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凱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輔導員平時的工作都是跟學生接觸,跟學生打交道,除了本來的知識積累之外,個人內涵提升全靠自己學習,缺乏專業的知識提升和媒介作用。互聯網時代,全民上網,網絡上面有很多學習資源,但是思想難以把握,信息難辨真假。近年來,“學習強國”成為輔導員學習、提升自我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學習強國”里面內容較廣、覆蓋面較多,輔導員容易忽略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因此,系統、專業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讓它成為促進內涵建設的優秀介質。
雖然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領,但是由于日常學生工作太多,沒有多余時間提升個人,忽略內涵建設的意義。輔導員是連接學校院系、學工部、團委、后勤、公寓、財務、圖書館等部門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不管哪個部門有工作有通知都是對接輔導員,不管學生有什么問題、意見也都是找輔導員。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輔導員在開展工作中事無巨細、各方各面都得顧全。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有學生找,隨時準備著要開展工作,因此他們個人系統學習時間較少,內涵建設有待提高。
輔導員工作需要對接的部門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但是獲得培訓提升的機會卻很少,個人規劃和學校指導較少,缺少內涵建設途徑。學校或者所在部門能夠統一方案,制定培訓計劃,開展相關活動,讓輔導員在學習和活動中提升自身內涵。輔導員自身接受培訓外,他們開展對學生的培訓、活動等指導,在活動指導中也可以提高自身內涵。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形成了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家和儒家文化為主體,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寶貴的道德倫理和教育價值,是學校德育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是學校立德樹人目標的最終實現。
優秀傳統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孝、悌、忠、恕、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和“禮”。“仁”是指仁者、仁愛之心,“禮”的其中一方面指父兄、君臣之禮。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認為教育不分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資格;同時他主張“因材施教”,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教育學生。還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育學生不斷學習、不要感到厭煩,提倡老師有耐心、不要感到疲倦。高校輔導員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直接傳播者,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堅定“仁”“禮”理念,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影響學生,樹立榜樣,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擁有追求卓越和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工藝水平,追求作品的完美無瑕和不可超越。教育工作不可“隨遇而安”,教育工作者不可“馬馬虎虎”。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輔導員應堅持用“工匠精神”開展教育工作,堅持信念和信仰,將自己的學生視為“作品”,傾注心血,不斷鉆研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水平,打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隊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誠信友善、和諧互助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結合現代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則,把國家、社會、公民層次的核心價值理念融會貫通,形成了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的24個字。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獨到的教育價值,對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是道德的凝聚和實踐,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的基礎和依托。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傳播者,在開展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工程中,直接跟學生接觸,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需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理想信念,擁護黨的領導,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各高校在輔導員招聘要求中明確提出必須是黨員身份,黨員同志具備較高的理想信念,但是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還需要不斷灌輸思想,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用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如弘揚學習古代思想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把思想教育、道德引領、身正為范等作為自己工作開展的理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到學生教育工作中。
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我們把健康信托給醫學家,那么我們就要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托給教育者,把子女的靈魂、同時也把我們的祖國的未來信托給他們”。輔導員作為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直接教育者、學生的思想引路人,不僅要擁有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還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魅力,是學生學習的道德模范,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者。
由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推廣力度不夠,加上輔導員自身的專業限制,文學和歷史專業畢業的輔導員比例不大,因此輔導員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容易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教育思想陳舊落后,容易成為“井底之蛙”。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輔導員更好的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果。比如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渴望。在組織學生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案例,可以提高活動舉辦質量。在與學生談心談話過程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可以增加談話效果。在處理學生矛盾問題時,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典故,可以增加說服力。在鼓勵學生學習技術提升能力時,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名人軼事,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輔導員可以借助儒家“仁愛”思想更好的關心學生,借助道家“無為而治”思想指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促進班級管理。
大學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中明確要求,輔導員具有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責任,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內涵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多方面促進輔導員自身內涵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對輔導員自身內涵的促進,通過在高校校園中開展相關活動、學習,讓輔導員參與其中,積累相關經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促進自身內涵提升。
對輔導員開展系統培訓,對課本、教材、地方中有關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深挖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使得傳統文化中具有教育價值的傳統美德和中心思想、核心精神成為系統化和專題化的資源。同時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教育理念、人物故事、典故案例的凝練,使其和現代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相結合,整理編輯成興趣拓展讀物,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理想信念,完善品格,提升精神內涵。值得注意的是,興趣讀本應該要聯系現代工作學習和生活實際,不僅要傳承傳統文化優點也要有現代教育的創新,可以加入栩栩如生的動漫圖片和現代學習楷模故事,拉近現實距離,增加輔導員閱讀學習的興趣。
成立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輔導員參與其中管理和活動指導,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可以從實際工作中接觸到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積累傳統文化知識,促進自身內涵建設。相關傳統文化學生社團可以是書法社、茶藝社、棋藝社、詩詞協會、篆刻協會、漢文化推廣協會等等,輔導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輔導員在指導學生社團活動運營和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指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意義非凡的相關活動,加強傳統文化知識在社團活動中的滲透,提高輔導員傳統文化知識內涵。
目前高校內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宣傳氛圍不夠濃厚,老師和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相關內容也不夠多,系列的傳統文化活動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增加輔導員接觸面,促進輔導員自身內涵。系列活動可以打造成品牌,提高活動效果和影響力。輔導員利用個人專業特長,結合傳統文化精髓、傳統節假日、文化氛圍營造、文化知識推廣、文化技能提升等舉辦系列活動,如詩詞鑒賞大會、繪畫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漢文化展示、專家講堂、傳統文化電影鑒賞等,提升活動的專業性和趣味性,輔導員在活動指導和開展過程中春風化雨般滋潤自我的心田,促進自身內涵建設。此外,輔導員還可以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暑期三下鄉,實地走訪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提升輔導員科研能力。
輔導員自身內涵提升包括授課能力、講課水平的提升。開展學生干部系列培訓既對學生干部能力提升有重要效果,對輔導員的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學生干部系列培訓可以包括文檔處理能力、寫作總結能力、日常辦公軟件的使用、辦公室工作注意事項、人際交往溝通技巧、組織協調團結合作能力等,而這些恰恰也是輔導員工作開展要求應該具備的能力。輔導員在組織學生干部培訓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相關能力,還可以提高講課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自身內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