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研究所 鄭鋌
組合這個概念較常見于組合數學,而組合數學又稱離散數學,它是用于處理離散對象的工具,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進行職業規劃、組織管理、產品分析時常常要借用組合數學這種基礎的研究方法。
使用組合框架討論它與少數民族鄉村振興的關系,僅僅只是了解基本釋義恐怕是不夠的,還應在具體實踐中來討論它的應用,運用組合的核心是分析清楚問題中哪些是主體、哪些是影響元素,這些元素即研究的離散對象。一般認為,管理對象是主體,管理方法是影響元素。因此,具體到鄉村振興來看,可以認為少數民族鄉村是主體,對鄉村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即元素。
在現實生活中,組合是一種通常用來研究處理元素和主體之間聯系的數學方法,或者可以這樣通俗地理解,將影響鄉村發展的因素經過人為加工后形成的各項決策、舉措以及經驗、成就,經過科學加工后應用到鄉村振興的管理中心,來考慮這些因素與鄉村實情的契合度,以求達成解決目前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方法。在組合的視野下,鄉村振興變得更加框架化,影響發展的因素和少數民族鄉村形成了共生關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簡稱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同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出爐,這是繼一號文件之后,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份重要文件。《規劃》確立了鄉村發展總目標: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提出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大項22小項戰略指標,并作出了到21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的遠景謀劃,最終達到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
2018年3月,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在全面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緊緊圍繞“新(落實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特(體現福建特色)、實(圍繞高質量發展求實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地位、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等7大原則,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精準脫貧等六大任務,涵蓋面廣、內容豐富、政策舉措多而實,是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部署[2]。
青水畬族鄉是福建省十九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位于閩西偏東,距永安市區45公里,離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處于群山環抱中,平均海拔730米。現轄21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60.7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行政村9個,畬族人口6700多人,約占總人口的35%。
興產業、穩增長的“產業青水”。擁有耕地面積2.35萬畝,林地面積2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3%,林木蓄積量102萬立方米,已探明有石墨、硅灰石、煤炭、鐵砂、石英石等10多種礦產,已開發水電站17個。形成了煙葉、蔬菜、玉米、茶葉四個萬畝基地,創建了青水畬寨農產品交易市場銷售平臺,以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帶動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美鄉村、筑屏障的“生態宜居青水”。青水畬族鄉區位環境得天獨厚,素有“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美譽,地形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特點。鄉政府同步推動綜合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了“小青瓦、白灰墻、坡屋面、翹屋脊”的畬族傳統建筑風格,滄海村、青水村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惠民生、補短板的“民生青水”。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摘帽,92戶、211名貧困戶全部脫貧。農村金融產品“福田貸”實現全覆蓋,完成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核實、變更,教育正向激勵力度加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重保護,促傳承的“文化青水”。青水畬族鄉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腔戲”“大腔傀儡戲”“打黑獅”,鄉政府對現存的260座古建筑,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永寧橋古戲臺、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化龍橋、安仁橋、福臨堡,以及距今1120多年歷史的開閩王王審知之母徐氏夫人墓、王審知駐軍舊址羅兜祠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搜集整理畬族的建筑、語言、服飾、餐飲、習俗、山歌、舞蹈、戲曲、中草藥、民間藝術(剪紙、刺繡、竹編)、民間故事等資料,編纂成《青水故事》[3]。
青水畬族村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位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青水村擁有扎實的產業根基、優美的宜居環境、獨特的村容景致、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林下產業和旅游產業為主導產業。依托青水畬寨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發展高山生態種植業和養殖業。2017年成立的青水友邦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擁有2個“日齡雞”生產基地。村內現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永寧橋古戲臺、傳統古建筑——鐘氏五代宗祠、青水源頭——清水池等自然人文景觀,畬族傳統的打腰鼓、竹竿舞、打黑獅、大腔戲、大腔傀儡戲等活動具有較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保護價值。每年舉辦青水“三月三”畬族文化節,以“烏米飯”祭祀、畬族美食及手工藝展示、畬族文化匯演等富有畬族特色的活動吸引了眾多省內外游客[4]。
