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 李宇坤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地位也顯著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和人數逐漸攀升,來華留學生培養模式、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點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轉變。翻看新中國歷史,從1949年至今我國已經完成無數壯舉,實現了數次歷史性的跨越。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關鍵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詞,但在國際傳播的視野下,一方面,受制于中西方文化觀念的差異,我們傳播的新聞報道不一定能夠得到西方媒體的正視,另一方面,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差異導致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因為翻譯而產生的二次誤解,因此,面對現實的困境,如何在既能消除誤解又能在西方文化的范疇內做好中國的國際傳播對于國際教育事業有著一定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外國學生來到中國學習,一方面,在中國學習的環境能夠讓學生同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拓寬自身的國際視野,完善自身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同時也能盡可能地消除因傳統視野或長期浸淫在單一本國媒體影響之下的文化誤解。另一方面,來華國際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可以通過課內課外、課上課下多種方式浸潤在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感知下,逐漸加深對于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國情的認同和理解,因此國際學生已經充分具備作為兩國文化交流甚至國際舞臺上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使者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國際學生自身熟悉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的優勢,為中國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發揮重要作用。
而要向國際學生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文化傳播大使的使命,需要對國際學生進行價值引領,這就是對國際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之所在。高校國際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以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著力點,與國家發展方向相適應,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為我國國際傳播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要深刻意識到留學生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和傳播文化的活動,也是思想意識和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能夠傳播和鞏固我們的價值觀,培養國際友華人士,在國際層面樹立和提高國家形象。我們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培養更多對中國友好的留學生,促進中外友好交流,加強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保證。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主要精神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使教育事業中的國特色更加鮮明,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我國教育事業的國際影響力和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針對我國國際教育事業中對于國際學生的培養,我們也應厘清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來華國際學生、怎么培養國際學生以及為誰培養國際學生這一基礎問題,只有明確這一問題才能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進行界定。
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論前提在于厘清針對來華國際學生我們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正面聲音,因此針對培養什么人這一問題,是要培養親華、知華、愛華、友華的國際學生群體。其次,對于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而言,是要利用全社會各方力量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做好親華、知華、愛華、友華國際學生群體的教育引導工作。最后,針對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就是要以各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為契機,培養我國在國際上的同盟軍。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職責之一,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要求,輔導員一是開展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二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啟發和引導,可以概括為引導國際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優秀傳統文化及歷史脈絡,掌握國際學生思想困惑,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去除對中國的負面和消極看法。同時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積極傳播我國治理理念和治理能效,創新工作路徑,加強與學生的網上互動交流,運用網絡新媒體對國際學生開展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
開展國際學生思政教育重在引導學生對中國國情的理解,因此除去國際學生輔導員對國際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其他各種方式和途徑,如教學、管理、服務等,只要是能夠促進國際學生對中國國情的理解,能夠培養親華、知華、愛華友華的國際學生群體,都可以稱之為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國際學生輔導員是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人,因此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提是要做好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在實際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能力不夠,缺乏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等問題。另外一方面,高校對于從事國際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隊伍不夠重視,待遇較低,仍存在勞務派遣或者是人事代理的聘用方式,使得這支隊伍缺乏穩定性,因此高校應重視國際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給予其待遇方面的提升,同時建議設置同中國學生輔導員相應的表彰制度,使得這支隊伍干事有保障、有動力。
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將國際學生對于中國國情和文化的理解融入教學之中,并根據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理解能力、語言水平等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形成課內課外課上課下的協同育人機制,從而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的深入人心。
要想思政教育行之有效,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的教育體系,這就要求從輔導員、學院、學校形成三級育人機制,同時根據實際利用重大傳統節日、重大事件發揮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另外一方面在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利用比賽的形式,檢驗學生傳播中國故事的實效。同時也可以依據國際學生講中國的成效來檢驗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成果。
?開展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做好多級聯動,形成育人的合力;另一方面是要創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多措并舉,從而為國際學生在國際舞臺上正面宣傳中國的提供內因。
專業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國際學生感知中國發展,了解中國國情,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這并不是要去專業課教師一味地進行政治制度的解讀,而是要求專業課教師利用課堂的陣地與渠道在授課的時間利用鮮活的中國發展的例子來進行生動的詮釋,同時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正面的進行講授。這就要求專業課老師對于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易懂表達,無疑提高了對專業課教師的要求,也同時促進了教師的素質能力提升。
作為國際學生和管理人員,要根據工作實際,切實抓住機會,對于國際學生敢講能講會講中國故事。這就要求國際學生輔導員和管理人員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個人素質能力,避免出現不敢講、不會講或是因為個人工作能力造成學生理解的歧義以及工作方式不當造成國際學生接受程度低甚至反感的情況。
要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帶領國際學生深入到中國的基層中去,到西部城市去,到偏遠地區去了解中國的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通過最真實的感受來感悟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國情,從而加深國際學生對于理解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貢獻自己的積極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工作不僅僅要依靠廣大媒體工作者,廣大教育工作者理應提高政治站位結合工作實際為我國的國際傳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國際學生做為中外文化的傳播使者,自身帶有對兩種文化的理解,因此作為國際學生的管理人員理應抓住契機,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以培養國際學生為親華知華愛華友華為重要使命,讓國際學生在充分浸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內,只有引導國際學生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發展的脈絡、認識中國現階段取得的成就、理解中國發展的困境才能使國際學生在國際舞臺上為中國發出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