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研究背景:籃球運動進入21世紀后開始在世界范圍內(nèi)成為了一個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不斷提高的運動項目,籃球運動員自身全面技術的提高對籃球運動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籃球運動員自身技術的提高是從接觸籃球開始的,籃球運動學習初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同時,在籃球運動當中,運球技術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部分,運球能力的高低,對一個籃球運動員水平的高低,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我國籃球運動想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重視技術和戰(zhàn)術的訓練。隨著現(xiàn)代籃球技術的發(fā)展,要求每個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靈活、多樣、多變,而在籃球運動中雙手是籃球運動的靈魂,雙側手在籃球運功中的共同參與是技術靈活多變的前提。因此在籃球運動中要求左右肢體共同發(fā)展,籃球運動員的兩側性遷移在運動中就更容易產(chǎn)生。本文主要從籃球初學者的運球能力訓練與教學角度,談一談兩側性遷移教法在籃球初學者運球能力提升中的應用研究。如何在籃球訓練和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運動技能的兩側性遷移來提高籃球初學者運球技能。
兩側性遷移在運動中指身體某一側向另一側進行動作技能的遷移。當學會用一側肢體操作某種動作的時候,就很容易學會用另一側肢體來做這個動作。這種遷移叫作兩側遷移。兩側性遷移從本質(zhì)上來講,就是動作技能由身體一側遷移到另一側,換言之就是通過鍛煉某一側肢體,另一側肢體在運動技能方面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通過兩側性遷移形式能夠在人體手腳部分實現(xiàn)有效遷移。
認知論認為,從練習的肢體到?jīng)]有練習的肢體發(fā)生正遷移的原因是認知信息。這種重要信息是學習者執(zhí)行動作技能的核心內(nèi)容,與執(zhí)行動作技能的哪側肢體并無很大關系。由于對某一肢體進行鍛煉需要得到相應的認知信息,這將會使另一側肢體在操作該項技能的時候用到這些相同的信息。
兩側性遷移教法是指在兩側性遷移理論指導下,通過訓練一側肢體,形成動作技能,從而有利于對側肢體形成相應的動作技能的教學方法。
郭金實、鄭樹文(1998)在《淺談遷移規(guī)律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中從運動心理學的視角通過查閱資料和調(diào)查走訪,總結了遷移理論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影響技能遷移的有關因素以及運動技能和運動素質(zhì)之間的遷移問題。
趙方珂(2005)《淺談遷移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中,認為籃球運動中的各種技術之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又對各種技術的掌握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正確地處理好這些影響,對籃球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曹躍興(2011)《對運動技能遷移的研究》中也指出:運動技能的遷移現(xiàn)象是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過程的客觀存在,遷移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在運動技能學習中應充分認識到遷移的規(guī)律,合理設計教學內(nèi)容,增強積極性遷移,避免消極性遷移。
陳彥卿(2013)在《運動技術掌握過程中肢體對側遷移效果研究》中,通過對籃球投籃技術學習及其遷移效果的評定,來研究兩側肢體遷移的不對稱性。對側肢體遷移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弱側肢體向強側肢體的遷移效應比較顯著,并且弱側肢體向強側肢體的遷移過程中有利于兩側肢體的共同發(fā)展。
侯散、李瀟(2016)在《淺談遷移規(guī)律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一文中:根據(jù)技能遷移規(guī)律理論在籃球體育教學中正確運用的探討,分析影響籃球運動的主要因素,提出在訓練的過程如何多一些積極性遷移,以及怎樣避免或減少負遷移,為籃球教學提供理論依據(jù)。
姜明(2018)在《學習遷移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探究》中,就籃球技術教學中技能之間存在遷移規(guī)律進行初步的研究,并且探討了影響籃球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促進兩側性技能遷移的方法和措施。
通過對兩組籃球初學者進行兩種不同模式的籃球運球練習,一種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指導訓練;另一種采用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經(jīng)過兩個周,共計10次課的練習,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訓練效果,以此判斷兩側性遷移教法是否在籃球初學者的運球練習中有積極作用。
3.2.1 文獻資料法
