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和學生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也隨之改變。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是認真貫徹落實新課改教師觀,學生觀和教學觀的要求的有力保證。因此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師生關系;構建;新課改
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互動。教師不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學生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而是發展中的人、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師生關系也不再是如《禮記學記》中記載的那樣:“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而是一種平等、積極互動、尋求共同發展的關系。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和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倡導合作精神,即師生之間要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要有教的意圖,學生要有學的愿望。師生在教學活動中互相合作,就有可能使學生更簡捷有效地獲取知識,也有助于教師更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研究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完整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最好的教師是在與學生的精神交往中忘記自己是老師,而把學生視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種教師。”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安全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樂于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帶來的影響。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創建校園文化助力
師生關系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對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人際關系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是一所學校的校風建設最直觀的反映。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過程,師生關系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師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達到教育目標。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
新課程改革將德育目標具體化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具體內容上更指明了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培養對自己、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的道德教育其實是貫穿于教師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智慧與德性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通過教學滲透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教師要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共產主義信仰,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其次教師應該具有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教師本身是具有示范性的,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首先就要在行動上做出表率,要求學生做的首先自己就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也就堅決不做,教師只有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才能教育學生遵規守紀,更好的實現德育目標。
(四)良好的師生關系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
師生關系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學習活動是學生身心發展,人格塑造的主要渠道。如果師生關系良好,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教師對學生的發展表示認可,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努力表示肯定,都有助于學生人格的正確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問題的產生源于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不良的師生關系帶來的是壓抑的學習氛圍,學生對老師充滿了畏懼,長久下去學生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更不利于人格的養成。
(五)良好的師生關系影響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有效性
1.師生關系影響學生的學習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會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學生總是會把對教師的情感泛化到教師所教授的學科上。如果一個學生喜歡這位老師,那么進而她也會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在課上會主動尋找機會獲得老師的關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提出問題與老師開展交流互動,這樣不但可以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會使學生更主動獲取知識更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相反,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學生對教師是一種畏懼的心理,那么整個課堂氣氛會變得十分的壓抑,學生也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也無法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學生的主體性無法發揮缺乏學習動機,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師生關系影響教師的工作
很多人都會覺得在師生關系里只有學生會受影響,事實上教師也會受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教師體會到學生的愛和尊重,讓教師更深刻的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讓教師更熱愛自己的工作。師生關系會影響教師的情緒,而教師的情緒會很影響教學活動,我們經常會提到說教育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生活上的情緒帶入到課堂中,這里的情緒大多時候指的都是一種不好的情緒。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帶給教師很好的情緒體驗,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支持教師的教學工作,讓教師感覺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能使教師具有成就感。相反,不良的師生關系,學生畏懼、抵觸教師,教師會產生教學焦慮失去價值感,學生不想學,教師不知道該如何教,長此以往甚至會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二、如何構建新課改理念下的師生關系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新課改強調“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始終把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我國傳統的學生觀將學生看作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者,需服從于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的教育與發展是處于教師的規劃中的,被限定的。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生觀是把學生視為發展的人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基于此教師應該作為“發現者”和“引導者”,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此外,新課改倡導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獨特的人,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個性,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真正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桃子的品質就是桃子,它絕對沒有必要因為不具備蘋果的清香而自慚形穢。
新課改關于學生觀最后一點提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觀是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因此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采取正確的方式對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建立有著決定性作用。
(二)教師應提高自身素養,具備良好的師德風范
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行為具有榜樣性和示范性且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與教師自身的學識素養、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水平有著很大的關系。首先,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僅是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擴充相關領域的知識。教師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掌握教育規律,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同時也是學。其次,教師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和德育觀,根據德育原則采用相應的德育方法通過一定的德育途徑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才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畢竟為人師表就要以身作則。近年來,因為教師道德素養不夠高導致的師生矛盾和教學問題常有發生,對此學校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同時也要加大對教師道德品質的提升。
(三)教師和學生應該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1.教師要尊重學生。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觀強調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在師生關系上則表現為教師要尊重、贊賞學生。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也希望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尊重。教師應該去理解和體會學生尋求贊美和尊重的心理特征和過程,例如某一位學生在某次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從該生內心出發肯定是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贊賞,而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比起害怕被老師批評他們更多的是怕老師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對他們嚴加斥責。因此,教師應該做到的是該表揚和鼓勵學生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在該批評學生的時候,避免使用挖苦、嘲諷等語氣詞匯,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采取恰當的批評方式并且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引導他們積極的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時教師也要熱愛學生,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作為一種美德。
2.學生應該尊重老師
尊師重教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無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到的“師道尊嚴”還是西方教育中所提到的師生平等,其實都是建立在尊重老師的基礎上。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就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力上一律平等。”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平等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尊師重道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只有學生從內心尊重老師,才能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對老師和學習都能有正確的態度,這樣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創新教學方法,與學生展開雙邊互動
哥拉斯費爾德認為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共同營造一個真實的教學環境,并以教學內容為宗旨進行面對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教師要達到教學目的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
新課改強調課程的開放性,這就意味著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學習。教師要改變過去重視書本知識教學傾向,善于從課本知識中發掘延展性的知識,不斷豐富課程資源。這里的課程資源包括學生的經驗、學生所處的環境、網絡資源以及校內外各種大環境下所獲取的信息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合理安排教學活動,跳出課本知識的固定圈,豐富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改強調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和普及性,學生學習的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新型的發現學習轉變,教師的角色也隨之從傳授者變成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學生“聽得多,思考的少”的現象,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最終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平等的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使教學結果最優化。此外,教師還應該設計多種教學活動,為師生合作提供平臺,教師引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展開師生間的互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而且也能推動師生間友好關系的建立。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資源的豐富實現了教育的社會化,學習的生活化。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具有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資源,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很多學生通過簡單的文字體會不到的感覺都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加深體會。
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作用,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師生關系作為學校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于教學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完善的人,我們應該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擺在改革中重要的位置。
作者簡介
王瑤純(1997.02—),女,四川成都,碩士,西華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3-207.
[2]馮林.中國公民人權讀本[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
[3]郭利軍.和諧的師生關系[J].科教導刊,2010(13):55.
[4]劉道玉.21世紀中國教育之展望[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1998(4).
[5]李清雁.學校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90-95.
[6]馬建華.新課改倡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J].科教文匯,2007,(6).
[7]史金霞.重建師生關系[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8]沈萍.論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提高教學效果中的作用[J].科教文匯.2007,(7).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M].北京.
[10]張曉林.和諧教育讓生命之花盡情綻放[J].新課堂,201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