滄海畬族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平均海拔700米,是青水畬族鄉九個少數民族村之一,位于永安市東南部,距永安市城區43公里,青水集鎮1公里。相比集鎮中心的青水村,滄海畬族村擁有鮮明的特點,因其歷史悠久,民俗文化更為集中,早期的山歌文化、飲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較好。并保存有化龍橋、龍歸祠、畬族古建筑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建筑,以及東發堂、龍昌坊、龍長坊、龍德堂四座墻壁上留有重點革命歷史遺址“紅軍標語”的古民居。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黑獅為滄海村特色文化項目[5]。滄海畬族村因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同年,滄海畬族建筑群被福建省政府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全國首批50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第一批實施名單,同年被確定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汀海畬族村位于青水畬族鄉南端與大田潑水交界,海拔850米,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桃源連接口8公里。汀海村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申報村,村內同樣擁有較集中的畬族古民居群。
與青水畬族鄉其他村落不同的是,汀海村農業產業并不十分突出,相比之下,它擁有青水畬族鄉特色的經濟優勢產業——閩王餅加工業。據統計,汀海村閩王餅業已形成遍布10多個省份,擁有50多家制餅廠的餅加工業,共有135戶、400多人從事餅加工業。
在組合框架視野下,通常認為影響少數民族鄉村振興的元素并不是唯一的,通常有多個元素在起作用。在一些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少數民族鄉村,這些元素可能同時影響著它的發展進程,甚至出現一些元素互相疊加的正向加權,或者相互矛盾的消極消長,因此,在利用組合框架看待少數民族鄉村振興時,應一一列舉各種元素,不論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再結合鄉村的實際情況,討論哪些元素適合“放入”這個鄉村,能與之搭配的還能有哪些元素,并盡量排除無用的、有消極作用的元素,之后從剩余的元素中制定鄉村的發展規劃。
從調查情況來看,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具有潛力、人文底蘊深厚是青水畬族鄉的總體優勢,既享有來自自然的“地利”,又得益于歷史沉淀的“人和”。在中央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天時”下,青水畬族鄉緊緊抓住這一大好機遇,鄉黨委、政府堅持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和帶領青水畬族鄉廣大干部群眾,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轉變作風,推進鄉村振興,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發展、新突破。
筆者將青水畬族鄉基本情況與鄉村振興的總目標進行對照,應該說,少數民族鄉村振興并非是新話題,青水畬族鄉長期以來以“特色村寨”“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發展、民生福祉保障、社會事業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其自身具備的積極元素早已成熟,滿足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具體到三個畬族村,首先應當明確,少數民族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實施過程中,應考慮到鄉村各自的特殊性。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條件,基礎、發展水平都不盡相同,各個鄉村走向振興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應該是當地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個畬族村都有自己的明顯優勢,譬如青水村區位優勢明顯,汀海村擁有優勢經濟產業,滄海村人文底蘊深厚。在套用組合框架時,要考慮每一個少數民族鄉村應如何構造積極元素,來達成振興的目的。這樣來看,三個畬族村的積極元素就很明了:青水村應當走集鎮化、中心化發展路子,將其建設成為青水畬族鄉政治、經濟、文化、郵電、交通醫療等的中心;汀海村興旺的閩王餅加工業通過政府主觀引導,能夠成為全鄉群眾共同參與、共同致富的龍頭產業;滄海村深厚的文化積淀,決定了它較強的文化傳承實力和旅游開發潛力。筆者認為,青水、汀海、滄海等三個畬族村共存農業發展的“大同”,又留有特色發展模式的“小異”,政府決策和資源投入上應當精益求精、揚長避短,更加具體、深入到每個村的層面,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投入,而是要充分發揮各自積極元素的優勢,以龍頭產業的興旺帶動產業振興。
盡管具備了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但我們還應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朝振興便一勞永逸的短期行為,青水畬族鄉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產品品牌效益不明顯;旅游產業發展剛起步,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特別是農民參與旅游的主體意識不強;受城鎮化大趨勢影響,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新型產業、社會資本注入乏力……這些短板可能長期存在,是對鄉村振興造成消極影響的消極元素。
要實行組合框架分析行為的必要條件是基礎元素的穩定,因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統籌鄉村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加大項目建設、污染防治、民生保障等這些基礎的積極元素依然必須長期堅持、久久為功。只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些基礎積極元素得到滿足,統籌優勢最大化的鄉村振興才能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