筆者查閱了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找到了有關兩側性遷移的相關概念,以及兩側性遷移教法在不同運動項目中的應用的相關研究,對本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3.2.2 實驗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單因素隨機實驗法,將實驗的參與者隨機分組,再隨機抽取一組作為實驗組,另一組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在傳統(tǒng)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依據(jù)兩側性遷移教法,先進行非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在進行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訓練時間與訓練量各占一半;對照組則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先進行大量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再進行少量非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訓練結束后,測評統(tǒng)計最終的訓練效果。
(1)實驗對象。土坡鄉(xiāng)中心學校20名未接觸過籃球的男生,優(yōu)勢手都為右側手,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年齡12-14歲之間,將20名實驗參與學生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人,隨機選擇實驗組,進行為期兩周,共計10次課的實驗。
(2)實驗場地。土坡鄉(xiāng)中心學校籃球場,訓練場地為塑膠場地。
(3)實驗時間。從2020年九月五號開始,每天早上6點到7點,訓練時間一小時,訓練5天休息兩天,共計兩周,10個課時。
(4)實驗假設。運用兩側性遷移進行訓練的實驗組,兩周后的訓練效果好于對照組。
(5)訓練方法。實驗組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進行訓練,每次訓練的訓練量兩側手腳各占50%,由非優(yōu)勢手向優(yōu)勢手進行遷移;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運球訓練方法,先進性大量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再進行少量的非優(yōu)勢手側的練習。
本實驗主要分為兩個時間段,分別是訓練一周和訓練兩周。分別在訓練前,對訓練一周和訓練兩周的實驗參與者進行籃球運球基本能力測試,并統(tǒng)計結果,依據(jù)打分標準,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評分,并計算平均分。實驗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別是:20米左右手交叉運球繞障礙桿,共20個桿,成功完成一個繞樁為5分,滿分100分;20米胯下運球,做20次,成功完成一次5分,滿分100分;20米背轉(zhuǎn)身運球,前后背轉(zhuǎn)身各5個,每個10分,滿分100分。
在訓練前,訓練一周,和訓練兩周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根據(jù)兩組人員的得分情況來判斷他們的運球基本能力的掌握情況,從而分析兩側性遷移教法在籃球運球訓練中的應用效果。在籃球訓練開始前分別對兩組人員進行運球能力測試,實驗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20分,15分,15分;對照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15分,20分,15分。據(jù)此得出結論,在進行正式籃球運球訓練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20名籃球運球初學者的運球能力基本一樣,水平都很低。在分別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和傳統(tǒng)運球訓練方法訓練一周后,實驗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45分,50分,45分;對照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35分,40分,40分。結果顯示,采用兩種運球訓練方法的實驗組和對照組運球能力都有提升,但實驗組提升幅度較大。在分別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和傳統(tǒng)運球訓練方法訓練兩周后,實驗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85分,80分,85分;對照組的10人的三項平均成績分別為65分,70分,65分。據(jù)此得出結論,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進行運球訓練的實驗組在訓練兩周后,三項成績均有巨大提升,說明運球能力有巨大提升;而采用傳統(tǒng)運球訓練方法的對照組在訓練兩周后,三項成績也有較大提升,但不如實驗組提升快,說明訓練效果不如實驗組好。
(1)兩周雙手同時參與運球基本能力訓練后,實驗組的繞障礙桿,胯下,背轉(zhuǎn)身運球技術提升幅度均比對照組提升的幅度高。(2)通過兩周雙手同時參與籃球運球基本能力訓練后,實驗組繞樁,胯下,背轉(zhuǎn)身運球基本動作完成的熟練程度與流暢程度也高于對照組。(3)兩側性遷移教法對籃球初學者運球基本能力的練習有積極作用。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籃球初學者的運球訓練中,運用兩側性遷移教法,效果好于傳統(tǒng)的運球訓練方法。建議廣大教師和教練,在籃球初學者的運球訓練時,可以多采用兩側性遷移教法進行訓練。
本文研究了兩側性遷移教法在男性籃球初學者的運球練習中有非常積極的訓練效果,但并未研究這種訓練方法對女性籃球初學者、有籃球基礎的學生和籃球?qū)I(yè)的學生的運球練習有沒有積極的效果,同時也為涉及對其他運動項目的研究,這些都值得我們在以后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