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藥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黃靜遠,王景鑫
目前,部分區域盲目追求GDP增長,胡亂開采自然資源,甚至引進高污染企業,把空氣清新、綠水青山的自然環境搞成廢氣廢水嚴重污染的工業區,這往往歸結于當地決策者對環境保護的無知。環境保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高校大學生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將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國家未來的環境狀況。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甚至是決策者[1]。而決策者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無知將會導致更多環境污染嚴重問題以及自然資源的流失。當大學生站在決策者的位置上,如果能夠站在環境保護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對環境保護產生極大的正面作用。因此,對高校大學生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勢在必行。分析高校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做出相應解決建議,提高高校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有效性。
然而,目前對大學生的環境教育依然存在許多不足,以下是較為突出的具體問題。
高校大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沒有深刻認識,將會影響環境保護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讓大學生深入而全面了解當前的主要環境問題。第一方面,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目前全球共同面對的主要環境難題之一,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在大氣中每提高一倍,全球氣溫將會相應提高1.5-4.5Co。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將會引發一系列環境健康問題。最突出的是全球變暖,兩極冰川融化,引發海平面上升,進而淹沒沿海國家與城市。另外,氣候變化也會造成傳染病傳播,危害人類健康。第二,臭氧層破壞。工農業開采以及人為活動產生一系列氮氧化合物進入大氣層,人類生產與使用大量的氟利昂擴散到臭氧層并能夠長時間停留,進而與臭氧發生作用,減少臭氧層中臭氧的含量水平。臭氧具有保護地球防止紫外線輻射的作用,如果臭氧層臭氧減少,將會導致紫外線大量輻射至人類體內,容易引發皮膚癌。第三,酸雨問題。由自然火山活動以及工廠、機動車等燃燒不斷向大氣排放硫氮化合物造成酸雨。酸雨會使得水體酸化,造成大量水體生物死亡,影響水質健康。酸化土壤,危害農作物與人體健康,還會腐蝕各類物體,嚴重影響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第四,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大量固體廢棄物占據土地,各種工業垃圾廢渣嚴重影響空氣、水、土壤健康,進而破壞生態平衡,有毒有害污染物侵害土壤,降低土壤營養,同時也會通過環境介質傳播傳染病。最新出現的海洋微塑料污染問題也急需解決。另外,赤潮、水體富營養化、PM2.5、厄爾尼諾現象、人口爆炸等環境保護問題都需要清晰認識。大多當代大學生對這些典型的環境問題僅停留在概念層面,并沒有清晰認識到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自然資源沒有得到科學開發利用,只有高校大學生深刻而全面地認識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在做決策時能考慮環境保護問題,才能更加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目前在高校當中僅有環境專業才涉及環境保護教育,這樣造成非環境專業同學接觸環境保護教育較少。當然也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去認識環境保護。這歸結于國內對環境保護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視不夠,加上師資缺乏、教育資源不足等綜合原因,一些高校沒有將環境保護這門課程普及到所有專業,即使作為選修課也沒有得到開設。核心根源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環境保護教育沒有受到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視。高校思政課程設置不科學,教授內容重復陳舊,教學資料也沒有與時俱進。思政教育表面化,并沒有很好結合實際問題開展,沒有根據大學生的發展需求設置課程。再者,由于教學內容以及形式的單一,造成部分學生存在厭學現象,這樣不利于將環境保護教育課程灌輸到思政課程當中。
部分高校重點投入大量人力資源以及物質資源到傳統優勢專業,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環境保護教育對于大多高校來說不是優勢專業,其教育狀況對學校成果影響甚微,其受重視程度自然不高。也有一些高校把環境保護教育規劃到教學當中,但只是為了應對國家政策,并沒有真正長期落實環境保護教育,教育理念不牢靠,學生學習自然動力不足。再者,我國對環境保護教育建設起步相比五千年文化歷史來說較晚,這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環境保護教育的普及與發展。
