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野 胡曉倩
(南京市江寧中醫院 江蘇南京 211100)
靜脈輸液是常見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廣泛的運用。但是,也會因各種原因導致患者輸液后出現疼痛、滲出腫脹、靜脈炎等并發癥,引起醫療糾紛[1]。品管圈活動為員工自發組成的小團隊,充分發揮圈內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品管工具分析、解決工作現場和管理活動中的問題[2]。循證護理實踐是將最佳的科學知識與臨床護理經驗、更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措施用于臨床實踐的方法[3]。我科成立了品管圈,針對靜脈皮下血腫發生率的問題運用頭腦風暴分析,并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科于2020 年3 月份成立品管圈小組,共有圈員10人。目的是降低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率,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符合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4],提高患者滿意度。
通過運用品管圈的流程,制定改善方案,本文采用SPSS20.0 軟件對改善前后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針對輸液后皮下血腫的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患者滿意度,運用檢驗進行數據分析。當P<0.05 時,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改善前、后靜脈皮下血腫發生率,患者滿意度。其中護理滿意度以10 分制問卷調查,得分超過5 分為滿意。
全體圈員通過頭腦風暴得出主題為“降低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次數”。主題選定理由:國內外研究表明,輸液滲出是指在輸液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致使輸入的非腐蝕性藥液或者液體滲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圍組織[5]。臨床上靜脈輸液滲出為最常見護理安全問題之一[6]。靜脈輸液滲出與護士能否掌握相關影響因素,及有效、早期識別、規范操作和進行相關培訓有關[7]。據統計,成年人靜脈輸液藥物滲出及外滲的發生率為2.8%[4],我國每年輸液50 億人次,85%的護士用于靜脈輸液的工作時間超過75%。
調查對象為2020 年4 月1~15 日,對我院輸液室靜脈輸液患者進行登記,皮下血腫發生106 例,并對患者輸液結束后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制作改善前柏拉圖,拔針后按壓不當、穿刺失敗這兩個因素占比為81.2%,列為改善重點。
10 位圈員對圈能力進行賦分,圈能力得分為77.8%。按照品管圈公式計算出目標值[8]。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 26.5-(26.5×81.2%×77.8%)=9.8,因此,確定為改善前輸液后皮下血腫發生次數為26.5 次/周,目標值為9.8 次/周,降幅為63%。
全體圈員進行頭腦風暴,繪制魚骨圖,顯示按壓不當的原因為:患者按壓時間過短,執行力差,患者垂直按壓;穿刺失敗的原因為:穿刺點選擇不當,反復穿刺,患者輸液周期長。
全體圈員查閱文獻,在系統查閱和評價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從評估、宣教、培訓、儀器使用等方面進行干預。
2.1 針對低年資護士經驗和穿刺技術欠缺,修訂靜脈輸液和拔針的流程。加強對新入職護士的培訓和考核。運用血管分級標準[9]和靜脈顯像儀,提高穿刺成功率。
2.2 對于輸液周期長的患者,有計劃地由遠及近選擇血管。對穿刺局部皮膚出現青紫患者,使用喜遼妥外涂和硫酸鎂濕敷[10]。
2.3 護士創新宣教方式,采用科普視頻、圖片、護士講解示范等方式,指導患者沿血管走向縱向按壓,并向患者示范按壓方式直至不出血。對于很多年老體弱、無自行按壓能力的患者,護士幫助患者按壓至確認不出血為止。對特殊用藥的患者(如活血藥,抗凝藥等)進行宣教指導,指導患者延長按壓時間。
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2020 年4 月16 日~4 月30 日,皮下血腫發生28 例,并對輸液結束后的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比較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的例數和患者家屬的滿意度。
改善前、后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率和患者家屬滿意度。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使用最多的給藥途徑,而急診門診患者常因突發疾病入院,病種復雜[11],有效地利用與保護靜脈是融洽護患關系的重要指標[12]。降低患者輸液過程安全風險率是輸液室護理工作重點[13]。通過改善前分析我科靜脈輸液患者發生率88.33‰,高于相關研究結果[4],護理人員應給予重視。品管圈活動是一種管理模式,具有較高的科學性[14],并取得良好效果[15]。通過效果確認、評價,結果顯示: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率從88.33‰下降為23.33‰?;颊邼M意度由86.25%提高到96.00%,P 值<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改善前、后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率和患者家屬滿意度
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制定和完善了靜脈輸液及輸液后拔針的標準化流程,在穿刺之前加入使用血管評級工具評估血管的步驟,以及在拔針后增加評估患者有效按壓執行能力的情況,解決了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實際提升患者的舒適感;規范操作,減少不良事件及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品管圈活動為員工自發組成的小團隊,能夠充分發揮圈內人員的積極性,運用頭腦風暴,集思廣益,齊心協力找到造成靜脈輸液皮下血腫發生的原因,再制定對策并加以實施,到效果確認,最后將流程標準化,讓圈員全程參與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全體圈員獲得最大的參與感及成就感。護士參與品管圈,獨立思考,針對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16]。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升護士的職業認同感和各小組成員的凝聚力[17-18]。熟練運用品管圈手法,極大提升了圈員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榮譽、團隊精神、活動信心、專業知識、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品質改善的能力,促進科室的規范化管理[19]。