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奮
(閩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福建·漳州 363000)
體教融合是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之一,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然而我國現階段的體育還存在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現象。廣義的體育包括“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三個方面。就競技體育層面來講,我國的優秀運動員多次在世界大賽上取得佳績,整體發展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從學校體育層面來講,我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雖有所遏制但前景不容樂觀。從群眾體育層面來講,在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國民體質健康狀況調查中,我國整體也是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發展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發展不相適應,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學校領域中,體育學科常被視為“小三門、副科”,很多人包括體育教師對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與定位認識不清,體育學科自身價值與定位不清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其結果也就不能發揮體育學科應有的作用。要推動體教融合發展問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學校體育的價值與定位,才能讓全社會都重視學校體育,才能讓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均衡發展,才能讓體育促進強國建設。
對于人而言什么最重要?當然是健康,如果沒有健康一切都歸于零。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深刻理解健康的概念,改變一維的健康觀念,用三維健康觀去審視體育,體育所培育的不僅僅是一個身體沒有疾病和不虛弱的人,而是身體機能、社會適應能力和精神狀態都保持良好的人,這正是體育課程基本功能之所在,因此體育“要樹之人”應該為全面發展的、健康的時代新人。
教育,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根本,教育強國建設是我國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學校體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質的關鍵環節。2020年8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通過對《意見》8個部分內容的深入解讀,可以了解到該意見整體上是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安排與部署,而“學校”這一詞匯前后共出現了39次。可以看出,體教融合戰略的目標群體就是青少年、學生,而真正的落腳點就是學校,即體教融合政策的執行場域為學校。然而,學校體育作為提升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卻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最薄弱的環節。現實是,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等的影響,其他學科如語數英等過分擠壓了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得到充分且有效地鍛煉,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因此,學校教育要時刻把“健康”放在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位,面向全體學生,把體育課程放在和語數英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將其作為基礎工作去抓才能讓青少年體魄強健,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基礎之基礎,學校體育是增進學生健康的主陣地,“健康第一”的理念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依然是學校體育工作核心思想,只有讓學校體育回歸“健康”,才能發揮體育“三維”育人的本質功能,才能打造“樂觀識趣、體魄強健、人格完善和意志堅強”的時代新人,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健康成為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條件,也是人們獲得幸福感必備條件。體質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民群眾的體質健康源于平時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源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扎實開展。學校體育是基礎的基礎,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進一步發展的原動力,是人民體質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周恩來同志曾精辟地指出,“體育工作發展,使人民有健康的身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要想推動群眾體育的全面開展還需要在基礎設施上多下功夫,我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閑觀光、健身活動的地點,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平衡發展,推進全民健身事業,不斷提升人民健康水平”,黨和國家將廣泛的開展體育運動與國民體質增強形成一條邏輯鏈,視體育工作為我國的根本任務之一,為此出臺一系列方針、政策,包括《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 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有力的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促進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關于“體育強國”這一概念最先提出是在1983年,當年國務院發出的一份《批轉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的請示的通知》文件之中有所提及,而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再一次重申關于體育強國的問題,基于當時的特殊時期,簡單認為在世界競技賽場上多拿金牌就是“體育強國”,將體育強國與世界大賽競技排名畫了等號。競技體育是體育強國重要的表征,但并不是全部,正如體育的概念規定它應該包括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競技體育只是體育強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多年以來很多人包括體育教師簡單認為體育就是比賽,競技體育就是體育強國的全部。2008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進一歩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不少人會想到我國在世界大賽中爭金奪銀屢創佳績,金牌數居于世界前列,難道不是體育強國嗎?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明確了關于體育強國的指標:“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居于世界前列”,同時把體育強國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標志之一。
回顧現代體育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樣一個脈絡:運動和帝國的同時發展并不是巧合,而是同一個過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體育強國和世界強國是一個共生體,體育強國是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相得益彰的。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角度而言,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即提高國民素質,振奮和強化民族精神。體育是現代社會培養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這種民族精神包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足球聯合會主席因凡蒂諾時談到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的精神,通過廣泛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即可培養和磨煉這種民族精神。因此,學校體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必要手段。
體育是國家強盛的符號,習近平總書記說“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成為體育強國的根本在于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三育”并進,全面協調發展。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不容樂觀,代表國民體質健康重要指標之一的身高我國男女都居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只有國民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去。發展體育運動不僅僅可以改善國民的體質健康,體育還能培養國民團隊協作、勇敢拼搏的意識和卓越的領導力,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體育事業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還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體育強國建設中要深化體教融合發展,讓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貫穿體育課堂教學始終,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讓體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石。只有學校體育的基礎扎實了才能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良性發展,才能為體育文化的建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奠定基礎,最終達到建設體育強國的目的。
總之,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從基礎做起。體教融合的關鍵在于“恢復廣義的體育和青少年體育應有的地位,學校體育要真正發揮作用,這樣才能實現‘四位一體’的目標,增強國民健康素質,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競技水平。”體育教師應該明確肩上的責任,明晰學校體育的價值與定位,明確學校體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手段,體育“育”的不僅僅是“體”,而是通過體育直達人的心靈,讓青少年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處于良好狀態,通過學校體育“以體立人、以體成人”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目的。教育家張伯苓曾說“強國必強種,強種先強身”,而強身的關鍵在于體育,100年前中華民族缺乏體育,100年后今天我們依然缺乏體育。深化體教融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體育人口的數量,最為關鍵的是全面提高我國的人口質量,高質量人口是社會主義現代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