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紅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主要是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組織(包括胃部、食管等)出血臨床急癥,其臨床發病率約為0.10%~0.18%,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其發生率約為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的80.00%~90.00%[1]。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若未能夠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隨著病情發展,可存在病死風險性,需臨床加強重視。止血治療是臨床重要治療措施,以質子泵制劑等藥物治療為主[2]。隨著臨床醫療技術水平提升,消化內鏡被越來越廣泛應用在臨床工作中,并且能夠取得一定治療效果?;诖?本研究觀察了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試驗對象,依據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50 例。實驗組:男33 例,女17 例;年齡20~79 歲,平均年齡(43.05±11.99)歲;出血類型:血管裸露15 例,噴射樣出血10 例,活動性出血25 例;出血量100~900 ml,平均出血量(500.50±133.55)ml。對照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2~78 歲,平均年齡(43.10±11.64)歲;出血類型:血管裸露13 例,噴射樣出血12 例,活動性出血25 例;出血量100~900 ml,平均出血量(500.65±133.60)ml。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內鏡下藥物注射治療,具體方法為:置入OlympicGIF-150 型電子胃鏡,操作者在胃鏡下觀察并確定具體出血灶位置以及出血范圍,給予反復沖洗出血灶局部(3050 ml 1∶10000 腎上腺素鹽水),充分暴露出血灶,接著于出血部位周圍進行分點注射1∶10000 腎上腺素鹽水(注射量1 ml/次,總量<10 ml),確定具體病灶經注射后出現腫脹征象及發白征象后,便可退針。
實驗組選擇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具體方法為:置入胃鏡后觀察、出血灶沖洗等操作方法均與對照組相同,然后經內鏡鉗道置入推送器,直至內鏡前端后,打開金屬鈦夾,瞄準病灶后輕微壓迫病灶,接著將金屬鈦夾收緊的同時將其斷離,并保證金屬夾箍緊病灶和附近組織,結合病灶大小放置合理數量鈦夾,上述操作完成后,在病灶位置噴灑生理鹽水,接著再次確認鈦夾位置,退出內鏡。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括心電監護、禁食、抑制胃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營養支持等。同時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加強重視引流液顏色、引流液性狀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根據參考文獻[3]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 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相關治療指標,包括退熱時間、止血時間、腸鳴音復常時間、住院時間、輸血量。③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分為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 個維度,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血壓上升、腹痛、惡心、心悸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相關治療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退熱時間、止血時間、腸鳴音復常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治療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相關治療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隨著物質生活提高而不斷變化,進而導致臨床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病率明顯提高。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較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其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黑便、嘔血等,并且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給予積極有效的止血措施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療方法。消化內鏡隨著醫療行業的發展逐漸被應用在臨床工作中,并且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3]。
隨著臨床越來越多種類的非甾體類藥物應用,其也成為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誘發原因。故此,臨床需給予合理、科學、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從而有助于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以及改善疾病預后等[4]。在臨床上消化道疾病診斷及治療越來越廣泛應用內鏡技術,并且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實施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方法,能夠直達患者的病灶靶點,仔細觀察其出血情況,并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從而明顯提高止血效果,促使疾病預后改善。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方法的可行性高,操作簡單方便,且安全有效,能夠將其作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首選的治療措施[5-7]。分析本次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退熱時間、止血時間、腸鳴音復常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方法安全性更高,可縮短相關治療指標時間,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評分,更利于治療預后恢復。
綜上所述,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治療方法能夠縮短相關治療指標時間,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且治療后生活質量提高,治療安全性高,用于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