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英 夏曉紅
健康素養是指個體具有獲取、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維持和促進健康的能力。長期以來,學界對居民健康素養的研究成果多于大學生。但大學生的總體健康素養水平高于居民,且在健康素養三個維度方面表現出不均衡性,表現在健康知識素養和健康技能水平高于居民,健康行為方面的素養水平低于居民[1-2],其顯著影響因素有性別[3]、戶籍所在地[4]、年級[4,6]、專業[3-6]、父母親文化程度[3-4,6]、自評學習成績[6]等。
2019年12月28日通過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69條指出,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求公民主動學習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頂梁柱,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希望。因此,研究大學生健康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調查以四川省NC市三所本科院校為調查范圍,專業涵蓋醫學類、理工類、經管類等。從2021年12月上旬開始發放問卷,歷時4周,共計收回問卷230份,剔除個別填答不完整的以外,剩余有效問卷218份,有效率94.8%。
1.調查方法。此調查以2017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為基礎,主要考慮包括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健康技能及個人行為、調查對象人口學信息、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特征五部分。將初步制作好的調查問卷,請從事健康教育專家、大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等老師審閱修改后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此次數據收集采取線下分層抽樣方法。醫學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0人,共計50人;理工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8人,共計72人;經管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6人,共計64人;藝體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11人,共計44人。被調查對象清楚調查目的意義及主要內容,自愿配合調查。
2.判斷方法。被調查對象的健康素養總體水平以及健康基礎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和健康技能三維度素養得分占滿分80%以上的被視為具備該方面健康素養,否則被視為不具備。
3.Logistic回歸變量賦值。是否具備健康素養作為因變量,屬于典型的二分類變量。Logistic回歸模型各自變量賦值為:專業,藝體類=1、經管類=2、理工類=3、醫學類=4;父母親從事的職業,家庭主婦等其他=1、農民=2、個體經營者=3、工人=4、黨政軍干部、企事業單位領導及職員=5;文化程度,小學=1、初中=2、高中=3、專科及以上=4;每周晚12點后睡覺天數,小于和等于1次=1、2~3次=2、4~5次=3、6次以上=4;戶籍所在地,縣鄉鎮=1、地級市=2、省會城市=3;對畢業后職業生涯規劃,沒想好或自主創業=1、找工作=2、考研=3。具備健康素養或某方面健康素養=1,否則=0。
4.統計學方法。采用了構成比統計方法、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歸的多因素分析。統計軟件采用excel和SPSS23.0。
樣本大學生共計218人,其中男生71人、女生147人,漢族206人、少數民族12人,專業涵蓋醫學類47人、理工類68人、經管類60人、藝體等其他類43人,年級包括大三及以下42人、大三42人、大四及以上134人,每月生活費低于1000元41人、1000~1500元129人、超過1500元的48人,戶籍所在地以地級市和縣鄉為主,父母親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為主,父母親從事的職業以工人、個體經營者和農民為主等。
大學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特征,主要選取了作息時間、鍛煉、利用互聯網、有否異性朋友以及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幾個觀察指標。被調查對象大學生近半數(47.4%)每周有4天以上時間在晚上12點以后才睡覺,除體育課外每周主動鍛煉次數最多1次的占36.2%,每天除了學習外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的占79.8%,有沒有異性親密朋友幾乎各占一半,超過80%以考研和找工作作為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少部分學生要么還沒想清楚,要么選擇自主創業作為畢業后的前期職業。
1.樣本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總體情況。樣本大學生總體健康素養具備率并不高,且表現出不均衡性。健康素養的三個維度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具備率高于健康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健康技能素養具備率,見表1。
表1 樣本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描述性統計(n=218)
2.樣本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單因素分析結果??傮w健康素養水平在學生所學專業(χ2=19.11,P=0.000)和父親從事的職業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9.62,P=0.001)。從三維度健康素養水平看,健康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在專業(χ2=19.82,P=0.000)、父親文化程度(χ2=0.09,P=0.028)、父親從事的職業(χ2=13.91,P=0.008)等因素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醫學專業學生健康基礎知識具備率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學生,父親文化程度越高、從事黨政軍職業的學生具有更高的健康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在母親文化程度上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10.04,P=0.018),在每周晚12點后睡覺的天數(χ2=19.82,P=0.062)、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χ2=19.82,P=0.072)上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很明顯,樣本大學生中醫學專業學生健康技能素養具備率高于其他專業(χ2=7.33,P=0.032);每月生活費(χ2=13.33,P=0.001)和戶口所在地(χ2=8.198,P=0.017)對健康技能素養也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表2 總體健康素養具備率的Logistic回歸估計結果
表3 三維度健康素養具備的Logistic回歸估計結果
1.健康素養總體水平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總體健康素養具備率在專業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11.96,P=0.008)。按OR值由高到低排序為,醫學類>理工類>經管類>藝體等其他類;以藝體類學生為參照,超過90%的可能性理工類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是藝體類學生的2.805倍;超過95%的可能性醫學類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是藝體類學生的5.435倍。
