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彬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茅麓小學 江蘇·常州 213299)
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的調查結果分析明確指出:認真誦讀古詩文對于提高孩子的語文綜合閱讀表達能力來說具有很大的好處。
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既是課堂中又是課堂外,要不斷延伸學習。大量朗讀古代經典的古詩文,能使學生逐漸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修養。
把背誦古代的詩文經典當成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容易激發同齡孩子的課外學習活動興趣。例如可以積極開展“古文誦讀”主題活動,全班同學通過對口誦詩、競賽等各種課外活動,激發了大家的課外學習興趣。
只有不斷的誦讀我們才能培養基本語感,真正體悟古代先賢寫下這些佳作時的內心感受,才能提高自己對于文言文甚至語文整體的審美鑒賞能力。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語言文化中閃耀著的璀璨燦爛的瑰寶,一直以來都是被人們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小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往往還是會覺得很吃力,因為他們還不能夠很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言文背后的意義和內涵。通過實踐觀察并認真地閱讀了相關的文獻,筆者發現小學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以下三個問題:
(1)學生普遍缺乏興趣。教師太過多地注重對語文文言文教學基礎知識的理解滲透和傳授,引導學生快速理解熟練背誦,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課文被教師肢解形成一個個與考試直接對應的重難知識點。這種類似教條式的試題拆解和單純技術性的模擬操練不僅難以幫助使學生迅速獲得基礎知識,更可能讓其逐漸喪失了學習古代文言文的濃厚興趣。
(2)重意思理解,忽略意境感受。因為文言文在表現方式、遣詞造句等方面和現代語言習慣存在較大差異,想要正確認知存在較大難度,因此,老師基本包辦代替,將教參中的解釋與自身認知全部講授給學生,以之取代了學生“試圖理解”的差異化閱讀。而“試圖理解”過程的缺乏,不只是無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還會使他們失去了對文言文意境的感受。
只知宗教總與藝術有不解之緣?;蛟S,藝術從來就是宗教修行最能入道的“方便法門”?也未可知。釋迦本人預言了他死后長達千年的“刻法時代”,說那體現了一種不自信;但這千年中留給華夏大地的多少藝術瑰寶能有如此輝煌的登峰造極,也能驚世駭俗了吧?瑰寶在上,我輩俗塵,誰又能有釋迦的高度,在意什么“自信”、“不自信”?
(3)忽略了誦讀的作用。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逼渌傅木褪且槐緯枰磸褪熳x幾遍才能真正準確領會其中的深層意思??涩F今,大多數教師組織文言文教學時,先是直接給每個學生自己聽一遍課的錄音或者是示范讀一遍,然后再就是讓其他教師學生結合注釋材料來進行理解意思,對一些篇幅比較長的文章,就沒有在課堂上進行朗讀指導。如此,學生還處于一頭霧水的狀態,連課文都讀不好,更別提對文章的深層理解了。
小學語文階段的文言文閱讀學習不同于中學的文言文閱讀學習,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文言文誦讀學習的主要目標要較簡單一點。能夠掌握簡單的一些文言文篇,能理解語句的字義,進行基本的背誦和運用。
但是現在文言文教學往往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同學們往往難以顧及到文言語詞背后所傳遞出的感受,也就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文言語詞表達之妙??贪鍖Υ齻鹘y的教法方式帶給學生的永遠只是關于字、詞和句的煩瑣基礎知識,讓許多學生因此感到索然無味,人為地直接拉開了文言文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巨大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距離。
那么在小學階段文言文的學習中應該掌握什么知識呢?“課標”關于古代詩詞散文閱讀學習教育的教學評估指標要求指出:“提高文言文鑒賞綜合素質”淺顯易懂的一個著力點就是首先要培養學生詩歌記憶力和積累詩歌知識的整個學習過程,能夠憑著詩歌注釋與其他工具書結合來準確了解一些詩歌在文中的大意。語文詩歌學習需要學生注意知識積累,在目前我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大部分都是由中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閱讀內容組成,因此我們在開始進行語文教學時候就要充分著力于采取多種形式去激發中小學生對文字和言語的實際閱讀學習興趣,體會感受文言文的話語表達和當代社會話語所表達的巨大差異。授之以魚遠遠不如授之以漁,教師還需要更加著重通過指導和培育教會學生真正掌握文章在言語中的語法,使全體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自主地學習閱讀一篇優秀文言文,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語文教學期待。
教學目標的正確制定和教學方向選擇正確,會最為直接地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模型的正確選取?,F行小學階段,有很多小學生的語文課堂直接將初中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模式“復制”到了小學語文課堂中去,沒有契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特點,只能造成水土不服,無法實現真正的教育意義。