教師資源力量在高校環境保護教育中尤其重要,也是大學生能夠普遍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堅實后盾,大學老師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環境保護知識的相關新穎教學理念,貫穿到教學規劃與內容中。因此大學老師要了解環境保護教育的相關問題、環境污染現狀、環境保護強有力措施、國家相關政策,才能更好向學生傳授環境保護知識。大學老師應當注重環境保護科研項目開展情況,不斷研究最新的科研動態,先進的環保理念、解決環保問題的科學技術、自然環境的高超利用案例,這樣才能與教學相輔相成,引領學生走向環境保護的前沿,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環境保護教育的學習需要理念結合實際來展示相關知識,從基礎概念深入到頂層認識。目前的環境保護教育課程依然采取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來教授這門課程,教師上課,學生聆聽,這樣的課程很多時候過于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強,吸納知識有限,影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大學生接收環境保護教育絕大多數停留在課堂上,對于環境領域科研以及相關動態幾乎沒有接觸到。環境問題實際能引導學生高效吸取知識并且應用知識,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環境保護項目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考,開闊想象力以及提高解決環保問題的能力。
環境保護教育是建立在了解環境污染狀況與環境健康狀況以及熟悉環境保護政策與規則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者的環境保護自覺性,進而指導環境保護參與行為[2]。對于高校大學生,不管學習何種專業,將來選擇何種工作,都應該懂得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相關性與重要性。因此,大學生在讀期間,應受到環境保護教育,畢業到工作崗位后才不會做出以破壞環境資源來獲得經濟暫時發展的荒唐舉措,才能制定科學的經濟發展方針政策。
基于高校依然存在環境保護教育不足之處提出解決建議。
目前高校應該積極開設環境保護教育類課程,開設環境保護教育必修與選修課,打造環境保護教育一流課程,設置一定的學分,提高環境保護教育相關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先進性。增開環境保護教育課,提高環境保護課程接觸面,形成環境保護教育不同形式的課程系統。教師在高校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教師的知識以及理念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思想,高校應當不斷引進環境保護創新型人才,創造機會提供高校教師全面學習環境保護相關知識,提高高校教師的環境保護教育理念。
對于沒有能力全校普及環境保護教育這門課程的高校,可以采用將環境保護教育課程滲透至不同專業學科結合起來,把環境保護思想貫穿到各個科目學習中,促進不同學科間交叉,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學習不同專業的同時能掌握環境保護理念與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聯性結的方法,將當前國內以及國際環境保護發展動態展現給學生,清晰闡述我國環境當前面臨的,加強大學生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感與需求感,通過環境保護理念教育,以真實例子促進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探索,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開設各種環境保護主體教育大會,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環境保護交流研討會。
環境保護的實踐經驗可以提供科學的知識素材,創新的理論知識又對解決實際問題具有作用指導。將環境保護教育理論課程與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進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形成自身的環境保護知識體系。高校大學生非常渴望到實際環境保護基地場所學習,可以深入了解環境現狀,從源頭掌握環境污染的造成因素、產生的危害以及治理的先進技術。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可以聘請環境保護專家向同學們講解環境保護的切實思想、行動,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自身小事做起,從校園環境做起,養成環境保護思想,落實環境保護行為,進而影響身邊同學朋友家人,甚至到下一代。
基于傳統的應試教育,可能會使得環境保護這門課程變得枯燥無趣,沒有亮點,通過多樣化教學模式,提高環境保護教育這門課程的受歡迎度,增強學生學習興致。高校教師通過申請環境保護的各類項目,包括橫向、縱向、校級等科研項目,提供給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機會,不斷更新掌握以及利用最新的環境保護科研動態,結合科研成果教學法,豐富學生環境保護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做科研能力。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做筆記模式,現在可以考慮將學生轉為課堂主體,開展學生小組討論學習,查找環境保護資料,提高學生制作PPT能力,提升學生闡述環境保護相關主題以及技術的研討能力,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加強教學國際化,借鑒國外先進的環境保護教育課程模式,結合我國實際環境保護實際國情,打造具備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環境保護教育課程,這樣可以開闊師生眼界,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優化環境保護教育課程規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為積極響應國家環境保護教育政策,改善高校與用人單位相脫節的局面,高校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協商,爭取培養出能夠符合國家各行各業需求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