2.健康素養三維度水平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估計結果顯示,只有專業對樣本大學生健康基礎知識和理念素養的影響作用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92,P=0.008)。以藝體等其他類學生為參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序為,醫學>理工>藝體>經管。醫學類專業樣本大學生具備健康基礎知識和理念的可能性是藝體類大學生3.957倍。
只有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對樣本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χ2=5.05,P=0.08),以沒有想好和自主創業為參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序為,考研>找工作>沒想好的和自主創業。畢業后考研和找工作的具備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可能性分別是沒有想好的和自主創業的2.549和2.32倍。
每月生活費對樣本大學生健康技能素養的影響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χ2=6.31,P=0.043),以每月生活費低于1000元作為參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 序 為,1000元 以 下>1000~1500元>1500元以上,每月生活費1000元以下的樣本大學生健康技能素養具備可能性 是 每 月1500元 以 上 的3.36倍(1/0.29=3.36)。
綜上,樣本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主要在所學專業、父母親從事的職業、父母親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費、戶口所在地、對畢業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表現出差異。健康是實現一切發展目標的生理基礎,而健康的內涵不僅僅是醫療衛生,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識,提高健康素養水平。
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是健康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7-8]。父母親特別是母親文化程度越高,父母親更加注重積累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父母親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從事黨政軍事業單位職業,自身也更有條件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對子女的耳濡目染影響效果更佳。
通常情況下,供職于黨政軍部門、事業單位、企業領導崗位的父母親,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且孩子通常都是跟隨父母親一起生活上學,因此在家庭里對子女的積極正面影響更明顯。本次被調查對象近60%都來自于縣鄉鎮,受發展機會影響,大多數家庭父母親都外出務工和從事個體經營,子女一般留守家鄉由爺爺奶奶照顧學習和生活;父母親對子女的陪伴時間非常少,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對子女的健康素養的正面影響非常小。所以父母親需要持續加強學習,積累健康素養知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有條件盡量親自撫養子女增加陪伴時間,從正面給子女樹立榜樣作用。
因為,《健康素養調查問卷》中本來包含一定數量的與醫學常識、理化知識有關的問題,醫學生和理工科學生依靠平時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問題回答表現就比經管和藝體類等其他專業學生更好。無論是單因素還是多因素分析結果都表明,專業都是健康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從前面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出,每月生活費是健康技能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并不是每月生活費越高來自于省會城市的大學生的健康技能素養具備率就越高。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由于本次調查對象集中在四川省NC一個城市,屬于四川省內的二級城市,約55%的樣本大學生都來自于縣鄉鎮,每月生活費總體偏低。這些大學生多數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業。由于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家處縣鄉鎮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在上大學之前很少接觸到健康技能素養方面的知識。上了大學之后特別是醫學生知識視野迅速打開,他們對健康技能方面的知識很感興趣,學習很勤奮,平時積累較多,因此在健康技能具備率方面表現較好。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未來職業生涯規劃能夠顯著影響樣本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特別是畢業后考研和找工作的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具備率更高,與胡瑞敏等學者(2019)的研究結論有相似之處,自評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健康素養水平[6]。原因在于,如果上大學后很快就有打算考研和找工作的學生,他們從上大學開始就嚴格要求自己,各方面學習都很努力;并且這部分同學還需要鍛煉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工作和繼續深造奠定基礎。他們整體上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方面的表現更佳,因為考研和找工作本身都需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時間,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在單因素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時發現,學生每周晚上12點后睡覺次數、除體育課外主動鍛煉次數、非學習上網次數等都不顯著,表面上看似與多因素分析結果矛盾,其實不然。越是有清晰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他們除了努力達到課業優秀外,有的還需要輔修第二專業以及備考各種職(執)業證書。為了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和素質還要適度參加一些社團活動,熬夜晚睡、查閱資料過度使用互聯網等幾乎成為常態。所以,反而表現出晚睡天數越多,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具備率還偏高,說明在回答問題時,他們從知識上懂得怎樣做才算得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只不過由于前述原因不得已不能真正付諸行動而已。
本文最大的創新在于:調查問卷中設計了反映大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主要問題,通過調查分析后也發現了上述一些有趣的現象。本文的不足之處在于:調查樣本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