因此,教師要積極對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進行不懈的探索,突破傳統講與記的模式,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學習積極性,為以后進一步的文言語教育工作打下堅強基礎。
3.3.1 范讀指引—了解大意
文言文和現代的各種語言形式表述的含義有時相去甚遠,因此,學生們在開始學習有關文言文的知識時候最先就需要克服的一個語言障礙,那便是語文閱讀。學生對于文言文的一些詞句例如語速、節奏、停頓、重音都不是很了解,這時指導教師范讀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有效范讀能夠幫助中小學生正確地了解文章的大意,感知到中國古文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
在進行范讀時,教師應隨時關注自己朗讀時的文字語音朗讀語調和停頓朗讀節奏,提醒每個學生要密切關注留意教師范讀時聲音語調及其中文言詞的具體表達方式和朗讀語速,繼而才能使得每個學生自己能夠主動地積極參與并可模擬教師進行文字朗讀。在不斷引導學生地通過學習朗讀語文享受朗讀的樂趣同時,使得許多學生真正地切身體會并學到了文言文背后所表達的情感。
掌握朗讀技能,了解篇幅文章中的重點。例如教師在講述時可以與學生一句一句話的對讀,然后讓同桌相互對讀。這樣的對讀讓學生感到趣味性很強,在閱讀的同時也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教師的示范閱讀其實也就是在啟發和引導學生以朗讀為主要手段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讓學生認識到誦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一條重要的途徑。
3.3.2 情境深讀—感悟情感
興趣培養是最好的輔導老師,想要進一步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文言文文字閱讀的學習質量以及學習效率,一定要充分注重師生學習動力和興趣的不斷培養。鑒于小學生的個體特點以及文言文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學生對于文言文文字閱讀的興趣往往不高,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依據相關教學內容適當創設一些相關教學情境,讓中小學生完全沉浸其中,更真切地直接感受到在文本中所表達的真實情感。
例如在語文教學《楊氏之子》時,可以注意引導學生高度關注這篇文章的關鍵句,并和其他幾位學生一起合理劃分角色,再進行幽默朗讀。在精彩的教學式和互動式的情景中,可以充分讓其他學生充分體會感受楊氏子稚氣而又機敏的人物特性,這樣的教學語言就富有話語感染力和生動性,更好體會楊氏子教學語言的幽默風趣。在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情境中既能充分調動中小學生對于文字和言語的閱讀學習力和興趣,還可以充分地有效調動和激發中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情感,提升文言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3.3.3 情感誦讀—體會語言
長期的閱讀教學工作實踐表明,誦讀活動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尤其適用于古代詩文。對于一篇文言文,機械化地反復閱讀效率相對較低。當一個小學生在閱讀時候他能夠真正透過自己的朗讀體會感受到一篇文言文獨特的閱讀語境和語言表達方式,他對于這篇文言文的感悟就會更深。以《伯牙鼓琴》為題舉例,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就是比較特殊的,如果選擇讓一個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就有可能對于這樣一個全部倒置的特殊的語言表達有新的體會,但是還遠遠沒有太多的深度。這時老師就可以采取更巧妙的誦讀方式:
師:現在已經是一個我們遠離鐘子期的音樂時代,但是我們同樣可以親身體會,當我和伯牙同時鋼琴演奏時我們的鋼琴在當時的是明月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真的能夠感覺得到那徐徐清風來襲嗎?于是你怎么對我稱頌?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風!
師:伯牙彈起了琴,其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這里,教師雖然沒有點出它們是一個倒裝話語,但卻在入情而思的悟讀中,學生對于這種倒裝的句式能夠有效地凸顯出一種贊美之情的語言用法已經了然于心。這樣的方式也讓學生明白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句式可以采用朗讀的方式來感受文言文之美,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方法與能力。
朱熹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同時,教師首先應將“讀”擺在第一位,讓學生們掌握一把打開中國傳統文學之門的鑰匙,而這良好的方法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能熟練掌握閱讀淺顯易懂的小學文言文僅僅應該是一種文學基本技能,而這種基本技能的教學手段養成同樣需要較豐富的文學語言的閱讀語感訓練基礎和以積累文學知識為主的教學訓練基礎。以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常用詞法句法等的基礎知識點作為主要輔助點的教學訓練手段,在曲折反復的中國語文文學閱讀寫作教學實踐中逐漸得到領悟、不斷升華逐漸轉化成為閱讀習慣。
總之,語感教育是在長期的語言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積累、體會、感悟從而形成的。文言文中語感的培養必須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著力加強誦讀文言訓練,重視文言語境綜合性閱讀學習,培養學生在熟練運用古文語言中不斷實踐與強化積累,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優美語感,從而有效促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