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玲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東壩中心小學 江蘇南京 2113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化意識和想象力的延伸,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美術是藝術學科,它的藝術性和文化性需要得到有效提升,發揮文化的作用才能影響學生的思想。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拓展美術教學資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播,在小學教育中發揚光大,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性、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從東壩大馬燈進行學習,對小學美術課堂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能夠促進文化的滲透和傳播,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能力。
東壩大馬燈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舞蹈,它大約起源于宋代,歷經了民間藝人的反復實踐,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各種喜慶節日中進行演出。同時,東壩大馬燈也被稱之為“跑馬燈”“活馬”“竹馬燈”。竹馬的制作一般都是先用竹皮或者竹篾扎成骨架,再用紙在外面糊上數層,在紙面上進行涂抹彩繪。馬脖子上需要掛上鈴鐺,并染上桐油,系白布圍裙、畫奔馳狀馬腿,還可以在馬腹兩側繪制出騎馬者的腿腳。這樣一個竹馬就算制作完成。東壩大馬燈表達了民眾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向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曾多次參與全國性、省級民間文藝匯演,均獲得理想的稱號。
將東壩大馬燈融入小學美術課堂,能讓美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結合實際情況保障美術教學質量。美術可起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單作用,它是宣傳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平臺。在歷史的發展中東壩大馬燈得到了有效保留,與美術教學的結合也是拉近兩者關系的重要手段,能幫助學生對藝術產生全新的認識和了解,充分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小學美術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東壩大馬燈的融入能夠喚醒學生對美術的向往,在藝術的融入中促進學生享受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挖掘周圍豐富的文化資源。
美術學科本該與其他藝術內容有所聯系,但在實際教學中,美術學科沒有形成一定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美術技巧的滲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教師的教學思想被傳統教學模式所限制,導致在美術教學中遺落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美術課堂中的引入也存在欠缺,沒有結合理論和實踐來進行有效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固執地使用統一說教式、訓練式教學模式,教學缺少變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教學資源卻無法融入,這些都是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教師及時解決,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美術教師要敢于創新、敢于實踐、敢于突破自我,形成針對、獨特、全面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勇于挖掘新的教學資源,拓展新的教學渠道,為美術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動力,創新美術教學,合理糾正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來臨,美術教材中或多或少都增添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知識內容,旨在借助美術課堂來組織學生領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感受到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美感和文化內涵,宣傳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讓其得到發揚光大。教師要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借助新的教學理念和文化背景豐富美術課堂。教師要發自內心,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有效認識東壩大馬燈這項文化遺產,充分領悟到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內涵。教師要意識到小學階段是學生心智發展、情感價值發展和認知水平的重要成長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東壩大馬燈的引入一方面是對美術教學資源的豐富,文化精神的挖掘,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對學生文化內涵、學生愛國精神的提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尋找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喚醒學生對生活的向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敬畏之情[2]。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周邊的文化遺產帶入到課堂中,聯合新知識的學習滲透美術知識。在此之前教師已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意識到這對學生來說是何其重要。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針對東壩大馬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引入新知識的學習。在多媒體中播放東壩大馬燈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敘說自己對東壩大馬燈的認識和印象,紛紛介紹自己記憶里的東壩大馬燈。在討論環節讓課堂教學氛圍徹底燃起,營造活躍積極的教學環境。緊接著引入《看戲》這部分美術知識,從東壩大馬燈的表演連接到戲劇表演中,拓展學生對戲劇的認識,使其了解京劇、越劇、黃梅戲、淮劇等各種類型的戲劇,讓學生互相討論自己對戲劇的認識,回想家中老人看戲的內容,強化對戲劇的認識。在多媒體上播放不同戲劇的對比,讓學生發現其中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仿照戲劇的內容來進行繪制,將戲劇中精彩的臉譜以及服飾生動地展現出來,還可以進行剪刻和捏造,利用多種方式展現自己所觀察到的戲劇內容,進而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重點就在于借助東壩大馬燈來回憶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引入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更透徹,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讓美術課堂更加生動精彩。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少不了讓學生動手繪制美術作品,這是展現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同樣,在繪制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東壩大馬燈中的人物形象來指引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合理使用造型來體現繪制的技巧,進而在繪制造型過程中發散自身思維,運用造型技巧提升和表現自己的思維想法。比如,學習《有表情的面具》這部分美術知識時,同樣是根據東壩大馬戲中的人物角色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對其中關于、張飛、劉備等三國人物的形象有新的認識。在PPT的播放和介紹中,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借助東壩大馬戲來啟發學生,讓學生盡情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創作,虛構出各種各樣的臉。給學生自主展現的機會,在課堂中利用畫筆充分發揮思維,讓各種面具躍然紙上,讓大腦快速轉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壩大馬燈的應用讓傳統經典的美結合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讓生活和文化相結合,在滿足學生真實需求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創作欲望,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美的欣賞,拓展學生的視野。學生創作后,教師將學生的創作結果收集起來,粘貼在校園公告欄及教室墻壁上,提高學生的成就感[3]。
在學生對東壩大馬燈進行全面熟悉和認知后,教師可以在學校組織相關的展示活動,利用美術課堂舉行活動比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盡可能制作和繪制出東壩大馬燈中馬的道具,也可以繪制出馬上人物的造型,臉譜、衣服著裝等,用紙張進行裁剪,用色彩搭配來描繪,讓道具更加真實。趣味活動比賽的開展主要以學生的實踐為主,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供學生選擇,小組成員在課下自主查找有關東壩大馬燈的相關制作流程,以簡單的手法來制作,將馬匹上的圖案繪制完善即可(教師要在一旁輔助學生進行完成,確保學生的參與信心)。本次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對東壩大馬燈的認識更加詳細,盡管沒有扮馬人的經驗,但是制作簡單的道具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活動的難度性較大,所以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趣味活動比賽的開展中,學生的文化素養也會得到有效提高。比賽結束后,可以將學生的參賽作品連同制作人一起發布在網絡平臺,讓更多人看到東壩大馬燈的傳承,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4]。
由上述可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壩大馬燈的應用,能讓學生充分領略到美術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美,清晰地認知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同時能提升學生對美術教學的認識,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學習、帶著濃厚的學習欲望去探索,在美術課堂中盡情遨游,探索美術知識,弘揚民族文化,讓小學美術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融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