硬件設備。沒有基礎的硬件設備就開啟不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軟件,更談不上信息化教學。目前主要的硬件支持,如計算機、移動學習終端平臺、無線網絡、智慧平臺教室等等。
2.信息化教學的軟件需求
真正使得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功能實現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建立在信息技術支持硬件之上,通過開發者對軟件的功能開發,使得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可能。不同的信息化教學軟件有不同的功能,教師可選擇與自己授課最相適應的軟件來搭配和輔助課堂。目前市面上常見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慕課、釘釘等等。
3.信息化理念的需求
信息化教學的硬件與軟件在性質上都是課堂教學的工具。而教學工具要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師,因此要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功能,更需要教師擁有能充分將信息化教學工具運用在課堂教學當中的能力,即信息化教學的理念。若教師不會使用或者使用不恰當、沒有與自己的授課融合,那信息化教學的使用僅是虛有其表,沒有真正落實到教學的“有效性”層面。所以提高教師,包括學生自身的信息化理念是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的前提。
在傳統的課堂,教師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會明確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抓住當今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在課堂中適當使用移動通訊設備進行信息化教學,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2]正如《中國青年報》報道過,讓手機變成“抬頭利器”。這種方法不僅抓住了學生的目光,將學生引向教師與教學,更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教學也能即時得到反饋,教師能適時調節上課節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課堂結束后,教師通過信息收集的數據能夠分析出該次課程的狀況,包括學生的到課率、互動情況等等,節省了教師管理課堂的時間,也能夠留下教學的運行軌跡。不僅如此,信息化教學更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將傳統的純灌輸知識的方法搭載上信息技術的手段,強化了師生互動交流,提高課堂的整體氛圍。
不同專業在教學模式和方法各有其側重點,法學作為一門實踐型的社會科學,在法學教育當中有其自身的特點:
1.案例分析的探討性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教育當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帶動學生一起對案例進行研討,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案例的分析精細度,而且能提升學生對法律規范的運用熟練度和理解程度。在法學課堂當中,案例分析需要學生的即時互動,了解學生的分析思路,“對癥下藥”,糾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邏輯出現的偏差。
2.模擬法庭的互動性
模擬法庭是法學教育甚至是在實務工作中為提升實戰能力而舉辦的活動。模擬法庭的對抗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法律運用潛力,所以在法學教育當中有的院校專門為此開設模擬法庭課程。而要舉辦一次模擬法庭比賽,需要事前將大量案情、證據材料和相關法律法規給予學生分析,課后還需要學生能夠提交如起訴狀、答辯狀等法律材料,這就需要在法學教育當中加入強大的互動功能。
3.法律檢索的操作性
法學課堂當中除了教授知識性的能力外,對學生技能性的能力也需要培養,法學教育里重要的技能就是法律檢索,對于復雜或者不熟悉的領域,能否在較短時間內檢索出最全面的材料,這是法律人實操中的關鍵技能。
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技術手段,可以有效促進法學課堂當中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案例分析當中,教師可通過信息化技術軟件即時得到學生的反饋,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移動端設備與教師的信息系統進行互動,教師當場得到學生反饋的結果后,可調整授課思路,引導學生厘清分析案例的邏輯。在模擬法庭活動中,教師可課前預先將案卷材料、證據材料、相關法律法規及要求通過信息化軟件共享發送給學生,學生在移動端收到材料后可著手分析準備與討論。學生課后可將形成的材料文件通過軟件發送到教師端,從而形成交互式的學習方式。除此之外,法學院學生常需要做的法律檢索報告以及閱讀參考文獻,甚至是通知等等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予以上傳下達,將法學課堂不僅僅局限于在教室內,極大延伸了法學教育的范圍。
既然信息化教學手段對法學教育有諸多優勢,那是否意味著脫離傳統課堂教學,轉而到全面線上教學更有效?在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的“停課不停學”中,大部分學校都采取了全面線上教學的方式,以廣州商學院法學院為例,調研團隊在對網絡教學效果進行調查后發現,48.43%的學生認為用網絡平臺學習的效果比線下差,主要理由有降低學習的自主性、沒有教師面對面進行監督管理,學生不自主學習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學習成果不達標;網絡授課沒有課堂氣氛,難以與教師進行交流,學習熱情不高等等。[3]本文所指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其定位在于輔助課堂教學,增強線上教學效果,達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純粹依靠線上平臺教學。教師在講臺上與學生共同使用信息化方式,更快捷地達成教學的目標,增加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但根本還是扎根在面授型的課堂教學之上,信息化教學僅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工具。
混合式教學主要是指傳統線下的課堂學習和線上學習的融合,在網絡環境下,借助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工具,開展線下的延伸學習。是基于信息化網絡技術手段,將課程發展成為融合文字、任務、互動、實驗等資源的系統化。
對于法學專業而言,法學專業除了要開基礎公共課以外,其專業課程也極其龐雜,還需要運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加之法學專業課的課時量一再壓縮,許多知識點已經在課堂當中覆蓋不到,并且傳統線下課堂需要面對面教授,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室、多媒體、時間等多項成本,學生光依靠傳統線下課堂的講授已滿足不了培養方案的目標,這就需要在課后運用線上的方式加以輔助學習,例如在課后通過手機發送習題或者案例,使得教師能夠對課上講授內容得到反饋;或者通過慕課(MOOC)、制作視頻音頻等方式對課堂內容之外未講授到的內容加以補充。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手段,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習的效率,降低教學的成本。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輔助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的信息化軟件,另一類是為線上學習模式所開發的信息化軟件。而且市面上的信息化教學軟件多樣,教學中可根據喜好和功能偏向進行選擇。課堂教學輔助類的軟件包括雨課堂、微助教、課堂派等等。本文以“雨課堂”教學軟件為例簡單介紹:“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學解決方案,是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快捷免費的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平臺。“雨課堂”的最大特點在于,只要有手機和微信即可使用,教師在課件中微信掃碼登錄,學生通過屏幕的二維碼微信掃碼登錄,師生即可進入智慧課堂教學之中,操作簡便易行,對于年長的教師們也可以輕松掌握操作方法。除外之外,“雨課堂”還具有掃碼簽到考勤、當堂習題反饋、彈幕實時互動、隨機點名互動、課件與移動端實時同步、文件資料發送等等功能?!坝暾n堂”的優點在于操作簡便,課堂互動性增強,并且教師課件可以單張圖片形式同步到學生手機,不僅解決了學生上課坐太遠看不到課件的問題,也極大保護了教師課件的知識產權問題。其不足在于需要網絡的支持,也需要手機微信的支持,若教室網絡中斷即無法使用。
線上學習類的軟件包括微信小程序、超星平臺、釘釘、騰訊會議、慕課平臺等等。不同的信息化教學軟件有不同的功能側重,例如釘釘、騰訊會議等注重線上的直播教學,超星平臺、慕課等側重線上的視頻教學,微信小程序、超星等可以實現線上的習題和案例分析。學生可通過手機、平臺電腦等等隨時隨地通過信息化軟件學習,實現“躺著就能學、躺著就能做題”的便捷路徑。
信息化教學手段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未來的高校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一定會不斷革新,勢必成為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為高校教學改革帶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