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鶴
摘要:當今時代是一個網絡時代,它滲透在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網絡教學方式受到學校和家長廣泛關注,同時又擔心網絡教學的實施是否影響初中生的成績,這對學校和教師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管理理念和手段比較守舊,和初中生之間存在思想代溝,使得初中生的學習是一種被動狀態,沒有激發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壓制了初中生天性,這對初中生的成長來說及其不利。作為初中一名校長,對這個現狀深感痛惜。網絡教學方式的實施需要學校和教師對傳統教育理念進行創新,適應當代初中生思維方式,改變初中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行為。因此,筆者對網絡教學管理觀念進行研究,分析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教學;管理觀念;學習態度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這一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教育進入了網絡教學時代。在網絡教學方式中,要求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在教學中積極運用并發展網絡教學形式,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管理思想,接受更多新鮮事物,增加同初中生交流的機會,促使教師和初中生之間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同初中生之間的代溝,增強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網絡教學方式的實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存在一些阻力影響著網絡教學方式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教師對初中生的管理觀念是一件重要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教學方式中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從教師的反饋中總結出,一、教室的網絡設備不齊全,且校園網絡覆蓋面積不全面,致使校園網絡不穩定,多數教師不愿意進行網絡教育管理,而是采取黑板、課本、板擦的方式進行教學管理;二、初中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低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上課遲到與逃課現象,部分初中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將注意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地方,影響整個課堂學習氛圍;三、教師對初中生的管理手段延續傳統的管理理念,致使學習氛圍呆板,不易引起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如何改進教師網絡管理理念來提升初中生對學習的熱情呢?
二、網絡教學方式中學管理對策
(一)完善學校網絡教學體系
針對網絡設備不齊全和校園網絡覆蓋面積不全面的問題,學校應完善學校網絡教學體系,將每個教室配備完善的網絡教學管理設備,積極對校園網絡進行改造,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不會因為網絡不穩定而影響教學。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幫助初中生掌握書本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提升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學校在全面覆蓋網絡時還要做一些特殊處置,引導和幫助初中生遠離不健康的信息,為學校對初中生進行網絡管理提供條件。
(二)改變教師管理觀念
提升網絡教學管理就要改變教師管理觀念,例如校長可以針對網絡教學管理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得教師意識到網絡教學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組織教師發表演講,對網絡教學管理的認識與看法等,促使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網絡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為初中生創設學習情境和導入,將課堂變的更加活潑,促使整個課堂充滿歡樂的氛圍,并善于引導初中生對問題思考,改變傳統授課方式,避免出現初中生注意不集中、對學習沒有興趣的現象。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學習、接觸更多新鮮事物,在和初中生交流的過程中擁有共同語言,減小同初中生代溝問題,為學校對初中生進行網絡管理做好準備。
(三)提高教師體系網絡水平
提升網絡教學管理質量除了要轉變教師的管理觀念,還要提高教師體系網絡水平。教師要發揮終身學習精神,不斷學習新鮮事物擴充自身的知識系統,也可以通過學校培訓等方式學習新的教學管理,不斷提升教師體系網絡教學管理能力,并積極運用在實際教學中,在實踐中進步與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或者采取微課新型教學方式來給初中生不一樣的感覺,提升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為學校對初中生進行網絡管理打下基礎。
(四)擴大網絡管理力度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擴大網絡管理力度,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對網絡管理力度提高重視度與專業度,引入國內外先進、成熟、成功的網絡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當學校引入網絡管理模式時,不能完全照搬,首先要對該網絡管理模式進行熟悉了解,之后分析學校、教師、初中生的實際情況與該模式的使用情況,最后將兩者進行結合,取管理模式適宜的地方,改變創新不適宜的地方,促使學校的網絡教學管理更加方便,初中生的學習更加積極,為學校對初中生進行網絡管理做好保障。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在網絡教學方式下促使教師轉變管理理念是急需實現的事情,這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同樣適應初中生的學習發展。學校方面可以通過完善學校網絡教學體系、改變教師管理觀念、提高教師體系網絡水平、擴大網絡管理力度等途徑促使教師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改變初中生當前的學習狀態,促進初中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兵 鄭艷兵 鄭容.基于網絡的實驗教學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6)564-567.
[2]劉碩斌.教學管理中的數學化實踐[J].教育雜談,2009,(0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