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慧丹 祝景彬
(棗莊學院 旅游與資源環境學院 山東 棗莊 277160)
我國師范專業認證制度對新一輪課程改革與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師范專業認證制度是全面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2017年10月,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標志著我國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全面開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為各師范類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師范認證的大背景下,新一輪課程改革與建設勢在必行。
因此,本研究根據師范類專業認證的要求與培養目標,對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反思等進行問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探討教學改革新思路、新方法,以期為地理師范專業學生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常規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教學大綱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學大綱是課程內容合乎邏輯的構架,是教學順序、教學工作的指南,以及對該課程掌握程度的反映。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大綱建設相當落后,許多高校都沒有要求教師提供課程大綱[1]。國內不少高校對課程大綱不夠重視,課程大綱編寫粗糙,內容過于簡單,可變動空間較大,授課時不少教師不會參照課程大綱實施教學或參照度極低,學生對課程大綱的內容也一無所知。在師范認證要求下,課程教學大綱必須進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大綱內容不能過于簡單抽象。課程大綱要有良好的導向作用,給任課教師和學生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重要部分不能缺失或簡單表述,如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思政映射與融入點,與中學地理對接,課程評分標準,課程達成度評價等。
其次,課程教學大綱既要體現出學科的專業性,也要體現出專業的師范性。在修訂教學大綱時,要注重與地理科學專業的基礎教育相對接,與專業教師教育課程相對接,從而使學生的綜合師范能力進一步提高。
最后,教學大綱要是本課程教學團隊共同修訂。教學大綱的修訂與實施是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中與普通任課教師關系最為密切的事項之一,不是單個任課教師一人所能修訂完成的,任課教師必須按照師范專業的認證標準和要求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并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嚴格按照課程教學大綱開展教學。
實踐教學模塊屬于課程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須加強其規范性。目前,我國高校師范專業對課程實踐內容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有些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對部分實踐課程直接忽略或缺失。以經濟地理學課程教學大綱為例,課程教學大綱為純理論學時,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不符合師范認證標準對師范專業的要求。為此,新修訂的教學大綱課程可設置為X+Y學時模式,其中X學時為理論學時,Y學時為其他學時,且X學時大于Y學時,如總學時48,設置為40+8模式。通過設置其他學時,能讓學生增加實踐等學習環節,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互動,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的學科素養,進一步體現了綜合育人的專業要求。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本課程教學的意義與方向,是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的依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任課老師根據自己理解決定課程重難點內容;重難點內容一致,認為課程重點內容就是課程難點;對課程重難點設計臨時發揮,隨意編寫或更改。因此,師范認證標準下,教學重難點的設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同時也要參考學生的實際水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重難點要逐層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教學大綱的要求具體化、標準化。第二,重難點設計從整體——局部——整體的思路進行,如經濟地理學課程重難點——部分重難點——章重難點——節重難點——各知識點重難點。第三,重難點應最大限度考慮學生層次。教學必須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致力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科素質和綜合素質,使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第四,設計教學重難點要具有可實施性、可操作性。重難點不能只關注涉及到的知識點,還要考慮這個知識點所包含的不同內容,這些知識點在專業課程的地位不一樣,教學過程中要適度調整對學生的要求。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要落實“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理念,改變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能夠自覺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樣,學生除了知識的掌握外,還能夠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經過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探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就在于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識、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研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任務驅動等方式。包括采用傳統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闡述學科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理論聯系實際的一般講授法;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圖、表和動畫演示,突出形象化教學,利于學生明確熟知知識點的直觀教學法;通過課堂提問、隨堂檢測、小組討論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反思和合作交流能力的討論法;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啟發式教學法;結合案例設計討論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案例教學法;結合學科研究前沿、熱點問題或實際生產問題,學生分組協作,查閱文獻自主制作PPT或板報進行匯報交流,豐富課堂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合作能力的任務驅動法等。
持續和系統的教學反思是有效促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的必要途徑。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反思被認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2]。然而實際上教學反思格式比較單一,千篇一律,存在模式化的傾向,甚至任課教師應付檢查,流于形式,缺乏深究,教學反思的實際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能做到理性化的思考。要對教學反思進行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明晰并理解教學反思的涵義。教學反思是教師職業的必要內需,不是外來任務,教師要用自覺自主的態度去反思。教學反思是一種批判式的繼承,并在繼承中創造和發展。第二,明確教學反思的內容。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幾個方面進行。第三,注重教學反思流程。每一次教學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教學活動中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以此循環往復,最后達到螺旋式提升發展的一種狀態。
專業認證以全面提升學生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對師范生的要求做了明確的規定,并以此為標準反向影響教學改革與建設[3]。作為師范類專業,教學改革應該適應時代的潮流,掌握改革的方向與內容,且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要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就必須不斷補充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思路,教學改革才能得到持續的改進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